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雒诵堂少年国学课程癸巳秋学期教学手记13·初地班

(2013-12-15 10:59:04)
标签:

少儿国学

雒诵堂

檀作文

论语

声律启蒙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2013年12月14日,周六

 

世嘉请假。其他人皆在9点之前到。但个别人有些磨蹭,等到上课,已经是九点过五分了。跟诸生强调,除了不迟到之外,动作还须麻利。进教室之先,在先师像前行礼之时,须在心中默念雒诵堂十六字堂训:“思无邪;毋不敬。慎于言;敏于行。”动作麻利,即是“敏于行”题中应有之意。

 

《论语》过堂与回讲,大抵顺利。小城有两个字音,跟我教的不一样。我问他回家念的什么本子,上课有没有仔细听我怎么念的。他说用的是我给的本子,仔细听过我正音。我说那你为什么念的是王财贵先生本字音,而不是雒诵堂音?小城说妈妈说可以这样念。我跟小城说,你不是我的学生,是王财贵先生的学生。针对此事,专门正告诸生,凡不用雒诵堂读本,不用雒诵堂字音者,将被劝退。王财贵先生本注音亦甚好,名下国学班众多,大家完全可以退出雒诵堂,加入王财贵先生私塾体系。又跟在座的陪读家长强调,雒诵堂教人读书,于体系、次第、书目、版本、字音乃至读书调,都极讲究,自成体系,不杂于他家。凡在家教孩子,不用雒诵堂体系,而用别一读本者,即是背叛师门,请自觉退出雒诵堂。

《论语》,新教《述而第七》四章。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章,小城提前预习过,大抵能疏通文义,我补充说:纲是用大网打渔,确实不错。但此纲字,指拉渔网所用大绳,指代大渔网。弋是射,不错。但此弋字,强调的是繳射。古人射雁一类的飞禽,怕中箭的雁落在某处,找不到,故用丝线系在箭矢的尾部,这样射中的猎物就不会丢失。又说,此章反映的是古人的环保思想。儒家是环保主义者,孔、孟皆然。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云“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章,诸生疏通时,多云作是写作,我说此作是创作,但非今日创作文学作品之义,乃建立制度之意。此作即篇首“述而不作”之作,重在创新。今人有创新病,所创者,未见其新,但见其缪,皆不知而作之者也。即以今之国学私塾、书院而言,能自立体系者,百无其一,课程体系、教学纲领,皆错漏百出。究其原因,皆不知而作之罪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之“识”字,须读作志,同“默而识之”之“识”,是默默地记在心里的意思。自己没学位没文化,就要多听多看,多看看有文化的人怎么做,多听听有学问的人怎么讲。“知之次也”,是说对于求知来说,见、闻是仅次于学、习的。学、习,乃《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之学、习。又问大家“学而时习之”之学、习何意,诸生答不上来。我说雒诵堂初级班读本虽非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但这一句,我却是照朱子讲的:“学之为言效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如何竟不记得!

“互乡难与言”章,我说“互乡”乃地名,尤如今日北京之良乡、花乡,此处以地名指代人,即是说互乡这地方的人。“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诸生疏通有困难。我说此“与”字即“吾与点也”之“与”,是赞同、赞与之意。此处读法,与、其当作二词读,不当读作一词。此处之“进”“退”,即“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进”“退”,是进步和退步的意思。又问诸生互乡童子之“进”表现在哪里,有人看注,说是“洁己以进”。我又追问“洁己以进”何指?诸生语塞。我说读书须动脑子,不能只读不想。疏通文义,须仔细看上下句,重文脉文气。并告诸生,互乡童子往日不听良言,今求见孔子,有“就有道而正焉”之意,是其进步之处。“洁己”并不是说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来见老师,此“洁”乃洁身自好之意,《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取此寓意。“不保其往也”一句,世谦训“往”为往日,我说很好。又提醒诸生,郑玄(见《集解》)训“往”为去,“不保其往也”,便成了他从我这儿出去之后我就管不了之意,如此训释,便是曲解圣人。朱子训“往”为“前日”,乃“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意,无论文义,还是情理,皆优于郑玄。宋儒高于汉儒处,即在此。世间有一等人,叫嚣汉儒高不可及,随意贬低宋儒,皆不读书不实事求是之人。又告诸生曰:我于诸君亦是如此,你以前是怎样人,与我无关;但既入雒诵堂我门下,当洗心革面,谨记教诲,日新其德,习与性成。又专讲该章“门人”二字。“门人”即弟子、学生意。诸君于我,即是门人。凡有文字消息来往,无论书信、邮件、短信,落款皆须署“门人某某”,而抬头称呼须称我为“述之夫子”,如此,方合传统。

一如妈妈课后与我商榷,以“互乡难与言,童子见”之互乡与童子为二人,童子指孔子之年少仆役,此二句意为:互乡有个不好说话听不见意见的人来拜见孔子,应门童子将他引见到孔子面前。我说此说于文义亦通。《论语·八佾》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可为见字有此用法之内证。但自古及今之大儒解此章,汉之郑玄、宋之朱子、清之刘宝楠,皆以互乡童子为一人;20世纪以来,注论语者,如杨树达、杨伯峻、钱宾四、毛子水,亦无异词。于经典之注,若无确凿之证据、充分之理由,可以驳倒旧注者,我的意见是从旧说。若新解亦通,并存可矣。

“子曰人远乎哉”章,文意疏通,几无问题。告诸生曰,此即孟子“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之意,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不能痛下决心。凡欲行道,须痛下决心。

 

《声律启蒙》过堂之先,梦熹跑来问我一个字的字音,居然是“习”字,被我打了一记手心。我说你是读过私塾的,这个班,又以你跟我读书时间最长,如何竟不认得“学而时习之”之“习”字,你的书岂不是白念了,还号称读过《金庸全集》,你是如何读的!

《声律启蒙》过堂与回讲,皆顺利。上次课留的对对子作业,也差强人意。

新教“十五删”第一段文义,依旧是诸生发问,我作答。重点讲了“歌廉”、“借寇”、“探环”、“驴困客方经灞水”四个典故。“奉璧”、“礼由公旦作”、“诗本仲尼删”、“鸡鸣人已出函关”四个,诸生中有人作答。又跟诸生强调“露菅”之“菅”,即“草菅人命”之“菅”;“菅”者,草也。

新教“十五删”第二段字音。正音之后,诸生以年齿为序抽签,中签者依次领诵一轮。专门强调“草衣木食”之“食”字,读去声。“草衣木食”,对“云鬓花颜”,“食”作名词用,与《论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