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企业行政主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许多年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走进、了解韩寒这样的80后群体。几天前,为几千名年轻员做了五场沟通报告。看上去大家听得挺投入,说明许多话还是说到他们心里去了。事后,也注意了公司的贴吧,也几乎没听到反对声。
韩寒其实比较集中地代表了80后年轻人的特性。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敢于怀疑、创新和挑战,有着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有着适应这个时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但是,这个群体也有一些致命的缺陷:缺乏吃苦的能力,缺乏承受委屈的能力,缺乏坚持、忍耐、等待的能力,责任感也比较差。
从网上的舆论声浪看,韩寒无疑已经成为大多数年轻人心目中的偶象和英雄,谁批评韩寒他们就和谁势不两立,不仅80后,甚至70甚至60的,也把韩寒当偶象看待。其实,韩寒们需要肯定,但更需要批评,如果没有了批评,他们肯定就会误以为他们就是社会良心、就是真理,这其实是一件挺可笑和滑稽的事儿。
以我长期与80后这个群体的接触,我觉得韩寒身上有着三种品性并不足以让年轻人学习和效仿。
第一,不专注。以韩寒十几岁的年龄便可以写出产生社会轰动效应小说的才气,如果他再有“许三多”般的钝感力,他很可能成为李贺,可不专注却使他只是一名三流赛车手和三流小说家。做事不专注是许多年轻人的共性,他们追逐时尚,跟着社会和自己兴趣点走,在虚荣心的满足和一片赞誉声中渐渐变得平庸。
第二,听不得批评。韩寒现在已经成了摸不得的老虎屁股,连谈歌这样的江湖式作家对他说话都陪着小心心有余悸。凭心而论,包括白烨在内的许多评论家对韩寒的批评是公道的,善意的;同时,韩寒敢于挑战权威的斗士精神也值得肯定,但他对待批评的骄横态度我们却不能认同。前几天,我刚刚看到一则莫言和龙彬的消息。德国汉学家顾彬批评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莫言是其“打击对象”,被指“写法老套、不尊重语言”。不久前,莫言在北京参加会议碰到了顾彬。吃饭时,莫言主动向他敬了杯酒,感谢他对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批评和研究,称赞顾彬用尖锐的语言、坚决的态度表达了对中国文学的看法。韩寒差的就是这样的心胸。
第三,轻薄和浅薄。以韩寒的年轻和阅历,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基本还是未知的。韩寒却被年轻人当作敢于仗义直言的斗士被追捧。韩寒骂白烨、骂陆天明、骂王蒙,骂过巴金、冰心,天天骂作协。韩寒在骂巴金时,先是骂的老舍,后经人提醒他才改过来,说明巴金和老舍他经常混淆。韩寒也骂政府,骂政府被当作斗士的佐证。韩寒的骂,大多简单浅薄地看待和理解了这个世界的黑白对错,在这个多元的世界,即使如孔孟也不定将黑白和对错分得那么清楚的。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香港市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房子,百分之六七十普通市民都没有房,三代积蓄累计也买不起房子。2000年前后,董建华政府想解决老百姓的房子问题,政府为老百姓建了一大批廉价房。结果好心未得好报,导致香港房地产大落、经济崩溃,全香港市民都在骂董建华政府,这一事件也最终导致了董特首提前离职。韩寒骂的很多事,尽管看起来目光锐利、笔锋犀利,让不明就里的人觉得很痛快、很过瘾、很解恨,但大多经不住推敲,明眼人看到的不是真理而是轻薄和浅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