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励君心理顾问
赵励君心理顾问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63
  • 关注人气: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倾诉—让您拥有快乐阳光的“心”天地

(2012-09-07 10:24:09)
标签:

情绪

减压

心理

赵励君

eap

 

倾诉——让您拥有快乐阳光的“心”天地
赵励君 王小鱼
(本文已发表2012年8月号《新保健》杂志)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承载压力大、目标期望高,进而不如意的事情或烦恼自然就多了起来。特别是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缺乏直接、简单,转而趋向迂回、隐涩。在高科技的影响下,过去的人际沟通方式似乎慢慢变了味道,公交、地铁上人人都低头拿着手机摆弄,越来越多的公共场合,人们从以前对面而坐的自然聊天,变成了同向而坐的互不搭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把苦恼埋在心里,久而久之郁结成病。如何倾诉、如何宣泄成为现代人越来渴求的自救钥匙。
  过去,大都是与亲人或好友聊天诉说,以解郁闷之苦。现代背景下的倾诉已远不只这些,比如,卡拉OK、上网聊天、球场比赛、消费购物、借琴抒怀,甚至破口大骂等等,倾诉的方式看似越来越多了,但效果怎样呢?

  卡拉OK
  公司职员小陈说,很多时候,她都是个倾听者。周围的朋友都喜欢把困惑向她倾诉,因为她懂得倾听的学问,即便一句话都不说,对方也能感受得到她的认同。然而对于自己的困惑,小陈却很少和身边人提起。实在憋的不行了,就跟朋友们整夜的在KTV唱歌,唱出那些可以表达内心的歌,她觉得这是她最好的发泄方式。
  从积极一面看,卡拉OK在舒缓情绪、排遣减压方面有一定功效:卡拉OK提供了多种音乐形式,无论多大年纪,总能找到自己能唱的歌,让每个人都能从音乐的感染中得到快乐;从呼吸来说,唱歌时经常需要采用腹式呼吸,这让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助于缓解紧张;中国古代“沉默是金”的文化传统,使得我们受礼仪约束,很少宣泄负面情绪,而唱歌则以歌曲为名,又多有酒水相伴,很适合纾解胸中的郁结。
  但是从局限性看,卡拉OK提供的舒缓减压仅仅是在释放层面,并不能消减造成压力或烦恼的问题本身,因此,只是比较适合长时间紧张、精神劳累情况下的放松,不能把它当成心理治疗手段。

  网络“倾诉”
  做程序员工作的建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位标准的“网络宅男”。平时就是公司和家的两点一线,购物也多数在网上完成,除了上班,平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他也没什么朋友,有了郁闷的事情,想倾诉就只能上网。QQ、MSN基本是24小时在线,博客、微博也时时更新,网络几乎成了他惟一的倾诉空间。
  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一些“倾诉网站”,为人们提供倾诉内心烦恼的空间。在这样的网站,网友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尽情倾诉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烦恼,有的网友甚至将自己吸毒和感情出轨的经历都在这个网站上发表。网友不仅可通过这个网站给当事人提出各种建议,也可以给其他网友提出的建议打分。
  现在越来越火的微博、博客、空间等,以及各种即时聊天软件,也为有压力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窗口,人们在这块自留地上念叨自己的生活细节、种种烦恼,通过念叨本身,以及一定的回应、安慰等,在一定程度上舒减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积蓄的郁闷和烦恼。
  但是网络倾诉通常只是形似,其实并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倾诉。首先,单纯在网络上抱怨、诉苦或是宣泄、咆哮,都只能算是自己单向释放,不管回应情况是多是少,都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回应,而没有回应的释放很难达到倾诉的效果。其次,不论是诉委屈、说抱怨,还是表达愤怒,内容都只是单纯的情绪释放,只是在自己原有的思维圈中打转,无法达到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梳理,也无法仅靠这些就让自己走出来。再次,以目前网络的开放性而言,很多时候表达得稍有过度,或内容透露得稍多,常会引来其它不必要的麻烦。综合起来看,网络倾诉充其量仅是一种宣泄而已。

  借酒消愁
  兰兰作为一名标准的外企白领,过着让很多人艳羡的“体面生活”。然而只有她自己知道,不加班的晚上,她几乎大多数时间都消磨在酒吧里,跟陌生人喝酒聊天。借酒消愁已经成为她自我减压的重要方式,似乎只有跟陌生人聊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才能让她感觉到轻松。
  在压力很大的职场空间下,不知不觉间,“倾诉能力”在职场白领们中正在一点点地丧失,不动脑子的随便说话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但是不倾诉不等于没压力,因此下班后不管是在酒吧里与陌生人喝酒聊天,还是几个人在饭馆里大酒后的互吐真言,都成为现代人乐在其中的减压方式。酒精和氛围可以帮人卸下面具,放松戒备,有些白天不肯说、不敢说的话会说出口,甚至吼出来。
  但这种在特殊场合、特殊氛围下才能说出口的特点,非但不能挽救“倾诉能力越来越差”这一问题,相反,还会使倾诉能力变得越来越差,恶性循环。从心理机制来看,如果“说真话”的行为只是和“酒精”、“氛围”等紧密挂钩,那么,当人回到没有酒精、没有氛围的其它场合时,“说”主动性和能力就会越发消萎。另外,酒精刺激之下说的话,内容上会缺乏理智的过滤,这背后往往也埋藏一定隐患风险。

  体育健身
  公司业务主管小旭是名副其实的健身狂,几乎每天下班后都是先不回家,而是准时去健身房报到。他说只有在跑步、练器械时他才能忘了白天工作的种种烦恼和不如意,为自己争取到一些自由、无压力、不用思考的空间。
  平心而论,适当的体育运动的确是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好方法之一,运动本身可以促进人体“内啡肽”分泌,激发和促进心情轻松、愉悦,使人有欢愉和满足感,从而侧面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同时适当运动还可以使免疫系统的实力得以强化,并能助人顺利入梦。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合运动本身的节奏,大声地呼喊、吆喝,吼出郁结在内心的烦闷,可以同时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应选择自己喜爱的、能产生愉悦感的项目,如慢跑、游泳、跳舞等有氧运动,强度要控制在中等以下,时间掌握在每天半小时左右。若在心情不好时,一定不要一门心思为了追求发泄而选择强度过大的运动。寄希望于透支体能来发泄不良情绪,不但无效,而且是很伤身的。

  破口大骂
  因为公司政策调整,销售经理东东最近压力很大,心里总像憋着一股火,人也变得暴躁易怒,不论是在客户那里还是回到办公室,经常沾点小事就控制不住地破口大骂起来,进而发展到生活中、网络上,几乎变成了一名专业骂手。他觉得骂街能让他宣泄下心中的火气,但这种宣泄方式也给他带来很多麻烦。
  从心理感受上说,骂脏话会达到两层效果,一是宣泄愤怒情绪,二是享受突破约束、突破审核的快感。内心审核又和周围环境制约有关联,当环境限制过强时,有时会刺激人以逆反的形式突破,大骂出口。当环境约束过松、可以匿名、不用担负责任等时,平时不敢、不好意思出口的话也能轻易出口,这也就是很多人在网络上和现实里截然两样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骂人发泄确实具有一定的排解情绪、宣泄压力的功效,但是在绝大多数现实环境里,骂人减压肯定不是减压的好方式,更不能列入倾诉的范畴,如果沉迷于这种发泄方式,万一因此上瘾会引来更大的麻烦。
  此外,类似尖叫的发泄方法短期内也可以起到转移情绪、放松心情的作用,但不要单纯地尖叫,如果可以吼出心里话,吼出具体内容,把心里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效果会更好一些。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减压方式也只是权宜之计,根本上还是要调整整体的心理、生活状态。

  “宣泄类倾诉”要慎重使用
  上述诸多形式,广义上也具有一定倾诉效果,但一定要清楚,它们主要的特性还是在宣泄,是仅仅从量上暂时降低负面情绪,而不是从心理角度解决了根源。就像水库水位太高时要开闸放出一些,降低水位,这是有益的。但降低水位本身只是从物理角度暂时降低了水压,并不解决上游来水这个根源。如果上游水系本身有问题时,不仅要时常开闸放水,更重要的是修整上游的水利设施,也就是心理存有问题源时,更重要的是及时调整心理根源,这是化学的角度。
  对于上述宣泄类手段,不能认准某个形式反复不变地使用,而是要多多变换不同的释放方式。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有学习、记忆的功能,长期反复地从事某种行为,会形成心理惯性和行为惯性。一旦形成惯性,人对这个行为本身就会要求它的释放力度、刺激力度不断逐渐加强,越来越强,否则就会感觉没劲、没效果。这一循环轨迹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上瘾了,是成瘾机制在起作用。一旦构成了行为依赖、行为成瘾,这个新问题可能比原来要解决的问题本身还严重。
  同时有一个禁忌,就是不要在宣泄的同时做重大决定,当人处在情绪兴奋的状态时,对观点、思维和理智都会有干扰影响的。

  恰当合理的倾诉,才是最有意义
  心理学认为,好的情绪调整不是单纯的发泄,而应该是在宣泄的同时,内在观念得以同时调整。因此,最好的倾诉方式是狭义的倾诉:既找个明白人(如好友、长辈、心理咨询师等)深入谈谈,本身既可以达到宣泄情绪,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宣泄同时得到对方思维的开导,可以使宣泄与深度思维同时进行。
  倾诉是心理咨询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几乎所有心理学家都认为,保守个人痛苦的秘密是有害的,把内心的痛苦和烦恼说出来,可以缓解内心的紧张、减轻心理压力,这本身就具有积极作用。心理学研究证明,倾诉的真正意义在于能说出来,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才有机会想清楚,目前倾诉已成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核心。
  倾诉可以减少心理、生理问题的发生。有痛苦但不倾诉,就需要人用更多的心理力量去掩盖和压制它。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努力地去掩盖、压制痛苦,身心力量的消耗负荷就越大,透支就越多,产生心理和生理问题的几率就越大。
  压制痛苦还会使痛苦变得越来越多。痛苦在心时,人为了减轻痛苦,会自觉不自觉地不断调用各种内心信息掩盖痛苦。长期如此,会加强痛苦逆反,同时在压制过程中产生的新痛苦,也会不断渗入进去,结果使得痛苦越压越多。开始时痛苦还可能是偶尔浮现,但随着时间推移,痛苦会发展成为压在心头挥之不去恶魇。
  倾诉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当痛苦来临时,如果有机会向别人倾诉心中的难受,不仅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抚慰和情绪上的舒缓,更可以在对痛苦理解方面获得认知上的参考,会得到如何看待、如何应对这些痛苦的启发,并因此而提高人适应生活、把握生活的能力。
  当然,在烦恼憋闷的时候做些什么调节,不同的人的确有着不同的排序。倾诉,在有的人心中是首选,有的人则永远不会想起。从心理角度说,“倾诉到底有没有用”这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有效倾诉”需要满足一些条件。  

  选择恰当的倾诉对象,可信赖是第一位的
  倾听人要能够为你保守秘密,不会随意把你的痛苦当笑料传播出去,能够给你提供一个包容的情境,不论你说出怎样的想法,他都是愿意倾听,这就会让你有一种安全感,有利于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要有能力提供新的角度。同病相怜、集体自杀的事情之所以发生,正是因为选择的倾诉对象不仅没有能力为倾诉者提供新的角度,反而通过对痛苦的集体反刍,强化了共同的消极意识。而一个有能力提供新观点的人,会启发倾诉者换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从而让倾诉者从中得到成长和超越。
  要善交益友。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立的,但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交往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有朋友,需要有我们郁闷时可以倾诉衷肠的人。倾诉是扒开自己的伤口给别人看,如果遇人不淑的话,得不到同情和安慰,反而只能加重你痛苦的感受,或是给你的建议都是激化问题,这样的朋友只能归为损友。

  人都有喜怒哀乐,只要活着,情绪就不可避免,遇到好事儿笑、遇到坏事儿哭,这些表达都是正常的。但如果遇到应激事件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就失去了情绪的“稳态”,就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因此,通过疏导、宣泄,将其释放出来,对重新走入生活正轨是极为必要的。不论什么性格,倾诉都是首选方式。
  (本文已发表2012年8月号《新保健》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