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的一点心得
(天知道我有什么心得了)
序·子曰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泰伯八》
第一章、仁者兼善天下
孔子的“仁”是出了名的。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讲究积极入世,其信奉者无不以在现世做出一番事业和贡献为终身的理想和追求。自然,孔子也不例外。“工欲善其身,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孔子“积极入世”的思想在此或可体现。
孔子推行“仁政”,终日在外奔走,曾在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受困,其弟子大多疑惧,孔子则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意思是说,文王已经死了,周代的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想要毁灭这种文化,我就不可能再掌握,如果上天不想毁灭这种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样呢?充分表现出孔子在面对挫折时保持兼善天下的志向。或许,这不能表现出孔子的“仁”。那么,何为“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论语·颜渊》篇里,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总体来说,就是君子为仁,要做到克己复礼,兼善天下。颜渊是空子最器重的学生,他死的时候,孔子曾感叹“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意即颜渊一死,他宣扬的儒道就无人继承、无人可传了。孔子对颜渊言仁,说“克己复礼”,也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根本。想要“兼善天下”,就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回复符合于“礼”。我们知道孔子对于“礼”的要求近乎苛刻,在《论语·乡党》篇里有大量的文字来描写孔子的言谈举止,有为后人守“礼”作示范的意思。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孔子的“仁”建立于“礼”之上,不守礼则做不到“仁”。
回到《论语·颜渊》篇,孔子给“仁”所下的定义极多。既是儒家的中心学说,那么将“仁”从人性上进行剖解,乃至把人际关系引申到兼善天下这一层便足见孔子的目的。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能从切身的生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孔子一向厌恶夸夸其谈,在他说下这些话时,一边教授学生,一边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并为此耗费了半生的精力。在他的理想里,能行五者于天下,就是自己的心愿。“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在中国,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做学问的人不少,而将自己的学说与思想能够如此广泛地进行传播,独孔子一人而已。孔子倘若活在现世,或会遭人嘲笑与指责。但是他又会受到什么样的职责呢?是积极用世的态度还是杀身成仁的信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孔子兼善天下,终身奔走于列国,却一直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像孔子这样的人,统治者可以使用他的学说,却不敢使用他这个人。从这一点上说,孔子的一生才算是可叹的吧。
然而,孔子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主张变为现实,但是仁者兼善天下的理想却在此后千年里被反复地实践。
(未完待续·章节二·礼教之于国)
2007年8月1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