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觉得没有目标 总是在跳槽

(2015-08-23 10:14:24)
标签:

没有目标

跳槽

职场心理

eap

天津心理咨询



(本文已发表2015年8月20日《每日新报-职场》)

http://s12/mw690/001lyZtkty6UQYmyEQz2b&690总是在跳槽" TITLE="觉得没有目标 总是在跳槽" />
  晓峰毕业将近8年,换了4份工作,换工作的原因就是“没有目标”。
  8年前晓峰大学毕业,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贸易公司做策划,由于刚刚毕业缺乏工作经验,晓峰做得很吃力,虽然起早贪黑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但业绩一直不好。部门主管、部门经理甚至部门总监都找他谈过话,想让他考虑转做文书岗位,但晓峰却不认头。因为自己的业绩上不去,晓峰觉得同事看他的眼光充满了不屑,因此工作不到两年,在上司的压力以及周围人怀疑的眼光中,晓峰辞职了。“我不想被看扁,我觉得自己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因此,第二份工作,晓峰依然是做策划。做了几个月,晓峰的业绩蒸蒸日上,而且在人际关系方面也非常好,深受同事的喜欢和上司的器重。可晓峰却忽然觉得自己没有了动力。“当初上司说我不适合干策划,劝我转岗,同事也经常给我脸色,我继续做策划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看一看,让他们无话可说。”然而,跳槽后的晓峰向大家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与此同时也没有了目标,好像皮球一下子泄了气一样。无奈之下,晓峰跳槽了。
  第三份工作晓峰做的是文案,他给自己定了目标,两年之内做到主管,然而凭着自己的实力,工作一年多就被提升为主管。在上司眼里,晓峰很有前途,可是,就在自己刚被提拔为主管时,晓峰又想辞职了。“我的目标达到了,我就不知道再在这里呆着还有什么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晓峰第三次辞职。
  如今,晓峰在一家私企做助理,刚刚半年,晓峰又有些茫然了。“不知道是我换工作太过频繁,心有点‘散’了,还是我真的不适合这份工作,又想跳槽了。”晓峰无奈地说,自己目前的状态非常迷茫,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难道我的职业生涯就要不停地跳槽来完成吗?”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晓峰的困惑中大致包含这样几点,一是成就指标过度外化,二是过分在意外人评价,三是自身情绪感受性较低,不论是从职业发展角度还是从心理健康角度,这几点都值晓峰加以关注。
  成就指标外化,是说自己是否算是成功?自己是否可以拥有成功后的满足感?对于这些问题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内心的衡量指标,而是全部都采用外界、外人的指标。比如上学期间不问自己内心感受,而是完全用成绩、分数衡量一切。走入社会后不问自己是否开心,而是完全用职位、收入衡量一切等等。
  其实每个人在年少时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愿望,成年后,当这些梦想、愿望能够与社会职业、岗位相链接时,就能成为一个人长期的努力方向,或是人生的目标。遗憾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里,绝大多数孩子的梦想与愿望的翅膀,被父母联合老师一起减掉了,到了成年之后,没了翅膀的孩子就只能终生在地下找食,再也无法飞上蓝天。

  过分在意外人评价,来源于内心里自我评价过低、自我资格感不足,从成长经历来看,父母或老师对孩子一味过高、过严要求,从不夸奖孩子在过程中的努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无法形成内在的自我评价基础,只能不断地向外寻求认可。
  如果父母经常灌输“你不好,所以不喜欢你”,孩子就会渐渐形成“我是不好的、不被喜欢的”的自我认知,不论实际的自己是怎样的,自己都会坚定地认为“我很差”,同时坚定地认为“别人也会认为我很差”。但是“自己很差、自己不被人喜欢”的感觉是令人焦虑、难以忍受的,于是必须不断通过来自外界、外人的认可,来形成“我还能获得别人的喜爱”,以此安抚内心的难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如果过度在意旁人评价,过度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时间一久还可能形成多疑、敏感的心理特性,现实中一些中性的、微小的信号都会被自己捕捉到,再被自己扭曲放大、解读为刺痛自己的信息,这样一个人就会整日处在难受的状态中。如果已经形成了这种情况,就建议找专业心理人员谈谈。

  上述两项除了导致晓峰一切以外在指标、别人评价为标准之外,时间一久还形成了第三个问题:就是逐渐放弃了自己内心个性化的感受,自我感受性越来越被阻断和抑制,感受能力也越来越退化,渐渐的人就会经常感到无趣、无味,只能活在枯燥、干瘪的世界里。
  当一个人自我感觉系统被抑制,人感到不舒服时,就只会用外在行为的、粗线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比如晓峰感到无趣时就只会选择跳槽。但这种跳槽几乎就是瞎跳、撞大运。只有恢复自己被压制、被阻断了的感觉系统,一个人才能用细腻、准确的情绪感受来指导和告诉自己的内心:我要什么、向哪走、去找什么。
  恢复感知系统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恢复人对快乐的感受能力。当人拥有了这份能力,在许多生活细节中也可以吸收到快乐,人整体的无趣、枯燥状态就能得到改善,人生的美好也就能体会到了,不管是不是社会上的“成功者”,能做一个对家人、对亲友有用的普通人,也可以活的很快乐。

  对于晓峰现在感到迷茫,倒是不必太焦虑,不必否定“迷茫感”本身。有迷茫,恰恰说明一个人还不想就此沉沦,心底还有一丝想过更积极、更有意义人生的根苗在向自己传递信息,只是目前还没有方向,所以有了迷茫感。套句俗话说:迷茫,蕴含无限的可能。
  迷茫另一个原因是没有思路,因此对晓峰来说,有两个路径可以建议他试一下。一个是可以找一下职业生涯设计的顾问,看看能否帮助晓峰发现一些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另一个是找心理咨询顾问谈谈,借助外眼看看“我眼中的我”、看看“别人眼中的我”,更重要的是从内心根源上削减情绪感受系统的阻隔,让内心恢复鲜活灵动。晓峰自己平时也可以有意识积累自己成功的体验,只要有好的体验就写下来,有好的经验就总结下来,渐渐的自信也会逐渐积累增加。

  (本文已发表2015年8月20日《每日新报-职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