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约庵先生《就正录》

(2008-02-15 10:49:29)
标签:

文化

 原序
     袁子武若,大名豪杰士也。于今春三月间,来游棠邑,寓“准提”静舍。余友李子叔静识之,交渐笃。一日谓余曰:有袁子者,北方佳士,谒往晤之。余因叩其为人,叔静曰:其人谦而和,爽而毅,且时时以不昧自心为志。余跃然曰:是学问中人也。于是即偕叔静往晤之,且以生平管见就正,谬蒙许可,每日夕,即造与谈。袁子曰:大丈夫居世一番,须有是大学问,惜某目下琐琐,不及尽请益,奈何?余因反复请证。袁子益喜曰:俟某归,得稍宁息,即事此言。十余日来,余以午节返山中,而袁子亦以羁旅事不暇,遂致暌隔,方切怀思,忽袁子告别,于次日返里。余低徊久之,愧无以赠,且恨心期未尽曝,而性命之计,未尽发明,恐辜千里同心之义,敢略举平日所见草述之,以就正有道云。
                                                 时康熙戊午五月六峰弟陆世忱拜书
     《就正录》选注序
     约庵先生《就正录》,功二十七则,本儒家理学宗传,纯言治心工夫,与禅宗言性,息息相通,其立法论功,卓有定见,大可与闵真人《天仙心传》合参,余故特加抄录,除式一子批语外,于重要之处,并就自己平日记忆所及,选录一、二以注之,因以《就正录》选注名之云。
                                                                       张义尚序
                                                     一九六二年古冬月十七日灯下
                  
     《就正录》选注序
     古棠约庵陆世忱著 张义尚选注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两句是孟氏指出千圣学诀,吾人用功,不在远求,只在此处寻头脑便得。若不能向心上做工夫,徒在事物上寻讨、气魄上支撑、才识上用事,到底不成真种子。故孟子只归到心内,曰“存心”、曰“求放心”,存即所以不放也。
     式一子曰:欲修命,先修性,欲修性,先修心,心明然后见性,性复则命固,此功夫次序也。孟子教人下手功夫,先求放心,是千古不易之法。
     归到心内,非是要人遗却世务,存心功夫,正在世务内做出,遗却世务,便是异学,不惟无可信人,且当群起而攻之,吾人为学,焉肯类是,所谓归到心上者,乃是以心为主,事事物物、行行止止,无不长存此心。譬之串子穿线,一络索俱在手中,故曰:“一以贯之也”。自圣学不讲,大道不明,人都即事作心,其下焉者无论,即上焉者,亦拘于格套,往往做一、二好事善行,便以为尽境。不知好事善行固是圣功,然其所以好,所以善处,须归自心。反复揣度,看他从何处起,从何处出,便知本心何在!昔象山先生与杨慈胡论本心,慈胡不识,一日,因慈胡断扇讼,因谓之曰:“适见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即敬仲本心。”慈胡言下大悟。可见为学不识本心终非善学,所谓“行不著,习不察”,其弊若此。
     按:上乘境界,轮涅无别,故曰:“遗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正谓此也。
     故吾人今日为学,先要体认本心,认得明白,然后可以下手。今人无不自言有心,其实不知心在何处,他只将憧憧往来当做心,殊不知此皆一切纷扰,一切缘感,一切意念,若教他除去此等,别认出一个真心来,他便莫知所措。夫天下有一名,必有一实,今既名为心,自有所以为心在,何得以纷扰、缘感、意念竟当做心!会须体验寻讨,识出心来,方许有些进步。天下万物皆有形迹,惟心不可以形迹求,无声无臭,空空荡荡,向何处下手!会须悟出原故,养出端倪,方见世间有如此大事。
     《楞严经》云:“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真心。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却此心,妄认四大为身,缘虑为心,譬如百千个澄清大海不认,但认一小浮沤。”
     凡平日发谋出虑,无不是心,然皆是心之运用,不是真体。直是一点灵明,乃为真心。这点灵明,寂而长照,照而长寂,不落色相,不落声尘,何处认他!此处言语文字用不著,拟议思维亦用不著,惟宜默自会悟,自有见时。
     佛经云:“心与心所不行,则见诸位法实相。”又云:“言语道断,心行俱绝。”
     其法,初于无事时,正襟危坐,不偏不倚,将两目向里视定,一意不走,自觉心中灵灵醒醒,上头全无一物,却又似长有一物,不能忘记一般,此处正是真心,不用更觅心在何处!先儒讲“求放心”三字,谓求的即是心,才求,既是放心已收,可谓透彻了当,亦可作千古入手要诀,勿得误过。
     古德云:觉照是真心,分别是意识。
     静坐时,将神内敛,将目内视,中间必是纷纭起伏,意念不停,此却何以扫除?然亦不必管他。盖这些意念,都是平日伪妄,如何能一时扫净!才去一念,又生一念,东灭西生,何时能已!只要见个真心,真心见时,群妄自息。譬如真主人在堂,豪奴悍婢,岂敢妄肆奸欺!果若有志求心,岂真无可见心哉!
     式一子曰:扫除妄念,须先平气,气平则心自静。
     静坐时,觑定此处,须要看前一念过去,后一念未来,这个过去未来之间,是名无念,却向此一眼认定,再莫放他,便是真心所在,求即求此,存即存此,养即养此,学问即学问此。
     式一子曰:无念即见性。
     道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
     张拙秀才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原来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前念已过,后念未生,此处不睹不闻,无声无臭,便是心,便是性,便是命,便是天。所谓孔颜乐处,千古不传之邈绪也,但不可错认。盖静坐中,不以空然荡然者为是,而以灵灵醒醒、知此空然荡然者为是。故昔人有以不睹不闻为本体,戒慎恐惧为功夫者,阳明谓:“亦可以戒慎恐惧为体,不观不闻为功夫。”微哉斯言,亦可以识圣学之要也矣!
       《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华严经》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初存此心最难,十分著意方可,才一懈,便已驰去。故曰:操则存,舍则亡。吾人识此,须发一大狠,照破前后,将这个念头提定,时刻莫忘。先儒所谓如龙养珠,如鸡伏卵,如领婴儿入市,一步一顾。又谓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他,一耳听着他,俱可谓善于形容。学者果克如此行持,即有透露时在,不论资禀好丑也。
     白紫清云:“子不见猫之捕鼠乎?双目瞪视而不瞬,四足踞地而不动,心无异缘,意不妄想,六根倾向,首尾一致,所以举无不中。”
     初入功夫,虽是极力慎守,亦是易起易灭,此最要能接续为主。但一念来复,便用意操存一番,咬定牙关,立定脚跟,不使丝毫放失,心心相次,念念相续,时时振奋,刻刻保守,方有进益。
     《华严经》云:“若人欲识佛境,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闵一得曰:“凡当念起,即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穷,造至了不可得,即以见性。此后绵绵行去,但嘱勿动勿随,凭他妄况弥天盖地,而吾体自存,种种妄况,一切如浮云之点太虚,与我何损!且妄况乃气机使然,犹不可起扫除之念。”古德:“驱除烦恼重增念,趋向真如即是邪。”此即调心要诀也。
     操存之初,能静不能动,此须用演习法。其法先坐定,内顾其心,将此点灵明提定,然后立起身来走走,亦只如是提定,将四目游望四处,或看物类,亦只如使提定;习听亦然,总是耳目肢体,照常运用,而心中只不少放,演习数日,乃知视听无碍于存心,而存心实有功于视听,然又苦不能思虑。才思虑,心又驰去,此亦须用演习一法。其法,或用文章一篇置前,先将心提定,后看文章。始之,以神方内敛,看物必格格难入,且勿管他,只将此心提定反复看,大要宁可文章混混,断不可一念不存。如此数日,自然渐渐熟。初能少看,渐能多看,初能仿佛大意,渐能深得义旨,纵心思叠用而灵明不昏,此炼心思运用之法!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正是此旨。
     功夫既久,心悟渐开,须于独坐时验之。其时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外不见物,内不见我,空空旷旷,昭昭融融,是何光景?是何境地?乃是体性!乃是心斋坐忘时候!
     这个光景固妙,然又不可一向贪著,若贪著,又是认光景为真体,名曰喜静厌动,依旧不是。须知静中无天无地无我无人,光景不重,只重一段灵明处。果于心灵中能长醒长照,无事时非寂,有事时非感,寂感一如,动静无二,是为得之。
     《圭旨》曰:“无空无无空,即名毕竟空。无定无无定,即名真如定。”
     心兼动静,亦合内外,孟子“集义”两字,实为万世成己物之宗也。吾人果克勿助勿忘,以集其义,以养其气,则不动心之道在是。
     心存既久,未免拘于向里,不知向里一著功夫,原是退藏于密一义。若泥定以为有在,又拘于狭小,不见性天广大。必定识得性天广大,方见道体全量。故象山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何等广大!何等久远!须要见出,方知吾人一点灵明,自有位天地,育万物气象,且以知吾人不是如此渺小之人。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返身而诚,乐莫大焉。”
     《楞严经》云:“当知虚空生如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1”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凡人泥于眼前,不识天高地厚,岂知天地万物是个我。古人云:“道通天地有形外。”又云:“万物静观皆自得。”何等胸襟!何等眼界!然要非强为大言,道体实是如此,急宜著眼。
     式一子曰:“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养到真空性境,自见道体全量,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尚何人我物类之分哉!故三家俱说无我之真性也。
     佛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又《悟真篇》云:“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见,千方通塞中,真心成一片。”
     要识心量之大,先看天地之大。从吾身起,上至天顶,下至地底,东至日出,西至日入,南北亦然,这是天地以内,日月星辰所经之地,犹有穷尽、有方体,犹是有外。其日月星辰之外,似不可知,却有可会,只须从一理推去,推到无穷尽、无方体地位,然后其大无外之言可见。今人闻吾此语,未免诧异,然不如此理会,则太虚无穷之理,终不堪见,而语大莫载之说隐矣。
     《中庸》言:“大曰莫载”,言“久曰无疆”,其语自是横天极地,亘古亘今。后人眼孔小、心量窄,不复知有久大之学,岂知天地自大,古今自久,吾心与宇宙自无穷,宁有加损,特患其弗之思耳。
     天之生人,与人以百年之身,即与人与古今不息之心,徒为身计者,不能保全此心,百年终归于尽。能为心计者,未尝或遗其身,而万古长存神于天地之间,故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大人者,存其心之谓也。
     式一子曰:“性是法身为大体,形是色身为小体。”小体不能长存,而大体能长存于万古。
     《华严经》颂云:“有数无数一切劫,菩萨了知即一念,于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习不退转。”
     吾人心存既久,形体渐忘,自然通天彻地,不隔不碍,始觉无物非光景。然此不可拧议,功夫积久,自能朗彻。邵子云:“无我,然后万物皆我。”此是至言,亦是真诀。
     佛经云:“迷人心外求法,至人见境是心,境是即心之境,心是即境之心。”对境不迷,逢缘不动,能所互成,一体无异,若能达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
     《易》曰:“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夫生死之说,诚何如哉!夫子答季路曰:“未知生,焉知死。生果何物?死果何物?”吾人在世,惟此一点灵知。若无一点灵知,何异木石?昔人所谓有气的死人。由此看来,人之生,亏此一点灵知。有之,则观天地、察万物、塞上下、亘古今;无之,则虽肝胆毛发,骨肉爪指,亦不自有。然则心之系于人,为何如哉!由此看来,人之生,由心生也,人之死,心先死也,惟夫灵去于身而形乃死。圣贤养得此心常灵,不摇不动,则身虽死,而其所以为生者不死,故曰:“朝闻道,夕死可也。”
     式一子曰:“说生死极痛快,观此而仙佛不死之理可知矣。”
     吾人欲识此着,亦有悟入之方。孔子言,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又曰:“有杀身以成仁。”夫曰“颠沛”、曰“杀身”,则或死于刀锯,或死于水火,俱未得知。试设身思之,假若值此境地,何以成仁?何以必于是?!其法:须将此心持定不动,将此境一一剥落去,再将心四顾,然后知吾身虽颠沛以死,而吾之为吾自若,仍如故也,下视地,仍如故也,远观万物,仍如故也,所少者,吾耳目手足、身体发肤耳!然虽无目,而吾之视如故;虽无耳,而吾之听如故;虽无手足身体等件,而吾之心思运用如故。故曰:“成仁,仁者人也,谓真人也。”
     司马紫徽曰:“形随道通。”又曰:“深则兼被其形,浅则惟及于心。”陆子殆未知心气不二、形神俱妙之理,故所言尽止于浅者欤!
     识透此妙,则知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之义。圣贤生则经纶天地,没则流行太虚,故曰知鬼知神之情状。
     邵子谓“一念不起,鬼神不知。”盖鬼神无形无声,惟此一点灵知,吾人与鬼同处,亦止此一点灵知。吾人若无此身,则亦同鬼神耳!故鬼神之妙,全在能与人感通。起一念,动一意,无弗知之,惟不起处,则无可知耳。君子为学,不能藏密至此,终属浮浅。学苟能于一念不起处用功,是谓先天之学,达之可以平治天下,穷之可以独成其身,生则以人道经世,死则可万劫长灵。昔吾亡友惺夫张子,谓通昼夜、达死生、历混沌,惟此一心也。不肖所述此等,皆是圣贤真实学问,非有过高语,虽不能至,心窃向往之。
     “一念不起,即是性境。”
     吾人此身在天地间,原至微末,若小体是从,营营一生,何异犬马!若非有此著学问,岂不辜负一生!故曰“人之异于禽兽几希。”是故历代圣贤,罔弗兢兢业业:大禹惜寸阴,文王勤日昃,良有以耳。《易》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吾人出世一番,去圣贤久远,若不能自创自艾,到底沦没,悔无及矣!
     此理论其究竟,大不可名,而其入端,不过《易》“简存心焉”尽之矣。所谓存心,则吾前数法备矣。至修身齐家、人伦日用之道,只要内不昧己,外不欺人,随时处中,自有妙用!
     圆满吉祥!
     《就正录》原跋
     上十余则,皆不肖管见,虽言不次序,要皆修身之道、治心之方,而可为入圣之资者也。武如(指袁子武若)来客六合,忘其公子贵戚之尊,而下顾荒室陋巷之士,相与握手谈心,欣然道义相许。袁子诚学问中人哉!窃愧吾辈生长蓬莱,貌微论谫,而袁子文章学业,燕冀人豪,何足当其顾盼!虽然道同则相为谋,敢为袁子一终筹之。人生天地间,计盖不可少也。孔子三计,古今传之,然而犹未也。不肖以为有一世之计焉,有万世之计焉,曷言乎一世之计也!工文艺、炼才识、谋身世,自愚贱小人,以逮宰官将相,虽所事不同,而要以求得乎此生安,燃其事及身而止,身后虽遥,不我有也,故曰一世之计,曷言乎万世计也!勤修道德,锻炼性情,寻究天人,以愍愍焉求得乎所性之理。所谓天爵良贵,性在乎是,大行穷居,不加不损,尧舜之道,至今而存,谓非万世之计哉!而况朝闻夕可,夭寿不二,自兹而往,有非万世所可得而穷者。呜呼大矣!吾人去古虽遥,而良知在人,万载有如一日,大丈夫何不可自我作古也。袁子北方名士,而天质美茂,璞玉浑金,一见知为经世重器,岂肯以圣贤事为第二义乎哉!不肖仰瞻道范,不禁神驰,惟恐其任道不专,聊复谆嘱,非袁子之果有待于言,远别之情殷,相知之意密,而属望之人多也。世忱再顿首识。
     《无畏三藏禅要》摘
     敬礼金刚上师!
     1、思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是真,众生是苦。
     2、皈依发心:我与无余诸众生,皈依无畏三藏尊,今发胜义菩提心,愿共众生证正觉。
     3、初言坐法:端身正住,半跏趺,以左压右,不须全跏趺,全跏则多痛,若心缘痛境,即难得定。若能自在全跏者,最为妙也。
     4、次学调气:调气者,先想出入息,从自身中一一支节筋脉,亦皆流注,然后从口徐徐而出,又想此气,色白如雪,润泽如乳,仍须知其所至远近,还复徐徐从鼻而入,还令遍身中,乃至筋脉,悉令周遍。如是出入,各令至三,作此调气,合身无患,治风热等,悉皆安适。
     5、然后学定:输波迦罗三藏曰:“汝初学人,多惧起心动念,罢息进求,而专守无念,以为究竟者,即觅增长,不可得也。夫念有二种:一者不善念,二者善念。不善妄念,一向须除,善法正念,不令复灭。真正修行者,要先正念增修,后方至于究竟清净。如人学射,久习初熟,更无心想。行住恒与定俱,不怕不畏起心为患,亏于进学。
     6、修三摩地:所言三摩地者,更无别法,真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名为大圆镜智。上至于诸佛,下至蠢动,悉皆同等,无有增减,但为无明妄想客尘所覆,是故流转生死,不得作佛。行者应当安心静住,莫缘一切诸境,假想一明月,犹如净月,去身四尺,当前对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圆满具足,其色明朗,内外光洁,世无方比。初虽不见,久久精研,寻当彻见。已,即更观察,渐引令广,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极令分明。将欲出现,如是渐略,还同本相。初观之时,如似于月,偏周之后,无复方圆。
     作是观已,即便证得解脱一切盖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为地前三昧。依此渐进,遍周法界者,如经所说,名为初地。所以名初地者,为以证此法,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大喜悦,是故初地名欢喜地。亦莫作解了,即此自性清净心,以三义故,犹如于月:一者自性清净义,离贪欲垢故;二者清凉义,离嗔热恼故;三者光明义,离愚痴暗故。又月是四大所成,究竟坏去,是以世人共见,取以为喻,合则悟入。
     行者久久作此观,观可成就,不须延促,唯见明朗,更无一物,亦不见身之与心,万法不可得,犹如虚空,亦莫作空解,以无念等故,说如虚空,非谓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卧,一切时处,作意与不作意,任运相应,无所挂碍。一切妄想,贪嗔痴等,一切烦恼,不假断除,自然不起,性常清净。依次修习,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无别理。此是诸佛菩萨内证之道,非诸二乘外道境。
     作是观已,一切佛法,恒沙功德,不由他悟,以一贯之,自然通达。能开“一”字,演说无量法,刹那悟入,于诸法中,自在无碍,无去来起灭,一切平等。行此渐至,升进之相,久自证知,非今预说所能究竟。
     输波罗三藏曰:“既能修习观,一成就已,汝等今于此心中,复有五种心义,行者当自知:一者刹那心,谓初心见道,一念相应,速还忘失,如夜电光,暂现即灭,故云刹那;二者流注心,既见道已,念念加功,相续不绝,如流奔注,故云流注;三者甜美心,谓积功不已,乃得虚然朗彻,身心轻泰,玩味于道,故云甜美;四者摧散心,为卒起精勤者,或复休废,二俱违道,故云摧散;五者明镜心,既离散乱之心,鉴达圆明,故云明镜。若了达五心,于此自验,三乘凡夫位,可自分别矣。
     观已欲期,回向下坐。
     愿以所修胜功德,回向无返诸众生,速契自性清净心,如如不动成成觉!
     吉祥圆满!!!
                  
     总结养生研究有感(乙巳年古三月十八日)
     养生之秘,古哲多不肯明言,不有数十年穷理之功,不易勘辨邪正,抉择真假。余幸得诸上师恩赐,于各种法门皆得决定正见,特书此以自幸、自庆、且自勉。
     其一
     养生之术广无边,深则入圣浅延年,研究法经四十载,不离阴阳是真诠。
     本身同类虚空别,精气与神总相连,真假先后须细辨,毫厘差错隔天渊。
     尚自注:若欲养生,必究阴阳。阴阳有本身、同类、虚空之别。具体论之,总不离精、气、神之锻炼,而真假先后天之辨,尤关紧要。
     其二
     六度之禅最为高,养生极则莫比肩。铅汞阴阳都扬却,人心不起道心圆。
     先天之先惟是此,法身炼就色身全,同类虚空皆可摄,体用动静相循旋。
     尚自注:最高养生法,在佛家即第六度之般若禅及大手印、大圆满之极顶功夫,无修而修,无证而证,言语道断,心行俱绝,根本不立一法,有甚色相可着。其在道家,则指闵真人之《天仙心传》,亦即白真人之《上品丹法》,乃于先天之先立脚,修法身而色身自炼,面勉强言之,是以无念之念为阴,不息之息为阳,究极言之,即阴即阳,是二非二,是一非一,故曰“铅汞阴阳都扬却”。禅宗上层及密宗事印,皆转毒成智,此佛氏之同类阴阳也;以体外清净龙虎布种勾玄,此道家之同类阴阳也。佛家虚空阴阳,指十方光明大灌顶;道家虚空阴阳,则指大隐市尘及天元神丹。凡最高之法,皆即体即用,即动即静,故曰“相循旋”。
     其三
     龙虎并用大丹法,身外阴阳颠倒颠,南宗真秘赖福德,缘浅智穷隔万千,
     此惟吕祖丰翁辈,逍遥自在伴花眠。
     尚自注:此指道家南宗入手即龙虎并用之丹法,非智慧高迥者不能识,非福缘特胜者莫能行也。然此法最为灵妙,乃是同类阴阳中,为世不传之修道之特别不共功法,宜知之。
     其四
     除此之外是渐乘,由后及先取次迁,炼精化气气化神,还虚合道亦通元,
     惟是见低多行阻,转舍转得要志坚,若无明师亲口授,半途而废莫怨天。
     尚自注:此段论渐乘,如六妙门、五忘诀及其他种种有作有为层次之法皆是。既有层次,即有舍有得,凡从事此等功法者,大都见不圆满,不解自作活计,必明师步步引导。若意志不坚,明师不遇,大都不免半途而废也。
     由后及先(之次序)指:①后天②后天之先天③先天④先天之先天。此四者,层层皆可资以入手,不过愈后愈高,当自量力,且有时,前前之法,亦可有补于后者,所谓“低处修来高处到”,未可以其为浅而轻视之也。
     其五
     太极拳法本武技,松静稳灵尚自然,此中高低大不同,高者养生兼寓焉,
     动静浑融神气忘,无象之象势翩翩,于此若能契至理,何必逐末问汞铅!
     尚自注:此段专指太极拳法,高者可与渐乘、甚至高等养生法皆可相通,不可轻视,惟看吾人之体会如何耳!
     其六
     我生缘遇特胜人,彻研大法追古先,不时师尊默辅佑,岂能豁悟比高贤!
     誓当奋起答圣德,一心直证未生前!
     尚自注:此段以自幸、自庆且自勉总结全篇。师指上师,尊指本尊而言。
                  
     尾跋
     此《养生极则》与原编较,除《天仙心传》注、批、补注改用约注而外,盖以《无畏三藏要摘》与拙作“总结养生研究有感”二者,前者为唐密之著名之月轮观法,其功亦是由想合道,与《天仙心传》之“引罡假法”如出一辙,故特附入,以资参证;后者为本人总结养生研究后所作之长歌,内中历举养生要法,顿、渐乘,南、北宗俱有论及,用附于尾,正表作全篇之总结耳。
                                                        尚识,成于己酉七月中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