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零后 开始集体怀旧

(2013-01-07 10:34:32)
标签:

80后

集体怀旧

减压

心理

赵励君

杂谈

 

 

八零后 开始集体怀旧
(本文已发表2013年1月6日《今晚报》)
 

  怀旧并不是哪个群体的“特权”,不同年代的人都有怀旧情结,60后感怀的是一首红歌、一部老电影,70后也许对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和冰镇山海关汽水记忆犹新,但那都不过是偶尔的“想念”,相比之下,80后的怀旧显得有些一发不可收拾,或刚过而立之年,或青春澎湃之时却对“怀旧”情有独钟,并且将其演绎成了一种集体行为。怀旧,是80后的一种减压方式,也是他们继续朝前走的一次能量积蓄。

  集体怀旧 成为80后新符号

  无论是大红大紫的网络视频《老男孩》、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还是3D版《泰坦尼克号》、《变形金刚》、《蓝精灵》等带有80后符号的影片,抑或是豆瓣网发起的看《黑猫警长》活动,纷纷受到80后的热烈追捧,因为在他们看来,看的不是电影而是回忆,有的人邀请小学同学、初中闺蜜等一同前去观看,有的人带着孩子去感受自己的童年。

  市场是迎合需求的,80后中绝大部分人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消费能力,他们正在成为消费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许多商家举起了怀旧营销大旗,正是“把脉”到80后深重的怀旧情结,而下的一剂“猛药”。一些实体店铺将80后作为目标消费群体,专门出售老式玩具、零食、音乐卡带等;在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田子坊,海魂衫挂进了小店的橱窗,幼儿园时代的搪瓷水杯再度流行,田字格的作文本经过改造成为创意产品,老式铁制饼干盒、暖水壶也成为收藏对象,有些人还专门做起了“80后怀旧主题展览”,婚纱摄影打起了怀旧牌,一些80后小情侣都以拿着三好学生证、戴着三道杠、扎着红领巾照相为时尚;一时间,各式各样的80后怀旧现象涌现出来,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很多人愿意为它买单。

  压力之下 用怀旧“暂时离开”

  如今,有的70后已经成了企业的中高层,拥有自己的房产,而80后恰是要么“房奴”,要么“蚁族”的一代人。他们事业刚刚起步,正处于“爬坡”阶段,面对三十而立,从独生子女变成独当一面的顶梁柱,他们任重、彷徨、甚至迷茫,而此时,怀旧便成了一台“时光机”,仿佛能让人暂时穿越到过去回味简单、快乐的时光,暂时离开当下的重重重压。

  有专家认为,就业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买房的压力、结婚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等已经压得80后喘不过气来,让很多人无所适从,此时的80后会本能地转向过去,回忆过去的自我形象和生存经验,借助想象来治愈现实中疲惫的自我。“会不会有一天我突然惊醒,发现自己在高中的课堂上睡着了。现在经历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梦。阳光照在我的脸上,眼睛眯成一团。我告诉同桌,我做了个好长的梦,同桌骂我白痴,让我好好听课……”这是近日在微博和几个社交网站中转发量非常高的一段话,转发的人中很多是80后,评论中他们写到:“最好是在上物理课,还有酒精灯”、“语文课也不错,默写《出师表》”,这些原本被他们叫苦的求学日子现如今倒成了最幸福的时光,“即便那时特别辛苦,每天六点就要起床,试卷像雪片,但想起来还是快乐的,因为不用买房,不用找工作,更没有那么多需要抉择的事情,只要好好学习就足够了,身边还有一群没心没肺的朋友,谁也不用防着谁。”已经工作两年的小郑感慨地说。

  怀念过去是人生的沉淀

  成家立业后,80后才算真正从父母遮风挡雨的羽翼下走出来,迎接现实中的种种考验,过去父母总爱“唠叨”的大道理,他们根本没听进去或者没听明白,在亲自“走一遭”后,才有了切身的感性认识,感慨人生就是在印证一句句“老话”的历程,一次一次体悟其中的真谛。

  崔彬今年已经三十一岁了,依然在大龄未婚男青年的行列中,在亲朋好友的“热心”帮助下,只要有时间,他就奔走“相亲”,然而,没房、没车、工作一般的他在相亲市场中并不占据优势,每次被女方委婉拒绝,崔彬心里都特别不舒服,虽然现在父母已经不再唠叨着让他好好努力、长本事了,可他却非常感慨自己小时候,父母说的“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那句话,那时他觉得父母的话就像是个“段子”,根本没往心里去,而如今的现实却让他的脑海中不停地回响着这句话,几多悔恨几多愁都在这个时候涌上心头。相亲路上的坎坷,让他想起了大学时的女友小琳,那时小琳坐在他的自行车后座上,誓言毕业后即便租房也愿意跟他在一起,可他那时却不懂爱情,也不懂得珍惜,一次争吵,他说什么都不肯低头认错,彼此冷战、互相伤害,终于结束了这段恋情。刚分手的一两年,他并没有太多的反思和遗憾,而自从相亲开始,他才知道这辈子再想遇到一个像小琳一样的姑娘,再想拥有一段大学时代不掺杂物质的纯爱基本是不可能了,而越是知道不可能,人就越容易去怀念。
  (作者 方旭)

 

 

  专家点评:心理咨询师 赵励君

  80后还很年轻,却提早开始怀旧,原因有多种:

  首先,80后的怀旧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怀旧,从现象上看,80后的怀旧更像是一种集体找乐。80后集体怀旧最主要的原因和最大的功效,是通过重温过去来缓解现在的各种不适,用重温过去时的简单和快乐,来对付和治疗现在压力大、快乐少、幸福感低等“症状”。

  其次,80后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很多已经步入独生子女时代,家里没有兄弟姐妹,而城市拆迁改造又让他们身边的小伙伴也逐渐消失,父母大多是双职工,这些孩子是“挂着钥匙”的一代,在家独自面对电视、录音机,他们的童年是孤寂的,这往往会导致人的心理发展阶段中群体认同、群体归属这一重要感受的缺失。所以大部分人成年之后,要通过集体怀旧获得一种额外的“收获”,尽管不曾相识,相隔千山万水,却找到了很多和自己相似的人,在“原来你也这样”的感叹中,童年的归属得到一种延迟的满足,这也是80后要比70后、60后怀旧更为明显的原因。

  此外,80后怀旧的现象中,也含有一种群体分享欢乐的成分。80后很多人小时候自得其乐、自娱自乐,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些与父母斗智斗勇的小心得,但是却无法与父母分享这种孩子的小乐趣,很多人都希望找到志同道合、能互相理解的人来分享这些小记忆。通过集体怀旧捧腹一笑,这种快乐是对过去不能分享的一种释放。

  相比80后,70后的一代因为小时候的物质条件并不充裕,对艰苦、压力的耐受度要相对高一些。而90后的一代很多人从生下来就赶上了物质丰富、家庭殷实的时候。相比之下,80后没有既没有70后对艰苦、压力的耐受度,又不如90后从小得到很多物质上的满足,这让80后觉得自己“亏得慌”。于是,很多80后是通过集体怀旧,模拟“宠一把”自己。

  另外,怀旧现象中也有少数人是恐惧年龄、焦虑长大。80后中一部分人已经跨过或即将跨过三十岁的门槛,在中国“三十而立”要成家立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个人的情感、事业哪个方面不是十分如意,而此刻又要“跨门槛”,80后会有所恐惧,怀旧带有焦虑释放的成分。即便情感、事业等方面比较如意的80后,如果内心自我评价体系不太稳定,遇到三十岁这个人生门槛,也会有特殊的感受和担忧,一些人就想通过的怀旧的方式来变相地不长大。

  从现象上说,虽然80后的集体怀旧令旁人有些莫名其妙,但这种通过怀旧来减压的行为本身,比起其他一些减压方式如物质依赖、非道德性的宣泄等等,要更为合适些,也正向些。

  从内容、标的上看,也是好的趋向。80后怀旧的内容,大都是过去的快乐与单纯,是用当年简单的快乐和容易得到的幸福感,来作为今天的“小棉袄”,替代性地让现在的自己感到快乐。这一过程符合心理减压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歇息心情、更好地面对今天的打拼。

  (本文已发表2013年1月6日《今晚报•8090后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