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的兴趣跑到哪去了?

(2006-10-08 10:19:35)
分类: 好文转载
 
本文作者:北京四中网校教学部主任李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谁天生对什么感兴趣,也没有谁天生对什么事不感兴趣,很多因素会对兴趣产生影响。

到很多小学听过课,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大部分是兴高采烈的跑着去学校上学的,可能是学校有更多的伙伴,学校可以让这些孩子开阔眼界吧。

低年级的课堂大多是非常热闹的——老师上课讲解,然后提问,会的孩子迅速把手举起来,老师没叫到自己回答,孩子很是着急,再看到别的孩子答对了自己也会的,并且老师表扬了一番,更是急的不得了,往往是开始时举起的手与自己的头同等高度,几道题后不仅手举起来了,手臂伸直了,更有的孩子半个屁股也离开了凳子高举着手,还有的孩子只顾了举手,老师叫起来的时候问题还没想,真是可乐……应该说大部分孩子是非常有兴趣的。

小学高年级还好,会的还在抢着举手,但这时的举手都矜持了许多,不会的拿不准的问题肯定是没人举手了。

初中的时候举手还不算是稀罕事,但绝没有小学时候的踊跃了,一节课里寥寥可数。

高中的时候不要说举手,老师将问题写到黑板上,问一句:哪位同学回答?转过身来的时候,估计会有一半同学低下头去 ——恐怕老师点到自己来答,真的不会吗?未必是。

之所以这样,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了,问过高中生,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相当多的学生感觉学习是自己不得不做的事……如果学习只是源于责任和义务,其效果与发自内心的兴趣当然不可比了。

大部分学生刚入学是有兴趣来着呀?兴趣跑哪儿去了呢?

几年前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电视节目——台上一批年龄很小的孩子,主持人夸奖说孩子们的速算能力很强,旁边一台电脑,还要跟电脑比速度。主持人念几千几百几十几加多少减多少,刚公布完问题,孩子们齐声回答,比那边的计算机真快。为了增加真实感,主持人又请观众出题,如此这般结果同样,观众掌声热烈……

且不说孩子们的速算是在跟计算机计算比还是在跟那个录入人员比录入速度,就说这些孩子们,如果电视没事做些娱乐节目也就算了,把这些孩子们摆到台上,我怕是会害了更多的孩子们。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事,孩子们的计算能力是哪儿来的?一定是通过大量长时间枯燥的训练获得的!

我在师范院校教过几年教材教法课,也就是教即将当老师的学生们理解教材了解教学方法,第一年教这课的时候我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他们两位数的乘法不用笔算张口就来,学生们听了都觉得神奇好玩不相信,我说那就试一试,半年多的时间每次上课前五分钟都按总结的方法训练,几个月后,学生中90%的学生87×36这样的两位数乘法略一思考就有答案,我是一个训练者,当然自己下的功夫更大,那段时间去买菜,几样菜买下来不用卖菜的用计算器算我就告诉他该给多少钱,有时候,我不说,个别卖菜的多收个毛儿八分的我会提醒他一下。说起来好玩,实际满不好玩的,刚开始训练学生兴致很高,几个月下来再做训练的时候学生们大都觉得没意思了,有些还要逼着才进行的下去。

这些学生要去学校实习的最后一节课,我在上课的时候跟同学们说:今天你们是学生,明天你们就要去实习的学校当“老师”了,当老师是有责任的,最后一节课我给大家留这样的作业——教学楼的前面有一大堆盖房用的砖,今天的作业是把楼前的砖搬到楼后面去,明天的作业是把楼后的砖搬到楼前来,如此这般两个月……大家愿意不愿意?同学们都说不愿意。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事“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可以培养出一批熟练的搬砖工来,二是会让人感觉极无趣。我说:做乘法训练你们没兴趣,搬砖你们不愿意干,同样的事将来一定也不要让你们的学生做!

学校里其实搬砖的事还真不在少数,我看很多学校在教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时候,发过叫做“口算卡”的东西,其实就是一本练习册,一百多页每一页有50道题,老师留的作业是每天做几页。一本训练册里大几千道题!通过这样的训练我想孩子们做着梦也不会算错同样的题了,但这事与搬砖有什么区别呢??同样是体力活,同样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长期如此是非常可怕的!简单重复的训练会一点一点的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热情吞噬掉的。

极端一点,如果仅从知识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学的很多知识在工作中是没有用的——强调一下,我并不是想说不应该学这些内容。如果学习只是为学那些内容,我觉得实在是用处不大,如果在学这些内容过程中,如果能学到一些学习的能力,能学到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那才是最最主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目的性太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太强了有时候对学会这个知识,牢固的掌握这些内容还有些帮助,但副作用也挺大的,就像我说过的那个加法的例子,做几千道加法题可以学会加法,但学会加法的同时丢掉的是学习的兴趣,其中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曾经参加过一次中外教育论坛,中国的教育专家和一线的教师与国外的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师互相交流沟通,一位美国五十来岁的小学女老师睁大眼睛问我:为什么中国的孩子那么棒——加减乘除基本不会错,她的学生三四年级还会经常出错。听了她的问话,其实我的心里是挺悲哀的——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孩子在这些题得100分的时候付出的是大量的简单重复的劳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体力训练获得了最基本的机械运算能力,失去的却是最重要的学习兴趣!

不仅是小学,不仅是老师,其实在任何年级,包括家长在内,我们一直在给我们的孩子提出明确的目标,其实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对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判断能力……加、减、乘、除、一元一次方程等这些知识点孩子们可能将来在工作中用到的不多,但这些能力任何人无处不用。

不仅学习方式会影响学习兴趣,教育形式也同样会影响学习兴趣。谁也难免犯错误,犯错了要被惩罚,这是很多孩子的待遇,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被数落,有的要受皮肉之苦,但总的来说,惩罚的内容一定是让人觉得不愉快的。

相信很多很多的人做过这样的作业——今天的语文作业是写生字,从第一课到第五课的生字,每个字写三遍,等老师检查作业,发现写错了几个字,结果是批评一顿外加每个字再写十遍。写错了字做错了题,其实孩子本身也是挺不高兴的,这时候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再加上乏味的作业,在孩子心里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挺差的。

对比着来看,写字是一种学习方式,老师家长们将这种学习与批评惩罚建立起联系来了。无论哪种惩罚方式都不是件快乐的事,这种联系的建立怎么会让学生再对写字感兴趣呢?怎么会对学习感兴趣呢?看到过一些家长和老师批评孩子时的情景,大人横眉立目孩子满脸木然一付刀枪不入的样子,本来是件小事结果上纲上线,大人越说越生气,后果越来越严重……还见过学校里有的孩子下课时活蹦乱跳,上课铃一打呆若木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多少一年级时蹦蹦跳跳着上学去的孩子,到高年级后变得表情木讷了?

有没有办法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快乐的事?答案是肯定的,想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难题想了很久忽然豁然开朗会做了,那时候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其实学习是收获的过程,理应有收获的欣喜,之所以很多人感觉到学习的乏味和痛苦,有可能是教学方法有问题,也有可能是教育太缺少人性化、个性化的因素了。传统学校里每个班都有几十人,因材施教基本上是个理想,几十个学生差异很大,老师会注重哪一个个体呢?解决这样的问题传统学校很难,以北京四中网校为代表的远程教育探索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一定会给学生更多的人性化个性化的关注。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m/yongl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