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太极拳史——真相大白1、

(2007-11-14 17:24:14)
标签:

人文/历史

 编者按:关于太极拳源流,近代以来,言说不一,然皆论据不足。今一篇文,史实较为详尽,且录作参考!
作者: 颜紫元 二零零七年三月
一. 太极拳源自道家

太极拳“源自道家,由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大成而开创”的说法,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似乎是一种定论。

然唐豪(陈子明的学生)及后来的顾留馨(陈照丕的弟子)却提出了异议,宣称太极拳的创始人是陈家沟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虽然,其提出的论据漏洞百出,并被太极拳界学者们不断抨击,但近世陈氏后人仍坚持唐、顾之说,广为宣传,甚至国家体委也下结论说“太极拳创自陈家沟的陈王廷”,从而造成世界范围内太极拳爱好者们的疑惑、混乱甚至误解。

然而,2002年在河南博爱县(原河内)唐村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李氏第十世李元善编修的《李氏家谱》、王堡村乾隆五十二年王安民编著的《王堡枪谱》、李氏后人抄录的乾隆年间的《太极拳谱》、以及位于唐村北千载寺的《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的碑文》及千载寺里原石碑上拓下的《春秋刀诀》,将这段持续了近百年的太极拳史之争论,彻底扫清,真相大白!

据《李氏家谱》记载:

唐村李氏是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县凤凰村迁至怀庆府河内县唐村,李清江为始祖一世,至修谱时历经十二世,修谱人李元善是第十世。

他在谱中自述其生平事略:“字维芬,申氏、毛氏。行四。生三子,长如椿、次如檀,三如园。生三女。生于明崇祯十五年九月初九日午时。故四门叔信无再出,取侄行四元善为嗣。一门双挑,仲、信双立祖,世裔奉祀。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十三势拳剑枪法,武堂训导名师。后返河内学府读习,文武双修。康熙年以岁贡考太学,先后开封府、济源、山西教书传拳,门弟数干。晚年助修李氏族谱,练养生功,资助为村开办武学堂,有传”,全谱设9目:

1.《序》         2.《家训诗联》   3.《世辈续字》
4.《老茔新茔茔位向口》  5.《始祖迁志》   6.《家谱一至十二世》7.《无极拳论》、《十三势功歌》、《太极拳养生功谱》
8.《进士举人名人传》   9.《后记》

其中,第六目,是按辈分述记李氏世系,起自一世李清江,终于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初五日出生的十二世李鹤林;第七目,是记述李氏在无极拳与太极拳方面的建树,后署撰文时间与撰者姓名。(按:谱中《无极拳论》有存,《十三势功歌》仅存前半页,《太极拳养生功谱》、《进士举人名人传》以及《后记》之文无存。)

《李氏家谱》中的《序》与《世系》的描述,对太极拳史的真相大白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且也是最早的有关太极拳史的记载之一。

《序》中说道唐村李氏的由来:“谓之元末兵蝗民患,大明初太祖定鼎,分民诏下,移居迁众,洪武四年,吾李氏始祖讳清江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凤凰村,徙居河内怀府唐村。弟讳清河同徙居于李洼村。迄今三百四十余载,世代绵长,子孙繁衍,十二世焉。”

继说李氏历世名人事略与功德:“始祖披荆斩棘,蒙霜露而居焉。当是时,垦田构室,几费艰辛,而不殚烦者,贻厥后也……故吾李姓日繁,人丁颇富,明清列贤书,举监生,文武进士举贡,不可指数。五世祖讳明道,居住怀府开业羽箭行,誉招武雄。六世祖讳从谅,首中岁贡,辉县教谕,文武皆功。七世祖讳政修,甲科进士,智谋大略,廉治道政。八世祖讳春茂名叶蓁,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传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创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兢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十三势拳、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九世讳及文武志坚,博艺皆功,考举中进,职廉民拥,启励吾族裔,皆楷模矣。世代文武昌炽,进士举贡颇多,贤称之文武世家右族焉。”
从上述文字中可知:

1. 李氏从五世祖李明道起开始习武(比温县陈家沟第九世陈王廷开始习武早了四世)。

2. 李氏从八世祖李春茂,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学艺。

 这里很关键,也就是李春茂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何人为师,又学的是什么?

在《世系》八世祖李春茂旁注中作了清楚的交代:“生于隆庆二年八月,卒于康熙五年九月。万历年贡生。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创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晋、鲁、陕、浙、湖、广名焉。擅观星相八卦,号三教武功,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

由此得知,李春茂是拜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博公道长学艺,学得不仅仅是无极功、十三势拳,还有“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也就是说还学了剑,看星相,读兵法,并得传三教合一的思想。

非仅如此,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的老道董秉乾也是李春茂的高门名贤。

据王堡枪第五代传人王安民写于“大清乾隆五拾二年岁次丁未十一月”的《王堡枪源流序》载:王堡枪始传于吾王氏先祖仲锦公,谱载明季末受枪法于千载寺东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享年九旬有九而卒,仙逝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域道士坟茔,今墓尚存。老人练就武功绝技,乃拳、枪、棍法。拳,即十三势软手;枪、棍乃六合枪棍。且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何传于王堡者,有其渊源焉。仲锦公与唐村李氏乃系亲缘,常往返唐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曾拜师于博公道长及李老人春茂大师之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仲锦公与老人最相契,谊情诚厚,董老人常客留其舍,促膝长谈,甚为融洽,随传绝技于公。仲锦公曾精心演练枪、棍、拳绝技,技艺娴熟,世代相传,二传廷臣、大理,三傅振、倬,四传铸、明亮、熊、渠、五传吾代多人。是时吾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拜唐村李公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王堡枪法之源流明矣。

这段序文告诉我们与博公道长同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还有老道人董秉乾,王仲锦非但拜师博公道长而且还得董秉乾道人的真传。并且更清楚地告诉我们所学的拳是“十三势软手;枪、棍乃六合枪棍”,而且董老人秉乾“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因此可知博公道长也“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这也就解释了李春茂能够“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的原因。

从上述记载中可知,当时在千载寺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传的武功已有:十三势拳、剑;无极养生功、通背功、六合枪棍,还有春秋刀。(按:此处的“通背功”应是当地流行的“通背缠拳”,乾隆年间博爱的“通背缠拳”名师郭永福,曾将“通背缠拳”传入山西洪洞,此处的“通背功”中的108势通背长拳也就是后来被陈家沟称为失传的“长拳一百零八势”,即有陈奏庭从千载寺学得后带回陈家沟的。陈氏春秋刀谱来自千载寺,与千载寺石碑上刻的春秋刀诀完全一致,并与洪洞通背的《春秋刀诀》也完全一致。可见当时的千载寺就传有通背缠拳门的“通背功”(即通背缠拳)及“春秋刀”)

拜千载寺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为师学艺的有:唐村的李氏第八世李春茂;王堡村的王仲锦;以及李氏第九世李仲、李信;陈氏第九世陈奏庭。
从《李氏家谱》及《王堡枪源流序》中可知,李春茂与王堡村的王仲景及温县陈家沟的陈氏都有亲缘关系。

至于李春茂“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可从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臧残碑译撰书普观题的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的下列碑文中可看出其渊源:

碑文曰:“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河内无极寺域三教门弟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武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惊武林诏住京师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业归故育弟师曰三教义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传奇十力大僧养生神通六旬寂息十八天日九九重阳返老还童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容体柔软面色如生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立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嘱弟秘葬师贤刹共勿筑志塔而天下稀及之大巧若拙养生神器故天下莫能胜誉释道儒三教合一博艺修僧无极养生拳功胜创先师之争”。

也即千载寺从唐代李道子起便是三教合一的圣地,李春茂的老师博公道长及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都是三教合一的弟子,而无极养生拳功也是传自千载寺,而且早在唐代的李道子就开始了。

[按:千载寺建于东汉,原名无极寺,北魏太平真君年改名太极庙,文成帝年复称无极寺,北魏武定三年改为千载寺。它的东边有个三圣门,也叫三圣祠,内供奉着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先哲。再往东的一大群建筑叫太极宫,内有老君殿、太极殿、药王殿、八卦门和练武堂(也称太室祠)。寺南300米,有个叫博鳌潭的小湖,嵌在千载寺的前边,也有人称伏羲观鱼潭,潭边有个周易祠,里边存有许多易经一类的书籍。每天在千载寺汇集的四方香客及游人,大都要在祠内驻足,在这里谈经论易。这里是千载寺辐射太极文化的核心部位。祠边曾立有伏羲、女娲雕像。这几个建筑群相依相连,共占地540亩,人称五顷四。这里是典型的三教共融的地方,据说,过去三教僧徒的友好交往,使这里香火兴盛,千载寺当时和洛阳的白马寺齐名并交往很深。它座落在过去的南北交通要道旁边,北边有条河,名叫运粮河,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这里指挥过运粮。寺前有个北魏时期的碑,村里的大人们津津乐道地称叫“魏碑”。他们讲,那是三国徐庶的母亲到此上香时题写的碑文。碑高两米左右,厚八寸,宽八十公分左右,是寺前引人驻目的一尊建筑。]


李春茂“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创枪艺、箭艺”,也就是说李春茂练了千载寺所传的无极功、十三势拳、剑后,还创了枪、箭艺。《序》中还说李春茂写了《无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按:这说明李春茂是学来的“十三势拳”,不是创“十三势拳”,并且说明了历史上一直误以为是武禹襄所撰的《十三势行功歌》,原来出自李春茂之手。又从李元善重笔记述其祖父李春茂学“十三势拳”之事中可推测其第五、六、七世祖及祖父同辈的八世堂伯祖、堂叔祖如李自奇等,练的不是十三势拳,而完全有可能是当地流传的通背缠拳,十三势拳是从其祖父李春茂开始练的。)

《李氏家谱》的《序》中说其九世李仲、李信是李春茂的儿子,与陈沟姑表陈奏庭三兄弟一起“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兢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十三势拳、通臂功。”。

这段文字相当重要,说明李仲、李信及陈奏廷并未向其父辈李春茂拜师学艺。而是同其父辈李春茂、亲戚王堡村的王仲锦一样,拜千载寺太极宫的道人为师学“十三势拳、通臂功”,学后又创了“太极养生功”。之所以有“通背功”三字是因为博爱当地有流传很久的通背缠拳,也就是说李氏从第五世起所练的武功很可能是通背缠拳,而李氏的第九世李仲、李信及姑表兄弟陈奏庭,在太极宫学了“十三势拳、通背功”后,便结合通背缠拳,一起创了“太极养生功”。

温县原福全在其《太极拳百年争论尘埃落定》一文中,全然不顾《李氏家谱》中所说的陈奏廷“练、传十三势拳、通臂功”的事实,即有意回避“练、传”二字,只强调“创艺太极养生功”中的“创”字,完全抹杀陈奏庭学自道家之事,将太极拳揽为陈家沟独创,可见陈鑫的农村封建文人的狭隘意识,至今仍影响着温县地区一些人,如:原福全等。

(按:从陈鑫把“缠”字说成是陈氏太极的灵魂及目前的陈氏太极“缠来绕去”的特征看,陈氏太极应该是李氏的第九世李仲、李信及姑表兄弟陈奏庭创的“太极养生功”,而不是千载寺太极宫的道人所传的“十三势拳”。

1931年唐豪在陈家沟考证时,发现那里的拳“有:十三势、炮捶、长拳,三套家数。长拳已失传;十三势又分作:头、二、三、四、五套拳,只有头套流传下来,余失传;炮捶因其刚而不柔,村人有学有不学者……”。

本人认为:除头套拳外,其余第二、三、四、五,共四套拳,就是李氏的第九世李仲、李信及姑表兄弟陈奏庭创的“太极养生功”。从陈氏仅存的“头套拳”的拳谱名目看,与千载寺太极宫的道人所传的“十三势拳”的拳谱名目,虽有关,但大不相同。因此陈家沟人称目前的“陈氏太极拳”创始人是陈王廷,并未造假,只是创这拳的不仅仅是陈王廷,还有李仲、李信。然而失传的第二、三、四、五套等陈王廷等所创的拳,极可能在济源勋掌村保留下来了。笔者2006年底发现济源勋掌村的四套“神拳”,与陈氏头套拳十分相似,可能就是李仲、李信及陈王廷所创、二、三、四、五套拳的四套拳。李氏后人在济源都传过拳,详见后文)

《序》中还说明李仲、李信及陈奏庭还撰写了《太极养生功谱》,可惜无存。

值得一提的是,《序》及《世系》中还说到李仲、李信(即李岩)等李氏兄弟后参加了李自成起义部队,是“闯王”军中著名的李家将,当李自成起义部队被清军击溃后,李信被李自成的大将牛金星杀害,李仲逃回原籍,李开及第十四李怀琛下落不明,被害的李家兄弟还有李牟,阵亡的有李栋、李怀仁、李怀祯、李怀典、李怀理。

这里同样清楚地说明,陈家沟的陈奏庭也是在太极宫拜师学十三势拳的,而其与姑表兄弟同创的拳艺是“太极养生功”。这就解释了《陈氏家谱》中为什么说陈奏廷是“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他创的是“太极养生功”。也就是说目前流传的陈氏太极拳,应该称为“太极养生功”,与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博公道长及董老人秉乾所传的“十三势软手”虽有关系,但并不是一回事。
二. 十三势软手

那么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博公道长及董老人秉乾所传的“十三势软手”究竟是什么呢?

这从清末民初李氏后人抄录的李氏第八世李春茂、第九世李仲及第十二世李鹤林传留的《拳谱》(后文称“唐村本”)中的“十三势目”可看出。

谱中的“十三势目”为:
起势 攬雀尾 單鞭 提手上勢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手揮琵琶 摟膝拗步 手揮琵琶 搬攔捶 如封似閉 抱虎推山 單鞭 肘底看捶 倒攆猴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扇通背 單鞭 云手 高探馬 左右起腳 轉身蹬一腳 践步打捶 翻身二起 披身 踢一腳 蹬一腳 上步搬攔捶 如封似閉 抱虎推山 斜單鞭 野馬分鬃 單鞭 玉女穿梭 單鞭 云手 下勢 更雞獨立 倒攆猴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扇通背 上势攬雀尾 單鞭 云手 高探馬 十字擺蓮 上步指襠捶 上步攬雀尾 單鞭 下勢 上步七星 退步跨虎 轉脚擺蓮 彎弓射虎 上步攬雀尾 双抱捶
(按: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舞阳盐店发现的太极拳谱即李亦畲传郝为真的拳谱—后文称“盐店本”中的“十三势目”与唐村的完全相同,而唐豪在琉璃厂发现的山右王的阴符枪谱与太极拳谱合抄本—后文称“厂本”与唐村本稍有不同)
《厂本》的“十三势目”:攬雀尾 單鞭 提手上勢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手揮琵琶 進步搬攔捶 如封似閉 抱虎推山 攬雀尾 肘底看捶 倒攆猴 斜飛式 提手上勢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海底針 扇通背 撇身捶 卸步搬攔捶 上势攬雀尾 單鞭 云手 高探馬 左右分腳 轉身蹬腳 進步栽捶 翻身撇身捶 反身二起腳 上步挫捶 雙峰貫耳 披身踢腳 轉身蹬腳 斜單鞭 野馬分鬃 玉女穿梭 單鞭 云手 下勢 金雞獨立 倒攆猴 斜飛勢 提手上勢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海底針 扇通背 上步攬雀尾 單鞭 云手 高探馬 十字擺蓮 摟膝指襠捶 上步攬雀尾 單鞭下勢 上步七星 退步跨虎 轉脚擺蓮 彎弓射虎 上步攬雀尾 合太極
附:《陈氏拳械谱》 陈两仪堂记 头套十三势拳歌 懒插衣 单鞭,护心拳 前堂拗步 庇身打一锤 出身喝一声 朝阳肘,一脚, 倒卷红, 六封四闭, 拗步闪通背, 云手 抱头推山 高探马, 左右插脚, 中单鞭,铺地锦 二起,跟子,演手,噙拳噙手,六封四闭,前照, 后照,野马分鬃 一堂蛇, 金鸡独立,倒卷红 六封四闭,拗步,通背,云手 抱头推山, 高探马,十字脚 猿猴看果,单鞭 七星 挎虎 拗步,当头炮。
上述唐村本、盐店本及厂本中的“十三势目”与杨氏、吴氏及武氏所传的太极拳无论在动作名称上,还是动作顺序上几乎完全相同;与流传的陈氏、赵堡太极及本人这次去河南济源所发现的勋掌村“神拳”(会有专述)则大相径庭,而后三者却十分相类似。
这说明传自道家的“十三势软手”十分珍秘,传到陈家沟十四世陈长兴、赵堡太极第六代陈清萍后即失传,杨露禅、武禹襄却学到了,唐村的第十二世太极一代宗师李鹤林显然还有练。难怪上世纪曾流传着“陈氏太极不是太极拳”之说法,现在找到了依据,看来并非空穴来风。也就是说上世纪流传的“陈氏太极”不是传自道家的“十三势软手”,但与“十三势软手”有关。如果按照被唐村李氏的第十二世太极一代宗师李鹤林辑录的太极拳谱内容来看,只有“十三势目”,也就是说在李鹤林的眼里“十三势软手”才是太极拳,所以他所辑录的谱中并没有他的曾祖们(李仲、李信、陈奏廷)所创的“太极养生功”名目,从这点意义上来说,上世纪流传的“陈氏太极不是太极拳”说法,有它的正确性。
那么原传的十三势软手究竟是否还存在?目前流行的杨氏、吴氏、武氏、孙氏太极拳与十三势软手又是什么关系? 
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全书》第46页及57页曾记述了一则消息:1914年前后,在前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年会终了时,有许多名家参加余兴表演,当时太极拳方面,有吴鉴泉、杨澄浦表演十三势拳架,两位在表演时,使观众直觉是在左右逢源之中前进和后退,滔滔不绝的起伏不已,好像站在小划船上横渡长江一样;他们的动作表面上及其绵软,内里却显出含有坚刚;慢到方时快,快到圆时慢,及时匀清地配合着开合,若玉环的无端 ,看不清衔接在何处。他们进退时并不显出在进退,仅觉得逐步在变换姿势;表演完毕的时间,约八分多钟,在场的人都叹为观止。整套表演完毕的时间,约八分钟。在场的人叹为观止……。
而目前流行的杨氏、吴氏太极拳是后来杨澄浦、吴鉴泉根据十三势拳架改编的,整套演练在三十分钟左右。吴氏太极拳练到高深阶段,则需四十五分钟。同样目前流行的武氏、孙氏太极拳是由郝月如(1877-1935)、孙绿堂定型的,也是从十三势拳架而来的。
杨、吴氏十三势拳架就是杨露禅从陈长兴老师处学来的,也称快架、小架。杨氏三代即杨露禅、杨班候、杨健侯及杨少侯、杨澄浦,吴家的吴全佑、吴鉴泉都练此架。

杨健侯又将小架改成中架,杨澄浦则根据小架、中架改成大架即目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而吴鉴泉则根据练小架的体会,适应社会的需要改成目前流行的吴氏太极拳。 

十三势拳架惜在杨家失传,中架也只有田兆麟一支尚有练。吴家的十三势拳架吴鉴泉仅传给了吴公议、吴公藻、吴英华、马岳梁、赵寿村,而只有吴英华、马岳梁老师传留下,吴公议、吴公藻、赵寿村都未下传;吴氏太极的北派王茂斋一支也失传。吴鉴泉的另一弟子吴图南曾称其向杨少侯学十三势拳架,从其书中的动作照来看,与吴英华、马岳梁二位恩师传给我的是一致的,据说吴图南也未下传。

而武氏太极门,也未能下传武禹襄从赵堡陈清萍处学来的十三势拳架。

马岳梁老师曾不止一次的说过,太极拳原来不叫太极拳,而称十三势,即八门五步十三势拳。
  吴英华、马岳梁二位恩师传下的还有十三大枪、二十四枪、粘杆、粘扎枪等,另有十三势剑、刀及十三势推手手法等。
看来原传十三势拳架被历代太极传人都十分珍秘,陈家沟的十四世陈长兴传给向其学艺二十余年的杨露禅,便不再传了,于是十三势在陈家沟失传,唐豪1931年冬去陈家沟见到的十三势已非原来的十三势,这从其动作名称上可以一目了然,陈氏拳稍后会有专论。

赵堡的十三势拳在陈清萍传给向其学拳月余的武禹襄后也不再传(武之前曾向杨露禅学过,因杨保守而未能学精,但已粗知大概,否则学月余,恐难精),而传由十三势拳发展而来的赵堡领落架、及与陳家溝太極 名家陳有本交流来的腾挪架,陈清萍的赵堡弟子们也各自创拳如代理架、忽雷架。

博爱唐村的李氏后人至今尚未发现有练十三势拳架的,据说还有人练李仲、李信、陈奏廷所创的太极养生功。

因此道家原传十三势软手,因历代极为保守而仅有马、吴二师单支存焉,险乎哉?幸乎哉?万幸也!
附:吳式太極拳快架譜(十三势拳谱)

起勢 攬雀尾 單鞭 提手上勢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手揮琵琶 進步搬攔捶 如封似閉 抱虎推山 十字手 斜摟膝拗步 翻身摟膝拗 攬雀尾 斜單鞭 肘底看捶 倒攆猴 斜飛式 提手上勢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海底針 扇通背 翻身撇身捶 卸步搬攔捶 攬雀尾 云手 高探馬 左右分腳 轉身蹬腳 進步栽捶 翻身撇身捶 二起飛腳(二蹦子) 退步打虎 右蹬腳 雙峰貫耳 披身踢腳 轉身蹬腳 進步搬攔捶 如封似閉 抱虎推山 十字手 斜摟膝拗步 翻身摟膝拗步 攬雀尾 斜單鞭 野馬分鬃 玉女穿梭 單鞭 云手 下勢 金雞獨立 倒攆猴 斜飛勢 提手上勢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海底針 扇通背 翻身撇身捶 上步搬攔捶 上步攬雀尾 單鞭 云手 高探馬 十字擺蓮腳 摟膝指襠捶 上步攬雀尾 下勢 上步七星(又名上步騎鯨) 退步跨虎 轉身擺蓮 彎弓射虎 上步挫捶 迎面掌 翻身撇身捶 上步攬雀尾 合太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