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一些偏僻的山村,也能飞出金凤凰?其中与家庭有志气有拼劲是分不开的。我想举身边的一个例子,这就是我们四中网校的学生荣博同学。荣博是一个脑瘫儿,一出生就是一个重度残疾儿童。他的父亲叫荣晓鸣。儿子出生以后,妻子难以承受家庭灾难的打击,不久提出离婚。为了给孩子治病,荣晓鸣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并且提前退休在家照顾孩子。他有一个信念:尽管孩子是残疾人,也要让他受到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从此他们父子俩便踏上了艰难漫长的求学之路。荣晓鸣说过:你们谁的家庭比我还差?你们哪个孩子的条件不比荣博的条件要好?荣博用手握笔写好一个‘一’字,手上竟磨出了泡,磨出了血。就是凭着这股拼劲,这股韧劲,荣博在学业上一路攀登。荣博之所以能够凭自己的实力考取挪威国际红十字会学院,并且受到挪威国王的嘉奖,称他为“东方的奇迹”,与他们父子的拼搏精神是分不开的。
2、要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二者应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学习。搞好家校关系是一个较大的话题,我这里只结合案例中讲到孩子某学科成绩较差这一问题讲其中一个小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学生之所以发生学科瘸腿现象,是因为孩子与这一学科的教师有矛盾,有冲突,最后导致学生抵触或厌恶这一学科的学习。在学校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或者是因为学生违反纪律老师加以管理造成的,或者是因为老师的性格不能为孩子所接受,有时甚至因为老师的性别也能造成矛盾。更多的情况是发生在学科老师班级交接过程中,上学期能适应马老师的课,这学期换了李老师,讲课方法与马老师迥异,孩子不能接受。如果在日常学习中再发生些矛盾,疙瘩越积越深,最后干脆不学了。这个时候,家长要出面协调,更多的是告诉孩子,要能够主动地来适应老师,这是一种能力。要把出现的不利的局面当做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其实,并不是李老师一定比马老师差,如果善于发现李老师教学中的闪光点,适应的过程就会缩短。要尽量避免因为师生关系不和谐而出现的学习问题。
3、要正确对待孩子在知识学习上的错误。
冯友兰先生曾经重新评注过《瞎子摸象》这则寓言故事,他说,多少年我们这些有眼睛的人一直在嘲笑那群瞎子,可是瞎子们不服啊。瞎子们说:“你们中的哪一个人又能准确地告诉我们大象是什么样的呢?未必啊!从你们的嘴里描述出来的东西也许更加荒谬不堪,似驴非驴,似马非马,好歹我们是在触摸大象,我们还有一种真实的触摸的感觉哩。”我们学习也好,做学问也好,谁不是像瞎子一样摸象呢?人类对于宇宙的了解,就像海边一个捡贝壳的三岁孩子童对大海的了解一样,哪一个物理学家,化学学家,生物学家敢于宣告:我是这门学科的先知者!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出现错误,以至于学生得100分就觉得了不起,得80分都抬不起头来,这不是正确对待学习的态度。石景山王能智老师就提倡让学生在不断的犯错误当中找到自信,他的教学改革很了不起。他的学生都热爱学习。
4、要学会引导孩子通过改变方法和整合资源来攻克学习难关。
任何一个人,面对学习都会遇到难关。遇到难关,如果不寻找度过难关的办法,就会被学习的困难所压倒。台湾著名学者刘墉讲过自己中学时代的一些学习体会,其中谈到他当年特别善于背诵,他有一些窍门。他讲过一个例子,他说当年背有关长江两岸港口城市的知识,他把十个城市的名字浓缩成一句话,叫“镇芜安九月常常杀一万”。镇江、芜湖、安庆、九江、岳阳、长沙、宜昌、万县,让他一辈子都忘不掉。这就是方法,类似这样的方法还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5、正确认识学习与考试的关系。考试是评测学习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优异,但能力一般;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一般,但能力很强。另外,考试自身也有一些规律,甚至可以说是技巧。有时候也要正确对待考试,掌握考试的规律和技巧,实事求是地对待现行考试制度,不要钻牛角尖,把握住生活给予我们的机会。
从家长的角度,绝对不能把考试成绩做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其它可以不管不顾。考试成绩不好就一棍子打死,其他一切再好也没用。其实,现行的考试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只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作家长的心理要有一杆枰。既不能把孩子培养成高分低能儿,更不能用分数抹杀孩子的天分,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使之一事无成。
6、注重“培养”的概念。
美国《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十岁的女孩子如果花较多的时间做男孩子体育竞赛的活动,不管当初对数学有没有兴趣,两年后普遍会对数学的兴趣增强;相对的,如果男孩子花较多时间做女孩比较喜欢的活动,像弹奏乐器之类,两年后的数学成绩也会比较好。”所以研究人员建议父母别让女儿跟同性的孩子成天腻在一起,又让男生的家长要把玩疯了的孩子抓回来,作一点静态的活动。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家长要做培养孩子的有心人。当然要做一名合格的家长,自身一定要不断地学习。
二、介绍几种具体的学习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学习方法,供家长和同学们做参考。
1、注重基础。注重基础这句话。从小学到高中,各级老师都会强调无数遍,学生都听麻木了。关键是如何注重基础!我们认为首先要重视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现在有些本末倒置,一些教参,一些辅导材料反而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经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有些同学一学期下来,有些课本从来没有打开过。不能想象,一个连教材都不肯下功夫研读的学生,他可以学好这门功课。家长只顾忙着为孩子请家教,报各式各样的实习班,买一大堆教学辅导书,就是忽略眼前的课本。其实,把课本读透,再加上课堂听讲,才是学习的主要途径,舍本逐末只能是事倍功半。
其次,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科“知识感”。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握学科的知识体系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举一个例子,书面语言的表达无外乎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等五种表达方式,理解了这一点,再复杂的文章你也可以解析它;理解了这一点,自己写作的时候就可以避免表达方式的单一。因此,掌握五种基本表达方式就是语言学科的重要一环。同样,数学、物理、化学都有自己的体系,掌握基础就是要把握住各学科的知识体系。
第3,要注意解题规范。一说到“规范”,大家容易和“死板”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题规范表明对知识点理解得准确,而准确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就是注重基础。很多同学往往这个点忽略一下,那个点马虎一下,积累起来,就成为知识的漏洞。家长看起来,似乎不是什么大毛病,孩子是聪明的,只是粗心大意,不碍的。久而久之,孩子建构的整个体系就会出问题,可是大家不知道问题是出在“不够准确”的上边。很多考题同学们之所以不会做,就是基础不扎实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倡同学们重视作业,但我们反对题海战术。没有规范地解题,解得越多,受害越大。而按照规范解题,则能够举一返三,以一推十。
第4,要处理好上课的五个环节,即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总结。应该说,学好任何一门功课,都离不开这五个环节。但并不意味着每门功课都要平均用力,也不意味每个环节都要平均用力。因为同学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每门学科掌握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同学们既要掌握一般规律,又能灵活处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轻重缓急的调整。同时,要提高每一环节的效率,而不是只看形式。以听课为例,会听课的孩子,一定会抓讲课老师的特点。当老师讲到重点,难点的时候,他就会睁大眼睛来听,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当老师讲非重点的时候,要调节气氛轻松一下的时候,他就会和老师一起放松。这就叫会掌握听课节奏。有些同学恰恰相反,该认真的时候他放松,该放松的时候他认真,猴吃麻花满拧。他的听课效率是极低的。听课效率低的人,学习能不出问题么?(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