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佛校训”与“心灵鸡汤”

(2014-01-11 00:17:10)
标签:

健康

情感

eap

职场心理

天津心理咨询


“哈佛校训”与“心灵鸡汤”
——摘自电台做节目的部分内容




  如何看待“哈佛校训”?
  所谓的哈佛校训能够广泛传播,因为具备社会心理基础,满足了许多人的心理诉求。
  其中大部分刻苦学习的口号,首先满足了几乎所有老师和家长们的心理诉求,也满足了很多高考学生、考研学生的心理诉求。
  过度强调刻苦学习的背后,有社会上升通路越来越窄的影子,有社会成功指标越来越物化的影子,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影子,有中国人近百年来热衷于喊口号、挂横幅的影子,当然也有应试教育的恶劣影子,以上都是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反映。

  “哈佛”二字,透露文化弱势心理。
  文化弱势心理这个词换做心理词语,就是文化自卑,自卑就要向外寻求认同。
  寻求文化性认同的路径有两个,一个是鄙视中国的、传统的,就算喊口号也要喊几句“出口转内销”的,在自编自导中自娱自乐。一种是坚决捍卫中国的传统的,穿汉服、读国学、抵制一切“洋”的,心理学称为反向。


  如何看待“励志”?
  从心理本质上说,励志是要激发一个人的生命能量,方法是重复性暗示。
  现今那么多人感兴趣励志,因为是有那么多的人生命能量曾经受到了抑制。用心理学的话语来说,太多的人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及老师的限制、掌控、要求、管理,压制了本我的基本表达。到了成年后,这种压制导致事业、生活、情感婚姻等等方面的不顺畅。
  中国的养育模式是广泛的、全民性的,于是太多的人进入成年后需要“励志”,希望通过励志帮助自己释放一直被压抑的本我。

  现代信息传播中,各种刺激本我的信号越来越多,比如别人有钱,别人有名,这些都会刺激欲望。
  刺激欲望会引起焦虑,焦虑让自己不舒服。
  励志学说告诉你,只要励志,就可以实现你的梦想,满足你的愿望,就可以不再焦虑、不再难受了,于是,励志就被焦虑的民众当做致富秘诀而被追捧。

  从效果上看,恰当的自我激励确实可以促使人增加生命的热情、进取性、行动力。
  那么从心理平衡的角度说,励志更适合社会适应能力较低、抑郁性指数较高的人众。如果自身焦虑性指数、强制性指数已经比较高,再无限制强化欲望、强化进取,可能就更偏了。

  从方法上看,心理暗示确实可以通过意识层面不断强化,达到影响潜意识,进而影响行为的效果。
  但从心理原理来说,恰当的心理暗示应有2个特点,一是暗示要在相信的基础上才有效果,暗示改变不了不相信。“谎话说一千遍便成事实”,这是在听者并不知道是谎话的前提下。如果之前的“无热情、不进取”来自认知或信念的“确信XX”,那么暗示通常起不到作用。
  二是暗示不应该作为外源性兴奋剂。所谓发掘潜能要在身心能够承受、能够支撑的前提下。超过正常程度的过分催发,结果往往是负面的。比如长时间、高负荷学习后,大脑与身体已经极度疲惫,机体会自动开启“读不下去了”的自我保护程序,这时如果通过某些刺激、某些激励,确实可以暂时性地再度兴奋起来。但是如果类似外源性干扰长期持续,脑神经衰弱、强迫性思维等身心病症可能就会慢慢形成,类似案例在日常心理咨询中委实太多了。


  如何看待“心灵鸡汤”?
  鸡汤有一定营养,对特定人群的特定时段有好处,比如老幼病残孕的疗养时段。但鸡汤只能是特定时段的接补,不能作为长期主食,一个人只喝鸡汤不吃主食,会畸形。
  心灵鸡汤能够在某些时段、某些情境下促人思考,对特定人群有启发性或激励性的好处。但心灵鸡汤只能作为促进剂,不能构成一个人认知、信念的主体。

  对于心灵鸡汤的盛行,不妨从另一角度思考:为什么现今中国人这么需要心灵鸡汤?
  因为许多人现有的认知体系、信念体系、价值观体系存有问题,换言之是人格体系存有不足。因为这些不足,导致在社会上行走时遇到许多不顺利、不如意,于是希望通过心灵鸡汤来安抚自己,或是改变自己的不顺利、不如意。
  这个希望可以理解,但是这个希望本身就是问题。
  一个人的认知体系、信念体系等人格系统,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形成的,如果它们存有不足,也需要在长时间内逐步做调整才能有改善。希望通过心灵鸡汤快速、马上、简便、高效地一夜之间就改好,这个希望本身就是认知误区的反映。
  心灵鸡汤的盛行,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急迫、浮躁,又推高了急迫、浮躁。

  从乐观的角度看,心灵鸡汤的盛行,客观上反映了民众开始关注心灵和精神,这是积极的体现。
  从不太乐观的角度看,如果把改善心灵和精神的愿望都通过心灵鸡汤来实现,有点近似饮鸩止渴。

  ——摘自1月9日在天津广播电台做节目的部分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