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时外难陪家人 “失陪”现象困扰8090后
(2012-12-17 15:05:16)
标签:
失陪族家庭关系心理赵励君eap杂谈 |
八小时外难陪家人 “失陪”现象困扰8090后
(本文已发表2012年12月16日《今晚报》)
“忙、太忙了”,这是当代人最常说的口头语。而忙碌的背后,是你长时间没回老家探望爹娘的歉疚,是你许久没和家人一起过周末的遗憾,是你承诺和儿女嬉戏的再次失信。每当忙的时候,你总会以“抱歉、失陪了”解释开脱,久而久之,你便加入了“失陪族”——这个处在事业上升期却忽略了和家人团聚的群族。失陪可能是不得已的无奈,或是无意识的懈怠,但“失陪”留给自己和家人的只有遗憾。
想让闺女陪陪 真难
年轻人的生活充满竞争,所以每天疲于奔命、追逐财富,忙得不亦乐乎。而当你静下心来回顾过往,是否发现,其实最值钱的是从你身边溜走、被忽略的和家人的团聚。
50多岁的张阿姨一个人孤独地度过了今年的重阳节,每当看到窗外女儿搀着母亲有说有笑的情景时,张阿姨便会愣在那里黯然神伤。她最期盼的是女儿给她回个电话,能在家陪她好好吃顿饺子,能在看电视剧时跟她聊聊剧情,而现实却让她不得不面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发呆。
张阿姨的女儿陈小姐在一家外资银行担任客户经理,频繁的应酬和加班让她经常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到家,尽管高强度的工作让她苦不堪言,但高薪的诱惑还是让她选择了坚持,所以,K歌和酒吧聚会成了她排解工作压力的镇痛剂。她不愿意把工作中的苦与累和父母倾诉,一是怕他们担心,还有就是跟他们说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当张阿姨心疼地看着面带疲惫的女儿回家想关心一下时,陈小姐紧蹙眉头的一句“哎呀,我的事情您不要管,您不懂”立刻将张阿姨到嘴边的话硬生生地压了回去。其实,在张阿姨的心中,只是希望女儿能像儿时那样,把学校发生的事和自己说说,娘俩一起苦闷、一起快乐。张阿姨曾幻想通过相亲的方式拉近与女儿的距离,没想到刚一提这个事儿,陈小姐马上变了脸,“您知道我喜欢什么类型的吗?找了我也不见。”为此,母女俩争吵过很多次,后来母女矛盾升级,陈小姐索性在单位附近的小区租了一个独单,开始了单人世界的生活。因为女儿忙,张阿姨怕耽误她的工作只能用短信和陈小姐沟通,想和女儿多说两句话也成了一种奢望。
丈夫陪在身边 心却很远
如果说因为工作忙不能陪伴在家人的身边尚有情可原,那么坐在一个沙发的两头,身体离得很近,心灵却分得很远,这种心理“失陪”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空虚。随着网络的普及,存在于80后夫妻中的失陪现象越发普遍,两人一人抱一台电脑、一晚无话已经成为很多年轻家庭生活的标签,生活上缺乏共鸣、没有焦点,找不到话题的尴尬,关系极有可能变得越来越疏远。
杜小姐和黄先生是一对典型的80后夫妻,平日里一下班两人就到父母家蹭饭,晚上回到自己家后,各自打开电脑,丈夫看球赛,妻子逛淘宝,困到不行了直接上床睡觉,这期间两人很少交流,固定的生活模式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杜小姐说,“老公喜欢摄影和篮球,可是这两样我都不喜欢,有时他兴致勃勃给我看他拍的风景照,或者让我陪他一起看转播的篮球赛时,我就觉得特别没意思,还不如去逛淘宝。”而说起自己老婆逛淘宝这件事,黄先生也同样不理解,“她一回来就坐电脑前,晚上睡觉前不催两三遍都不会下线。自从她迷上网购,我俩聊天的时间没有超过10分钟的。”日子长了,小两口也懒得吵,很自觉地一回到家就各玩各的,屋里只有点击鼠标的声音。无意间一件事让好久没怎么沟通过的两人交流多了起来,那就是买房。“同事刚刚买了一套房,价格和地点都不错,你没事儿时上网看看。”杜小姐一句话让黄先生擦镜头的手停了下来,“是吗?这个价位挺合适的,房型也不错啊,都是H户型,真难得!这首付怎么办呢?”杜小姐从电脑前站起来,坐到老公身边,两人抱着电脑围绕着房子的话题一直聊到凌晨一点,仿佛又找到了热恋时的感觉。杜小姐后来说,看来我们不是话少了,而是没有共同话题。
适应无陪伴 自己找乐呵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失陪现象已然成为80后生活的一种常态。而这也派生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80后的父母们在儿女身上找不到陪伴的快乐,开始在自己的兄弟姐妹、朋友圈子中寻找陪伴、寻找寄托,自得其乐。
28岁的小陈已经是个3岁孩子的妈妈了,由于在北京居住、工作,陈母只能搬到北京照看她们母子,天津家里只剩下老陈一人独自生活。女儿一年回津两次,每次临走,都塞给陈大爷一沓钞票,知道孩子的心意和处境,陈大爷也说不得什么。但时间一长,陈大爷总觉得憋闷,做什么情绪都不高。一天,陈大爷路过社区老年大学的门口,发现里面正在讲喜鹊的画法,陈大爷寻思着自己年轻时有点美术底子,于是进去画两笔,没想到随手画了画却得到了所有人的赞扬,“哎呀,老爷子画的真不错啊!”“你瞧,这鸟画得太传神了!”陈大爷没想到老了老了自己的画还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顿时来了自信。从此,陈大爷找到了能够在业余时间排解孤独的好方法——画喜鹊,只要一铺上画纸,拿起画笔,陈大爷什么难受事都想不起来了,满脑子就是怎么才能把画画好,从此,不愁眉苦脸了,也不唉声叹气了,天天哼着小曲,带着自己的画到老年大学里给同学们“显摆显摆”,没过多久,陈大爷画喜鹊还出了名,慕名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都想借陈大爷笔下的喜鹊添添喜气儿。现在碰到老熟人,陈大爷都要送他们一幅画,“看着他们羡慕的眼光,我发现自己寻找生活乐趣比围着孩子转有意义多了!”
(作者:张桐 吴瀛)
专家声音:心理咨询师 赵励君
失陪现象渐成80后身边的普遍现象
从三个叙述的案例看,虽然各有特点,但背后的一个共性现象就是失陪。作为一个新词汇,“失陪族”泛指因为自身某种原因不能或不愿给予家人陪伴的人群。这背后的,很多人是因为工作竞争压力大、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客观上导致不得不在社会上拼尽全力,无暇陪伴家人。同时,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的价值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物质条件成为人们衡量情感与亲情的重要指标,于是很多人把给钱当做陪伴的替代品。还有一部分人,对家人的失陪是来自某种心理上的抗拒原因。
中国人有钱的时间还很短,许多人还来不及界定钱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只是看到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钞票在飞,众人都在争着去抓钱。抓的时候人们很着急、很焦虑,抓少了或没抓到时人们很生气、很哀怨。于是,不论抓到没抓到,很多人心情一直浸泡在不舒服状态中。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终究是有限的,耗用在抓钱上的时间越多,用在其它方面的时间自然就越少。
于是,随着中国人富起来的步伐,“失陪”已经悄然成为都市中日趋普遍的社会现象,“不舒服”也已经日趋成为都市人普遍的集体心情。
社会认可失陪现象,并衍生适应失陪现象的生活模式
与失陪渐成现今都市中的普遍社会现象的同时,社会也开始对失陪现象给予客观上的认可,尽管这种认可背后含有许多无奈。比如第三个案例中陈大爷的自寻其乐,就是部分被失陪者在现有环境下,针对失陪而发展出的新模式,通过在家庭以外寻找慰藉的方式,满足精神上的寄托。
从生活的本质来说,在变化中寻求适应是基本规律,但是达到适应的代价往往充满痛苦。应该说,类似第三案例陈大爷这种新的应对模式,在当今社会整体轨迹下是有一定客观效果的,也是被失陪者自行寻求适应的体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新模式背后包含着剪不断、挥不去的苦涩。
这就出现一个设问: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失陪族是否愿意自己的家人在苦涩与痛苦中自行完成这种自适应?
回首梳理幸福时,会发现亲人相聚是最珍贵的财富
人们拼命挣钱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生活越来越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定义。杰克韦尔奇所:“得到幸福的前提,是先要弄清楚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幸福的要素中,爱、温情和关切是重要的部分,这些要素需要在人与人之间的表达中、互动中去感受,去体会。表达和互动是需要时间的,时间从哪儿来?
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幸福是会有的,幸福是会在下一天的转角处等着自己。于是,人们放弃今天的幸福,越来越忙、越来越身不由己地埋头去挣钱。
当人只把挣钱作为唯一的努力时,人会渐渐地自我催眠,让自己误认为钱的远方有一个幸福,只要惯性地挣下去,就可以挣到幸福。但是,在没有幸福感的状态下,人会变得越来越身心疲惫,各种压力综合症、亚健康也会随之自然而来。在钱的远方,有的只是一种伪幸福。
钱会让人迷失,进而忘了追求钱的初衷。生命的旅程分许多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一个相对主要的方向,但是整体的方向只有一个:让自己和家人更幸福。钱可以重复,爱却只有一次机会。真实的调查数据显示:家人最想要的幸福,是有你的日子。
建议失陪族忙于生计的同时,规划好自己与家人的见面,把这当成幸福本身来经营。
(本文已发表2012年12月16日《今晚报·8090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