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总迟到 可能是心理原因

标签:
健康情感eap职场心理天津心理咨询 |
用“迟到”表达不满 受伤的是自己
(本文已发表2014年4月17日《每日新报-赢周刊》)
“我每天上班都要迟到5到20分钟,工作这么多年了,这个毛病我一直改不了。”梁栋工作已经有6年了,刚进入公司时,他努力上进,每天都很早到公司做准备,人际关系很好,上司也看重他,可是,就在入职的第三年,有一次开员工大会,部门经理一再强调不能迟到,可是就在大会当天,梁栋却意外迟到了,为了那事,部门经理在会上狠狠批评了他。正是从那次开始,梁栋便“染”上了迟到的毛病。
梁栋的家离公司并不远,最多半个小时就可以到公司。梁栋公司的上班时间是早上8点半,据梁栋自己说,每天早上他明明把闹表调到7点钟,可闹表响过之后,他明明没有困意也不想起床。他总是觉得即使早去公司也没有什么可以做的,所以就想等一等再起床,可是当他耗到时间起床了,才发现按时上班已经来不及了,“既然已经迟到了,那就不赶落了,反正迟到一分钟和迟到半小时都是一样的。”按照这样的想法,梁栋索性不着急了,磨蹭磨蹭到公司就差不多9点了。
“我知道这样做不好,上司对我很有意见。”梁栋这样迟到的行为持续了半年后,部门经理终于忍无可忍了,有一次在例会上,部门经理指名道姓地告诉梁栋,再迟到就扣薪水。可转过天,梁栋还是迟到了,结果真的被罚了钱。梁栋心里更是郁闷,索性从那次起,只要迟到得太晚了,就请假不去了。就为这事,无论是主管还是部门经理都和梁栋谈过,可收效甚微,往往坚持不到两天就又开始迟到请假了。“我知道总迟到不好,我也想过是自己心态有问题,可就是改不了,就是不想按时去上班。”梁栋说,现在上司已经开始“放弃”他了,迟到或者请假只是按规矩扣薪水,其他的话也不再过多提醒他,有重要的工作也很少再派给他去做了,为此梁栋也感到很难受,“现在上司对我很不满意,再这样下去我迟早会被辞退,我该怎么办呢?”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经常迟到的人会给自己找很多的理由,比如堵车了、表慢了,或闹钟没响睡过头了,人称“常有理”。在这些看似常见的貌似合理的理由背后,往往折射出职场人对工作的一种“消极情绪”,换句话说,是对工作或周围环境存在某种不满因素以及自身惰性的表现。
那么在这些看似常见的理由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心理原因呢?
兴趣与热情。打比方说,如果是去见心动的女朋友,即使路再远,也会克服困难早起,保证准点甚至提前到。
如果对上班缺乏兴趣、缺乏热情,或是跟上司闹意见、跟同事有分歧,却又不擅长解决,也无力直接用语言表达不满,就容易出现莫名迟到或消极怠工等无意识现象。这种心理机制,是人在下意识地使用被动消极的方式,来迂回地对别人表达不满。
找借口的心理。有些人认为自己经常迟到都是客观原因导致的,认识不到自己迟到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内心的冲突。还有些人心里明白自己迟到的真正原因,但是只想通过找借口来避免尴尬和惩罚。这种找借口、自己给自己合理化的现象,也是人们常用的心理机制。
如果经常迟到,不言而喻对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假如一边总是迟到一边又总是给迟到找借口,有点类似于“掩耳盗铃”,只不过是用一种症状(迟到)来掩饰自己对工作、对领导的问题,但是迟到本身不能解决原有问题,反而会让问题雪上加霜。
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若是发觉自己经常迟到并且经常给自己找借口,建议认真反思一下,在工作或人际关系方面是否存在哪些困难或冲突,并且尽量以积极有效的行动去改变它们。比如觉得专业不对口,可以尝试找机会调整岗位或换一个工作。若是人际关系有困难,则调整自己的处世方式,增加沟通,消除误解,设法化解人际矛盾。即使有些矛盾难以化解,恰当地用语言表达也比用“迟到”表达要好。
经常迟到,不找借口,不妨去反思自己,做一个尊重工作也尊重自己的人。对于少数过度使用“被动攻击”和“合理化”心理机制的人,如果有条件建议跟心理顾问谈谈,以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是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做潜意识的奴隶。
(本文已发表2014年4月17日《每日新报-赢周刊》)
前一篇:职场心理误区——嫉妒
后一篇:只挑喜欢的做 是职场“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