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失陪”——关于“逆反期延迟”
(2012-12-17 17:47:00)
标签:
失陪逆反期延迟家庭关系心理赵励君情感 |
再说“失陪”——关于“逆反期延迟”
50多岁的张阿姨一个人孤独地度过了今年的重阳节,每当看到窗外女儿搀着母亲有说有笑的情景时,张阿姨便会愣在那里黯然神伤。她最期盼的是女儿给她回个电话,能在家陪她好好吃顿饺子,能在看电视剧时跟她聊聊剧情,而现实却让她不得不面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发呆。张阿姨的女儿陈小姐在一家外资银行担任客户经理,频繁的应酬和加班让她经常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到家,尽管高强度的工作让她苦不堪言,但高薪的诱惑还是让她选择了坚持,所以,K歌和酒吧聚会成了她排解工作压力的镇痛剂。她不愿意把工作中的苦与累和父母倾诉,一是怕他们担心,还有就是跟他们说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当张阿姨心疼地看着面带疲惫的女儿回家想关心一下时,陈小姐紧蹙眉头的一句“哎呀,我的事情您不要管,您不懂”立刻将张阿姨到嘴边的话硬生生地压了回去。其实,在张阿姨的心中,只是希望女儿能像儿时那样,把学校发生的事和自己说说,娘俩一起苦闷、一起快乐。张阿姨曾幻想通过相亲的方式拉近与女儿的距离,没想到刚一提这个事儿,陈小姐马上变了脸,“您知道我喜欢什么类型的吗?找了我也不见。”为此,母女俩争吵过很多次,后来母女矛盾升级,陈小姐索性在单位附近的小区租了一个独单,开始了单人世界的生活。因为女儿忙,张阿姨怕耽误她的工作只能用短信和陈小姐沟通,想和女儿多说两句话也成了一种奢望。(案例发表于2012年12月16日《今晚报•8090后版》)
案例中,能够明显读出陈小姐对妈妈的敌意和愤怒。愤怒是通过躲避来表现,并通过躲避、不交流的方式制造痛苦,来“惩罚”妈妈。陈小姐回绝妈妈关心的理由是:“我的事情你不要管,你不懂!”,这话首先流露的是叛逆信息。
从心理发展阶段来说,一个人的主要叛逆期应该是在13、4--16、7岁之间,这个期间段里,子女和父母在“独立/管控”的争夺战中,通过孩子的叛逆(叛逆是对管控的抗争、对独立的宣示),双方逐步告别幼儿时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模式,一起达成一个新的模式。新模式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父母开始接受“孩子已经长大”、已经不再是“幼儿”的现实,父母对已长大的孩子开始给予相应的承认、给予相应的自主权利。
达到新模式最理想的方式,是父母主动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主动降低“管控”的力度和密度,主动拉开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从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的角度说,这是最理想的。然而现实中,绝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也不情愿主动降低管控,但是随着孩子叛逆期的表现,父母们虽然主观上不情愿,但客观上还是接受了“孩子已长大”的现实,尽管是被动的接受,毕竟还是达到了拉开心理距离、降低管控力度密度的客观效果。
那么,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这部分得到新模式的孩子成年后,对父母的敌意、愤怒、抗拒等的程度,多数会表现得不太强烈。加上子女成年后理性增加,这部分子女多数能跟父母维系相对正常的交流关系、交往关系。
但是,还有不在少数的父母是另一种情况:在孩子十几岁开始表达叛逆信息后,父母非但没有降低控制,反而通过加重控制、加重“管教”的方式,处理和压制孩子的叛逆。这种加重管教,多数情况下是能够使孩子当时的叛逆性被镇压下去,孩子在客观上又成为了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但是,这部分孩子内心的叛逆性并不是消失,只是暂时性被压制,因为当时孩子的力量还不足以抗拒父母。
当孩子成年后,特别是参加工作后(工作挣钱通常是重要的社会独立标志),再碰到父母年复一年不变的管控时,当年被父母压制住的、现在还在被父母长期管控的新老负面感受,会在某个契机同时喷涌而出。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说,这是一种“逆反期延后”,从力度上看,这种推迟后再喷发的逆反,其火力要远远大于当初。
此时孩子已经长大,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和社会人,对父母的生存依赖度大大降低。与此同时,父母年龄变老、管控手段和能力减弱。这一正一反的变化,导致今天孩子再反叛时,通常体会痛苦的一方就变成父母了。案例中陈小姐与母亲之间就是这种情况。
当然,现实中也还有很多孩子,因为内在道德感的约束,或是因为多年顺从惯性的延续,就算心里已经难受到了极点,表面上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对父母新的反叛。
从道德意义上说,这部分子女都是“好孩子”,但是从心理健康角度说,这部分好孩子往往存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比如通过社会适应性不良、通过个人情感不顺、通过死宅家里无法工作、或是通过拼命工作累死自己等等形式,迂回地表达。
另外,陈小姐一句“你不懂!”,也流露出父母自身成长的重要性。随着逐渐长大,孩子每天接触的新信息、新事物会越来越多,这时候父母如果不能跟着成长,在很多方面父母会逐渐落伍,逐渐减少在客观上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话题与范围。
同时,一句“你不懂”,也侧面流露出陈妈妈在表达关爱时能力不足、技能欠缺,这也是现在很多中国父母共有的不足。这种“关爱表达能力不足”导致的不好结果至少有两个:
一是不管孩子长大到多大,父母永远只会用“吃饱、穿暖”的方式表达关爱,孩子会觉得失望、觉得无效,进而放弃和父母谈心里话、放弃与父母在心灵层面、情感层面的交流。少数孩子还会被勾起当年自己被过度照顾的痛苦联想。二是孩子今后在面对自己的伴侣、自己的孩子时,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也会是同样苍白、同样没有能力和技巧,因为自己本身就没有从父母这里学习到更好的表达关爱的模式。
综上,再次建议父母们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适时调整旧的管控力度和密度,放弃“听话、乖”等狭隘标准,这样多少可以减少孩子成年后再次爆发叛逆时双方的痛苦。
同时建议父母们随着孩子长大,应该学会把自己的价值感来源、成就感来源、被需要感来源等等,从养孩子这一点扩展到其它更多的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自己可以主动寻找其它满足精神寄托、排遣精神寂寞的方式,不再单纯依靠“孩子绕膝”的形式来达到心理满足,更不应通过“困住孩子”的方式来治疗自己的分离焦虑,父母首先争取做到老有所为,做不到老有所为就主动争取做到自得其乐。
与此同时,案例中也可以明确看到陈小姐的问题。问题的最大体现,是在应对妈妈的模式中,把自己问题(愤怒、委屈等)的责任完全推给了父母。换句话说,陈小姐内心的苦痛能够理解,很多苦痛的根源也确实来自父母当年养育模式中的不足。尽管父母是无意的,当年养育模式、养育思路存在问题这是肯定的。但是,作为孩子,今天的苦痛感却是自己承受的。
那么,是让这种苦痛在自己身上持续?还是让这种苦痛减少?这个选择是陈小姐自己要做的,改变痛苦的责任也是陈小姐自己要承担的。
(本文没有在报纸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