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少年国学课程壬辰春学期第二课教学手记
(2012-02-25 22:54:46)
标签:
少年国学雒诵堂檀作文千家诗论语诗钟杂谈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
小兵去吉林滑雪,没来。到了奕周、嘉宣、子琳、子彧、美仑、子誉、景琦、子嘉、梦熹、敏宽,共十人。确信雨轩这学期转学广东,不能来雒诵堂同读,美仑等好伤心。雨轩前几天手机发给我一首离别诗:“北京辞别意,行学到石龙。此去一分隔,何时再重逢。”孩子们都很重感情。我安慰孩子们说,雨轩说了暑假要回来跟大家同学。他现在每周看我们的课堂记录,自己在家读论语、写诗。念了会儿书,发现孩子们很快化悲痛为食欲,将桌子上的桔子和饼干一扫而空。子琳还专门提醒我说,老师快看,一大盘桔子就剩几片叶子了。我在想他们一定是在替雨轩吃吧。美仑还号召大家关注她的博客。我说你要多写才行啊。
第一节课,吟千家诗五律仄起式,吟完学过的,又新学了三首,千家诗仄起式五律便全学完了。我跟孩子们说下次课我们就学平起式的了。敏宽说怎么学得这么快啊,老师恨不得一节课教我们十首呢。我说是因为你们学得好啊,水平进步了,自然学得越来越快。杜甫《禹庙》诗,子琳发现六艺本将“江声”错成“江深”了。我说大家要学会用江声这个词哦。子彧问这是哪里的禹庙啊,我说写的是忠州禹庙。《渡扬子江》一篇,美仑说“吹”读去声好奇怪,我说“吹”作名词读去声,作动词才读平声。美仑又说很喜欢作者丁仙芝的名字,我说盛唐时期流行名“仙芝”,大概与道教有关,唐玄宗手下有位著名的将军高仙芝。
第二节课学《论语》。齐诵《论语·阳货第十七》一遍。《微子第十八》讲了七章。“微子去之”章,嘉宣和子彧两人将历史故事都说出来了,男生对历史总是更感兴趣的。美仑纠结于比干到底是被剖心还是菹醢,我说剖心是传说,菹醢见《楚辞》。比干的干字读音,我说前人读平声而非去声。“柳下惠为士师”章,我说这章是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君子亦有所守。我说柳下惠有个著名的弟弟,你们知道不?子琳说,是盗跖吧?“齐景公待孔子”章,“吾老矣,不能用也”一句,何晏集解以为孔子语,我说当依朱子集注,是齐景公语,方合乎史。“齐人归女乐”章,子彧将“归”字念成gui,我说当念kui,通馈。背景故事,嘉宣和子彧给大家讲了一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章,孩子们读了都很嗨。“长沮桀溺耦而耕”章,美仑问“津”什么意思,子誉等答“渡口”啊;“滔滔者”,子彧说是说空话的人,我说子彧是受“滔滔不绝”的影响吧,美仑等说是像洪水一样坏,我说指天下无道人心败坏;我提醒前头学过辟人、辟世,孩子们找呀找,终于在《宪问第十四章》找见了;“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孩子们搞不定,我直接用白话译了,跟孩子们说鸟兽是比喻性的说法,指住在山林里做隐士。“子路从而后”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八字,美仑据杨伯峻本,说指子路,子誉说指孔子,子彧支持子誉,我说此八字下接“孰为夫子”,当指夫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我说洁其身是指做隐士,乱大伦是指废君臣之义。子彧说章末几句话,不像子路能说得出来呢。我说朱子亦有此疑。朱子集注云曾见福州刻本,“子路曰”,曰之前有“反子”二字。从“楚狂接舆”章开始,孩子们就掰着指头算够不够“作者七人”的数。我说不着急,《微子第十八》读完了,人数就够了。
本想一口气读完《微子第十八》。美仑开始问几点了,我知道她又想写诗了。就留了三十分钟写诗。梦熹和敏宽对对子。景琦和子嘉做诗钟。其他几位写诗。
景琦和子嘉的诗钟题目是“分咏:玉兰,月亮”,都顺利完稿。没跟子嘉说不能犯题字,她又做了一个。景琦的,对的不工,但是意境不错:白花弄粉先春放,银接清风水映天。
嘉宣五分钟就写了篇五绝,而且用到现学的江声一词,我让他自己润色下。奕周很快也写完一篇五绝,被我指出有一句三平,拿回去改。美仑的七绝也写得很快,我说“散散”不成词,“红带舞”,嫌太直,不如“红泪舞”。子誉叹息怎么写不出啊写不出,我说不着急,回家找个更合适的题目写。
奕周《静夜游》:身边灯影映,疑是共游人。仰首望明月,低头忆旧邻。(十一真)
嘉宣《梅》:冷面寒枪照,江声香暗浮。锋从傲骨出,明月映清流。(十一尤)
子琳《咏柳》:袅袅一溪青,春归绿意萌。无声织雨雾,含笑看双莺。舞臂染新色,起涟垂碧泓。衔泥新燕过,最是一春情。(下平八庚)
子彧《早樱》:淡芳盈柳岸,银瓣欲飞迟。零落应羡雪,飘风惟此时。
美仑《咏桂花》:广寒宫外桂千树,阵阵清香附素纱。寂寞姮娥红泪舞,长空弥尽淡芳华。(下平六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