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得不到重视 只因太固执

(2013-07-12 10:21:20)
标签:

职场

心理

固执

eap

赵励君

健康



得不到重视 只因太固执
(本文已发表2013年7月11日《每日新报》)

在公司里,小刘一向“最有主见”、“最强势”,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自己认定了,根本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想法,哪怕别人提出更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他也不予参考;对于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他总能说出“一二三四”来。
有一次,老板让小刘做一个活动策划,小刘把嘉宾互动的环节放到了最前面,而老板觉得应该放到中间。于是,就这个问题,小刘跟老板开始喋喋不休地说起自己的理由:是为了体现对嘉宾的尊重,才会把嘉宾互动环节放到前面。看老板不同意,小刘就开始改变策略,只要有时间就找老板“商量”,表面上是商量,实际上却是要想方设法请老板接受自己的建议。最后,在小刘不厌其烦的攻势下,老板不得不“投降”了。
对于老板的反对,小刘只是采取努力说服;而至于同事们的不同意见,他根本不放在眼里。
有一次,小刘做一份活动计划书,计划书的前面部分都很好,大家只是在最后一部分的数据上有所争议。跟他合作的同事都认为,最后的数据必须要写清楚,这样才能让大家看清楚,可是小刘却认为,既然是计划书,有些数据不一定都要写清楚。对此,大家争论不下,可是,不管同事们怎么说,小刘连听都不听,当同事再提起此事时,小刘只是摇头,再也不说什么话。见此情景,同事知道再说也是徒劳,果然,到了交计划书时,小刘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写的。
诸如此类的事情多有发生,几年下来,小刘俨然成了老板和同事们眼中“固执”的代表,碍于面子,大家不好意思说他“固执”,所以话里话外对他的评价就是“非常有主见”,并且每个人都觉得很难与他合作,甚至谁都不愿意跟他在一起工作,大家对他也是敬而远之。但是小刘自己对此却浑然不觉,他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而且对于自己的固执,向来不以为然。
不过近来小刘自己也遇到了烦心事,使他苦恼不已。“自己一直很努力,业绩也不错,可为什么就是得不到重用呢?”小刘在公司将近7年,可始终未得到提升,对此他很郁闷。“我是不是应该跳槽呢?是不是只有跳槽才是我唯一能得到提升的出路呢?”这个困惑始终围绕在小刘的脑子里挥之不去,他也经常被“要不要跳槽”搞得烦躁不安。(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咨询师回复:

固执在职场中的表现有很多种,比如工作协作中一意孤行、不接受别人建议、只信自己不信别人等;在人际交往中棱角过重,遇事不接受劝导更不接受批评、容易与周边的人发生摩擦等。通常,固执的人社会适应性、周围人们的评价度等也较低。
固执背后的心理原因往往有恐惧的因素存在,如害怕未知变化而不愿接受新方式、新思维;担心利益的丧失而固执到底。也有些固执来自于对已有经验、经历的定式化思维,久而久之成为惯性,表现为思维和行为上的固执。还有些人的固执来自于自卑,如过分看重个人虚荣,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不惜超出实际,本质则是为了掩饰内在自我的弱小。还有一些固执是情绪型的,这种类型在正常情况下倒不会特别固执,但如果处在特殊的情绪冲突中时,为了面子、为了“争口气”会变得毫不退让,这时内容已不重要,是为了固执而固执,属于情绪模式本身有不足。

发现自己固执,如何自我调整?
提高自信,增加内心力量。当自我内心力量足够时,就不会再过分关注虚荣,也不会把正常的不同意见猜疑为“故意看不起我、和我过不去”等等。
正视变化,去除恐惧。变化会使原来的惯性受到冲击,带来不安与担心。但变化本身不可避免,与其过分恐惧,不妨选择适应。往往原来担心的“灾难”并没发生,以此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自己面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如果是某些曾经的负面经历造成的恐惧过重,建议找时间和心理顾问聊聊。
多学、善思、适行。固执与坚定的区别,并不在于“执”的牢固度,而在于所“执”的内容、方向的正确度,以及所处场合的恰当度。择善而固执不但不是问题,反而是美德。至于何谓择善、如何择善,古人曾有“学、问、思、辨、行”五字之说,今天看来尚具一定借鉴意义。

如何与固执的人共事、相处?
迂回:面对有固执习惯的同事不能直接反驳,更不要强制对方更改。否则只会让对方在情绪上产生抗拒。通过迂回方式,以目的、结果为导向,先找出双方的一致性,赞同对方意见中正确的部分,再针对不同点提出多种参考备选,有助于达成一致。
耐心:消除固执应该是双向的,如果一味地坚持要求对方改变固执、赞同己方观点,这本身说明自己也很固执。有个故事是讲“我宁可露宿野外,也不和固执的人同处一室”,说的就是一个比一个更固执的笑话。同时,面对固执的人不能着急,情急则色厉,只会引来更大的情绪性固执的对立。
功夫在平时:对于有固执习惯的同事,可以在平时无事、无意见冲突时侧面提醒,这时他对建议的接受度、对提醒内容的领悟度都较大。平时不说,赶到事情关口上才指出来,只会火上浇油。

(本文已发表2013年7月11日《每日新报•赢周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