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秋雨老是改不了说谎编造的毛病

(2007-07-31 13:28:11)
标签:

文化

评论

谈天说地

分类: 评余秋雨
    余秋雨最近写了一篇短文,叫《再说阅读的艰辛》(见余秋雨博客,2007年7月10日) ,文字不多,照录如下:
 

  我们的前辈不容易找到书,所谓“书香门第”往往也是几箱子书而已,其中大多是线装书,整个文字量远没有现在的几箱子多。

    我的祖辈也算读书人,到了父辈,几乎全部沉积在我伯伯余志云先生身上了,他中英文皆通,书法绘画亦精,没想到不到三十岁就因肺结核而去世。我爸爸说,伯伯的肺结核如果晚生几年,就有药治了,而且十分有效,但他没有赶上。他这么一个博学才子留下两箱书,我都仔细看了,甚至可以说,那是我童年时代天天都要翻弄下的宝库。《史记》、《石头记》、《芥子园画谱》、《林语堂英汉大辞典》、高语罕编《世界文学名著选》和颜真卿、柳公权的诸多字帖。数量其实不多,却都提挈了每一项知识的经脉。我爸爸和叔叔在12·8日本人轰炸的灾难中带着这两箱子书从上海的这个区域逃到那个区域,比衣被粮食还要看重,最后又千辛万苦地坐车、搭船、肩扛,逃到故乡。日本人占领了故乡,家人无处逃难了,只能陪着这两箱子书苦等着,等着抗战胜利,然后,等着我出生。

 

    请看余秋雨的童年读书史:从历史巨著到中国文学经典,从丹青泰斗的画谱到书法巨擘的字帖,从世界名著到英汉词典,都是余秋雨“童年时代天天都要翻弄”和“都仔细看了”的。显然,余秋雨这篇文章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他在童年时就博览群书,受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简直就是文曲星下凡,所以今天获得“大师”的地位决非偶然。这种似乎随意道来,实为精心表现自己的写作手法符合余秋雨的一贯作风,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他写这篇东西的另一个目的是为自己前些日子发表的反对广大人民群众读书的言论作一个注脚——要读书就要像他这样读得早、读得精。

 

    既然余秋雨童年读过的书“提挈了每一项知识的经脉”,造就了一代“大师”,我们这些童年没读过书的,尽管余大师不让我们读了,但见到人家好不容易才透露的造就了两代“博学才子”的秘藏书目,岂有不认真抄下书名背地里偷偷恶补的道理!但是,在这些书目中,《林语堂英汉大辞典》这书名我看着很眼生,于是查了一下,发现竟然又是余秋雨的杜撰。

   

    据《林语堂自传》等资料介绍,林语堂平生根本没有编过英汉辞典,只编过《开明英文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等。林语堂倒是编过一本《当代汉英词典》,但尽管1943年就完成书稿共60多册,可惜大部分毁于战火,未能付印。1950年代林语堂开始重新编纂这本词典,直到1973年才由香港中文大学资助出版,可这时候余秋雨的童年时代早已过去,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石一歌成员。和林语堂有关的还有一本《双解实用英汉字典》(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但林语堂只是在前面写了评论,并不是编者。

 

    余秋雨的童年时代,应该是1946年到1960年之间,这期间,林语堂先生正在辛勤编纂他的《当代汉英词典》,可余秋雨却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们他在“天天”“仔细”阅读子虚乌有的《林语堂英汉大辞典》,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本来不想再写评论余秋雨的文章,但看到这用捏造的事实来标榜自己的文章,实在让我骨鲠在喉,不得不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