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七年八月一日 星期三
天气晴 老房子
贾汪这片地方比较小,97年我刚到这里来的时候连国道都是破破烂烂的,我经常背着父母跑到现在阳光世纪苑的地方,那里麦子比较繁盛,野草比麦子还要繁盛,喜欢那地方很有可能是因为一个“那里是个放风筝的好地方”的缘由。
团结小学前的路还没修之前,这里满是这样的老房子,所谓的老房子,大概都建在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只不过和现在的建筑相比较而言,它们已经是可以作朽的城镇的某一部分。那时候还没有“城中村”的概念,即便在国道附近那些建筑的样式也还是大同小异。从那时候开始房子和建筑的概念就硬生生地在我脑中被
分离,在我印象里房子本来就应该是些不怎么高的民居之类。
那时候藤蔓顺着墙角一直向上爬,直到把整面墙壁覆盖住。虽然不像三江学院的中教楼那般夸张,但也十足是小镇的特色。
想起来中学的时候,我们在上语文课,坐在前面的一个女生一直盯着墙看,还看,还看,然后头上就挨了一下子。彼时我们的老师是宋学飞,他就问你在看什么哪?那个女生说,看,爬墙虎。顺着她的目光全班同学的目光都往上,还往上,还往上...一只爬行类动物正肆无忌惮地在黑板正上方爬行。教室里沉寂了两秒钟以后一下子就炸开了,从此我们的女同学多了一个爬墙虎的绰号。
......
如果再仔细想一想,还是那时候生物没学好,现在想学都没有老师教了。
这是我在某民宅下面的惊奇发现,在有着恶毒阳光的午后,我在某不知名植物的架子上发现了一个鸟窝,或者我称它为“雀巢”。 在发现它的那一刻起我就不断在打它的主意,一个鸟窝而已,我很想看一下它里面的结构以及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如果有鸟
的话——我是说如果有,那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
这个是鸟窝二号。比一号鸟窝要高那么一点,已经脱离了我手掌可以触及的范围。(这个衡量标准是怎么来的我都没想通)
我在这个小镇子里已经住了有十年之久,以前曾经和朋友说起自己的家乡,我也无非是说些“地方很小,一年四季都很安静,适合成长”之类。
那似乎是一个地理概念,在这里走两步也许就会遇见朋友,再走两步会见到童年时的玩伴。只是对于我而言,一个第二故乡的感情往往比不上第一个,就像我不
太相信自己在南京住了这么久以后会忘记记忆里充满夏天浓烈阳光气息的苏北小城和那里的古老建筑一样。
最近几年出去的机会反而很少。我总是想是不是有一天可以到江苏的最北边去,再去看看我出生的小镇子。九十年代初那个小镇给我留下极好的印象,一个受到工业污染很少的北方小城,在外人看来透着些许的神秘,而对于一个从那里出来的人说,却又有着某种召回性的力量。
又或者说,存在于人记忆里的事物总是比现实要美好一些。现在我还可以看到十几年前的某些东西,再过一些年,恐怕连感叹的机会都没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