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胎” 生还是不生?

(2012-11-19 11:32:16)
标签:

家庭

教育

生二胎

心理

赵励君

育儿

 

 

“二胎” 生还是不生?
(本文已发表2012年11月18日《今晚报》)


  随着越来越多的双独80后进入生育年龄,生“二胎”的话题逐渐热了起来。之所以这个话题热度攀升,是因为生“二胎”确实是个两难的选择。当今社会,养儿成本不断攀升,压力之下让很多年轻人选择了主动远离。但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确实让很多80后年轻父母们开始沉思,是否该避免自己的后辈走自己的老路。所以,是否要“二胎”成了双独八零后热切关注的话题。

 

  赞成派

  怕成“失独者”

  失独家庭,即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这类家庭父母大多50岁以上,很难再生养孩子。在我们身边,尽管失独家庭所占比重并不是很大,但对于那些家庭本身而言,却是百分之百的不幸,而这也成了很多双独80后以及他们的父母们支持孕育二胎的直接原因。

  陈小姐最近向单位正式申请歇产假,为的是要生产“二胎”,“我有个亲戚,老两口50多岁了,本来挺好的一家人,前一阵孩子出车祸去世了,他们都快崩溃了,原来爱说爱笑的两个人现在变得沉默寡言。生活也发生了转变,以前逛过的商场,老两口再没去过;逢年过节总是躲着亲戚,聚会时再也没见过他们身影。在我还没怀老二的时候,我去看望过他们,老人说一见到别人家的孩子和父母快快乐乐在一起,情绪就控制不住了。什么饺子、汤圆,原来都是他们最喜欢吃的,现在也不吃了。最近还听说老两口神经出现问题,经常莫名嚎啕大哭,我听着都心酸。”也正是因为亲戚家的变故,陈小姐的妈妈才催着自己的闺女怀上了第二胎,陈小姐说:“头一开始挺反对的,但看了亲戚家的情境后,我开始认同妈妈的建议,和老公商量要了这个‘老二’。”

  1+1可能小于2

  很多接受采访的双独80后在谈及生育“二胎”这个话题时普遍担心抚养两个孩子的成本太高,认为一个孩子尚且需要六个大人围着转,“二胎”来了岂不无法招架,其实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陈先生已是两个可爱孩子的父亲了,大女儿上一年级,小儿子上幼儿园,当初在考虑要第二个孩子时,他也担心养两个孩子可能会付出双倍的精力,但自从儿子出生之后,陈先生夫妇没有觉得特别劳心费力。“带第二个孩子后你就能理解‘1+1不一定大于2’的意思了,老大身上的问题在教育老二时会尽量避免,俩孩子相同成长阶段会遇到相同问题,解决起来也不是很难。”而同为两个孩子家长的80后妈妈李女士坦言,自己在生第二个孩子时心理的恐惧感明显下降了,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比较放松。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心态上有了很大变化。原来养老大时总怕孩子有个闪失,所以孩子也被宠得不像话,更别提独立了,有了老二之后,老大似乎也变了一个人,懂得照顾人也有了责任感,特别在和弟弟闹别扭抢东西时只要说她是姐姐,她总会谦让,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在带孩子的理念上,李女士也好像顿悟了一样,“以前是圈养,现在是散养了,两个孩子互相照应着他们自理能力提高不少。”

 

  反对派

  经济实力不够不敢想

  曾经有一则消息:在北京养大一个孩子的成本需要42万元,这还不包括孩子成家的费用。所以,养儿的成本太高自然成了许多双独80后拒绝生“老二”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两个孩子牵扯的精力势必会影响到一些人的正常工作,很多妈妈不得以做起了“全职太太”,这自然也成了一本反面教材。

  王女士就是一个因为照顾孩子果断辞职的“全职太太”,“怀上第二个孩子挺出乎意料,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肯定不会要第二个孩子,我和老公都是上班族,每天起早贪黑,越来越发现抚养“老二”精力太分散,如果两头都顾着,工作家庭都得耽误,两边的父母身体又不是很好,所以辞职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特别羡慕有班上的妈妈们。我和老公两个人的月工资加起来不到一万元。不论是孩子的奶粉钱还是将来的学费,都是不小的数字,远不是我们这点钱可以承受了的。谁都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上培训班你能让他在家呆着吗?可这都得需要经济支撑。现在我把工作辞了,真是两头犯难!”

  林小姐坚决不要第二个孩子,她认为,“现在竞争压力大,找份工作不容易,保住饭碗后还得想着升职。以我和老公目前的状况来说,每天几乎十小时的满负荷工作,回到家里已经筋疲力尽,照顾自己都挺累的,哪有精力再来照顾活力无限的小宝宝呢?有一次孩子病了,请假去带孩子看病,连着请了好几次假,领导多次找我谈话,工作差点都没了。这开枝散叶的事儿都是有钱人做得来的,像我和老公一月就指着工资生活的小两口,哪儿有闲钱养两个孩子?”

  远离束缚不当孩奴

  在众多80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人过起了丁克生活,不要孩子就是为减轻负担,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青春不应该被孩子束缚而失去自我,生活就应该有自己的色彩。

  “我可不想有人跟我抢吃的”,从事早教工作的陈小姐说,“我和老公说好了,就做丁克家庭,不要孩子,看看身边朋友有了孩子以后,聚会时一到晚上就能听到‘哎哟,八点了,我得回去看孩子去了’,‘我得接孩子去’之类的话,挺扫兴的,感觉他们的生活除了孩子就是孩子。我一个朋友,她和老公家境一般,生了二胎之后日子过得就更紧了,两边的父母一边养一个,帮着带孩子,小两口整天忙乎工作还得惦着老人和孩子,一天到晚总是看他们赶赶落落,大家都说她‘被孩奴’了,看看他们的生活,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她生活中出现这么多烦恼?说到底还不都是因为孩子吗?每年聚会都觉得她一年比一年老,我不想变成她那样,我还想多玩几年呢,所以没考虑要孩子!”  

  (作者:张桐 吴瀛)

 


  专家点评:心理咨询师 赵励君

  多个孩子有利于培养竞争、合作意识

  有位专家曾说过,“儿童教育儿童”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幼小动物,生活都是从模仿开始,模仿时的学习榜样既来自父母也来自同龄者,而体验、应用模仿时最好对象则是同龄伙伴。在同龄伙伴的相处中,因为心理和行为层面相近,达到的体验效果是任何家长教育、老师教育都无法比拟的。

  家庭生活是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演习场。多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小时候自然进入儿童的社会群体,参与、适应兄弟姐妹之间的集体生活,学习与人相处,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给孩子将来进入社会生活演习铺路,降低从家庭到社会的坡度、难度。

  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在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能够适时培养竞争、合作意识、关爱意识。在今天一个人只要生存在社会里,竞争两个字都是无法避免的。从心理意义上说,同龄孩子之间恰当的竞争意识,既能促进孩子发挥潜力,也能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恰当的竞争锻炼能够使孩子今后进入社会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同竞争相比,合作的意义更重要。从心理感受上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学会合作之道,成年后往往会走向孤独之途,同时伴生各种负面心情,也会失去很多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多子女家庭的孩子通过兄弟姐妹之间的合作,有利于使自己学会与别人交流、相处及友好配合,增强自己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相比之下,在占有人生更多时间的生活层面里,一个人是否具备关爱、体谅、理解别人的能力,是Ta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能否得到幸福、能否体验幸福的更重要素质。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是家长单向输出关爱,孩子只是接受,很少有向外输出的对象,较难学习到关爱他人的能力,这也是独生代进入婚姻后出现很多问题的原因。在兄弟姐妹的群体中,关爱、包容、理解、宽谅等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学习、实习,这些能力对一个人成年后的终生幸福至关重要。

 

  有利于改变目前“独生”教养观念

  从本质上,我们不能说独生子女教养一定会有问题,因为教养质量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养人以及教养方式。但是,从近十几年的现实情况看,我们还是可以说,目前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教养存在很多、很大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里父母只有这一个小孩,势必会将全部时间、精力和金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因为生活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里,孩子没有与同龄人共处、磨合的经历,这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一个天然缺陷。这一缺陷如果家长不能从教养方式上强力矫正,持续到成年,会有很多问题体现在孩子身上。

  其实,不论是独生子女还是多生子女,初始都是普通儿童,从孩子的角度来说都是一样的。我们说独生子女教育难度大,关键并不在于孩子本身,而是在于独生子女家长的心态不端正。从养育者的角度说,孩子是需要保护、关心、照顾、爱护的,但不能过分。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照顾、过分迁就,教养就会走样,效果会适得其反。

  孩子生活在“四二一结构”的家庭里,父母、祖父母两辈人往往会不知不觉中出现养育心态上的过度、过重等偏差。如果拥有一个以上的子女,“千倾地一根苗”这一现实因素就会改变,可以让两代父母在养育心态上得到适度松弛,一些独生养育问题的出现几率也会降低一些。

 

  “生二胎”不是万能药

  与前面所说一样,教养的问题不取决于孩子,而是取决于教养人。因此并不是说独生子女的各种问题,在多生生子女家庭中肯定会避免。假如教养人心态或方式上有问题,孩子出现问题会依旧,有时还可能比独生子女出现的问题更严重。

  比如竞争就是一把双刃剑。独生子女可能出现缺乏竞争的问题,多生子女则可能出现过度竞争、过度比较的问题。过度强调竞争可能会引起孩子过分紧张和焦虑,导致能力差者失去信心。儿童初始自尊心都较强,忍受自己不如人、忍受挫折和失败等能力远远低于成年人。如果家长在兄弟姐妹之间过度强调简单的竞争、简单的比较,可能导致孩子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又不能客观地评价别人,或是出现严重的自卑自弃,或是出现强烈的叛逆抗拒,这些同样都远期指向很不好的心理问题。因此建议多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一定要客观地看待每个孩子,不要鼓动孩子之间攀比,不要对孩子进行单一化的排序。

  再比如年龄小的孩子出生后,一些父母可能会一下子把关注力都转向更小的孩子身上,导致年长些的孩子在关爱感受上的断层。这种大人们看来没有什么的断层感,对于孩子来说却可能是致命的,诸如被抛弃、被疏远、被优劣等等负面感受,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远期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建议父母们一定谨慎,既要照顾好小的,更不能疏忽大的。

  (本文已节选发表2012年11月18日《今晚报·8090后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