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雒诵堂少年国学讲读班壬辰秋学期教学手记01

(2012-09-08 22:59:01)
标签:

国学启蒙

雒诵堂

檀作文

大学

千家诗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201298星期六

 

一整天都在紫竹院澄碧山房上课。上午的初级班,我原以为只有三两个人,没想到一下子来了12个小朋友试听。仅某私塾的同学就来了六个,景琦的朋友来了四个。景琦的朋友是国际学校的,年龄大一些,有两个七年级的。私塾的孩子年纪小一些,最小的一个只有五岁。无论是国际学校的,还是私塾的,都很守纪律,不吵闹。给他们讲了一段《论语》,一段《声律启蒙》,教了一首唐诗。讲读《论语》,很失败。有的小朋友,听了就想走。讲对联基础和《声律启蒙》,他们听得很开心。唐诗,也吟得不错。初次接触国学的孩子,可能还是更喜欢听故事吧。讲读《论语》,明显不适合零基础和低领的。估计还是先带他们念《千字文》更好一些。我们跟家长说,如果这个班超过五个人,就正式开班;不足五人,就只能考虑插班。下次课是否继续学,我让家长征求小朋友们的意见。如果觉得我们的课有意思,欢迎来学。如果不讨厌我们的课,也欢迎来学,哪怕只是因为喜欢某个同学,或者是教室的环境,也都可以。如果不喜欢我们的课堂,上完我们的课,回家做恶梦,那就千万不要来。

 

下午的启蒙班,来的人没想象中的多。有几个号称不足三岁的,都没有来。上学期的老同学倒是都来了,他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用官帽椅的好处是,上课的时候,小朋友不再乱跑。

 

晚上的讲读班,永远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上课的规模还是差不多。雨轩去了南方,奕周要准备高考,少了两个,雨宁正式加盟,景琦的朋友志诚来体验,还是十一个人。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鼓舞士气,告诉他们,很多学国学的同龄人都在看在座诸君,在座诸君是将来传承传统文化的精英。

 

第一节课念《大学》。先让大家齐诵了一遍《大学》。又专门讲了“诚意”章,嘉宣、子琳、子彧三个人负责串讲,基本能疏通大义,我帮他们讲了几个生僻字。串讲完,又让大家将前几段诵了一遍。

 

第二节课念《千家诗》。念了五首七律,依旧是长幼有序,先诵,后吟,让大家发表意见,说喜欢哪一首哪一联。念的是杜甫《曲江》其一、其二,崔颢《黄鹤楼》,崔涂《旅怀》,韦应物《答李儋》。诵完每一篇,让大家念出篇中的入声字,并标明韵部。标平仄,对他们来说,过于简单,不再要求。诵完之后,让他们每个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吟出来。嘉宣、子彧、景琦三个高年级的男生喜欢《曲江第一》。子琳、雨宁、美仑几个高年级的女生及低年级的梦熹、小兵、敏宽都喜欢崔涂《旅怀》。子誉、志诚例外。我取笑美仑、子誉是“好好色”派,喜欢美丽的辞藻和意象。她们两个说自己是唯美派。

 

第三节课写诗对对联。诗的题目《初秋》或任选。对联题目:“故园风雨桃花谢”。美仑只用了二十分钟,就完成了一篇七律。我们怀疑她是宿构,她说只有第一句是在冰岛写的。美仑的捷才给其他几位高年级的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不过几个高年级的也都在规定时间内完稿。刚看美仑作业的时候,我说只怕美仑是今天的花魁了。没想到,后交的几份作业,一个比一个强。子彧和子琳,都是一次性通过,一个字都不带改的。雨宁的初稿,格律上有个别问题;嘉宣的初稿,个别句子不够顺。但他们两个都很快就改好了。最后留了十分钟评讲。让子琳将大家的作业一一诵出,再让他们自己投票,子琳、雨宁、美仑,各得两票,我怀疑他们在搞平均主义。不过雨宁的两票,是首座和绣虎投的,含金量自然不一样。对对联的几位,也都按时交稿。提前完成的,又让对另一个题目:“浊酒一杯家万里”。

 

附录诸生作业于下:

 

美仑《七夕有感》:泻玉倾流舒锦绣,残霜凝岸写春秋。兰芳惊梦鸳鸯阁,桂影牵情明月楼。几阵香风蛱蝶醉,一犁花雨北辰浮。徘徊犹见银河舞,檐下谁叹牛女愁。(评:密丽。才捷,疑似宿构。)

子彧《初秋》:风冷鸣蝉寂,天凉叶欲黄。秋花尤未绽,应是待清霜。(评:味在咸淡之外。)

子琳《初秋》:秋风新透碧纱窗。半苑残荷听雨凉。柳岸幽人欹石枕,子规枝上梦犹香。(评:熟。媚。无一字无来历。)

雨宁《秋思》:独游蹊径外,高烛动闲潭。禅院闻钟罄,轻舟流水残。红衣悲已暮,霜露夜阑珊。唯见雁横塞,秋风剪剪寒。(评:秀。)

嘉宣《初秋》:溪风伴月青花谢,欲照寒衣读书窗。秋雨微波何处去,蜻蜓点水晚荷芳。(评:凉。)

 

对联作业:

出句:故园风雨桃花谢,

子誉:小径水生月影开。

小兵:小苑莺歌柳叶飘。

志诚:院里春秋柳叶飞。

美仑:油壁峡云桂影稀。(评:稀字佳。)

景琦:庭院落花蛱蝶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