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职场路上的“心理陷阱”

(2011-12-26 09:47:01)
标签:

职场

心理

陷阱

赵励君

eap

杂谈

 

职场路上的“心理陷阱”
(本文已发表2011年12月25日《今晚报》)

 

  职场中若要顺利发展,需要先看清楚道路上的障碍,减少路上摔跤的几率。细究起来,很多职场发展上的坑坑洼洼,其实来自心理认识上的误区。

  心理陷阱一  “做自己喜欢的”
  如果筛选最糟糕的职场建议,“做你喜欢做的事”这条就算不排第一也会排前几名。很多人这样引导过新人,更多新人听到过并且相信这句话,可是,这个建议其实很荒谬,成为很多职场人发展道路上的陷阱。
  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个极端个体化的东西。试想一下,你从小到大曾经喜欢过多少玩具、游戏、歌星偶像等等?作为个人自由,谁都有权按照个人内心喜好乐此不疲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某个人因为自己喜欢某件事,就要求别人为自己付一份报酬,是不是就不讲道理了?因为别人给不给报酬取决于你是否满足了别人,而不取决于你是否满足了自己的兴趣。
  很多职场人经常羡慕别人,“你看谁谁,一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一边赚着钱,多开心”,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职业上的发展,首先需要很多基本素质诸如细心、忍耐、勤奋、责任感等等,这些都是职场通用能力,无论做什么工作,它们的要求都是相同的。但是很多职场人过于强调兴趣,一直忘了培养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多年后“通用能力”上仍然不足,这时,开心工作、开心赚钱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想像中。
  有些职场人把自己一事无成的原因归咎于缺乏兴趣,于是接连不断换工作,其实是在一次次地把自己对工作和发展的责任卸下。对这些朋友而言,“兴趣”成为了职业困境的借口,“喜欢”成为了职场道路上的陷阱。
  从社会心理实践的角度而言,擅长的事情并不等于你最感兴趣的事,一个职业满意与否取决于胜任能力和价值观的匹配度。那么,不再依靠“我喜欢做什么”来做选择,改用“我适合做什么事情、我能做什么事情”来选择,分析一下自己的长处、优势到底在哪里。试试看?

  心理陷阱二  “朋友多了路好走”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然而这个原则在职场中却需要谨慎把握。因为不论从心理学还是社会学角度讲,“朋友”这个概念都是很模糊的。简单说,可以分为广义朋友、狭义朋友两种。
  狭义的朋友心理边界很近,比如相互了解个人隐私、各种情境下都是相互担待,面对利益时可以舍己为友等。职场上同事之间本质是协作关系,是为了一个相同的利益目标(如公司的利润、员工的收入)共同努力,但是在为共同目标努力的同时,每个人又都有各自不同的小目标。当然,把良好的协作关系称为朋友也可以,但一定只是广义上的朋友,不能与狭义的朋友混淆。
  职场上利益是首要目标,社交只是第二位。不排除能碰到狭义的朋友,但是不能把“交狭义朋友”放在第一位,否则职场就与社交场合混淆了。
  人际间需要距离,心理学称为边界,除去极少数情况下人与人边界比较模糊外,正常的人际之间心理边界应该很清楚。边界太近、太模糊往往是心理问题的表现。
  有些社会经验少、职场经历浅的人,很希望在职场上交到知心朋友,这份心情可以理解,但深入分析一下,可能背后还有其它心理原因,比如人际依恋模式有问题、曾经的人际关系旧伤造成关爱饥渴等。这种情况下如果把握不好,轻易交职场“朋友”,可能会给自己埋下“定时炸弹”,因为你的缺点甚至“把柄”都已经交了出去。
  人际关系中很多不必要的伤害,往往来自自己过于天真。任何人际关系都是有条件和边界的,如果忽视这种边界,一味用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去套别人,就不能怪别人伤害你,而应怪自己的不成熟。因此,职场上更提倡“适度的心理距离”,彼此之间相互尊重,人格平等,工作上良好配合做双赢的事,但不涉及各自隐私,不裸体相对。

  心理陷阱三  “补短板”
  许多职场人惯性地对自己的不足耿耿于怀,几乎全部心力、精力都放在克服弱点之上,这构成职场道理上另一个心理误区。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弱点或者说缺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而言的,从一个角度看可能是缺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可能是优势,没有绝对的标准。比如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不善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但是比较敏锐,对周围形势的判断往往比较准确。
  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识:发挥自己优势的前提是先弥补自己的劣势,其实是不对的。从心理适应的角度说,人到成年后,一个人大部分的精力,应该用于怎样发挥优势上,而非克服弱点。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个人总是喜欢把眼睛盯着缺点不足上,不百分百改好它们就不罢休、就心理别扭难受,这本身就已是一种心理强迫倾向,是源于幼时不良心理经历的病态表现。
  从经济学角度说,一个人花在弥补缺点、克服弱点所产生的效益,远远低于发挥优势所产生的效益。比如内向的人,如果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改变和克服说话木讷上,可能直到退休还在为说话不如别人流利自如而自卑,不可能还有多余心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无论人生还是在职场,懂得发挥自己优势都是值得的,如果只是拿着放大镜趴在缺点、劣势、弱点上盯着看,终生只能证明自己是个不行的人。反之,只要找到自己的最佳智能结合点,就可以取得应有成就。你希望有成就吗?

  (本文已发表2011年12月25日《今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