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余秋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的采访。这篇题为《余秋雨大师的专注》的文章,乍看似褒,实则为贬,揶揄几乎充斥了全篇。除了记者因素外,余秋雨的言不由衷和故作深沉,是他受辱的重要的原因。
文章开篇,记者便把余大师的老底全揭了出来:“有人指他是中国文人首富,有人称誉他是二十世纪最好散文家,当然,也有人说他作品多「硬伤」,有人声言要翻他文革旧帐,甚至有人向往和他一夜情。”记者进入正题的转承竟是:
最近香港秋雨欲来。余秋雨却早了半步。
余秋雨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采访中,余秋雨特别强调自己一直过着专注的创作生活,说“自己没有手机、没有上网、没有订报纸、不用计算机、没有妻子以外的领导、没法听到人家对自己的评论。
记者对此马上跟进:那就奇怪,一个人如果这么与世隔绝,为什么可以这么关心四川地震,甚至含泪劝告灾民?
余秋雨作了这样的解释:家里装有接收器,可以看到外国、香港、台湾的电视剧和新闻。
还好,余秋雨当时没说自己不看电视,给自己留下了一点儿退路。但我想,上海有线电视管理部门可能会很快因此查上门去,因为私装电视接受器是违法行为。
于丹的东西不叫作品?
谈作品,余秋雨指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讨论,但讨论太多就于事无用。当记者问:那么于丹在百家讲坛作品呢?余秋雨马上回答:“这个又有点不一样,于丹的不是作品;如果不是作品,再讨论又有点意义不大。”
同为“文化红人”,余秋雨竟然不知惺惺相惜,羞与于丹为伍。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因为看到的文化垃圾少?
余秋雨把当下的大众文化和大众资讯归结为“文化垃圾”。他说:“其实我只要很本质的东西,花的时间不太多,很多朋友看重复的东西,结果他们反而了解得不清楚,被太多的文化垃圾包围了。”接下来又说:“为什么孔孟比现代人伟大?就是因为他们看的垃圾很少。”
孔孟未赶上今天的现代生活竟是一种幸运,不知孔孟地下有知有何感想。
余秋雨的BLOG与他本人无关?
接下来,记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一个不上网、不订报纸、没有手机的作家竟然有一个BLOG。据说BLOG的主人善于删除反对意见,粘贴各家赞美言辞。
余秋雨的回答竟是:“这个东西我自己没有做啊。这是一个叫读书俱乐部的两个女孩子做的。所以这个一定不好。”记者再问:“你有没有看过?”
余秋雨说:“我没有看过,也没法打开。那两个女孩是好心,把一些材料发进去,但我自己是完全不看的,因为我觉得它不重要。”
乖乖,照他的说法,余秋雨的BLOG竟然是两个女孩子行骗。看到这里,不知粉丝有何感想。其实上,余秋雨上面这段撇清的话,只有傻瓜才会相信。
港媒的这位记者一直将揶揄的口气保持到文章最后,她用这样几句话结束了这篇文章:公关小姐打开门,一个漂亮的女孩,一条花花的裙子,拿着一本待签的《文化苦旅》,让我们知道,文化对话结束了,余秋雨终究要应付房间外的非思考工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