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养老地产正成为继住宅、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之后的又一投资热点。大家都想做养老地产,并开发相关养老产业,这其中的巨大商机不言而喻。今天谈一些我个人对养老地产的看法,供网友参考。
养老地产是一个人生暮年的朝阳产业。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6.60%;15-59岁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老龄办发布的《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1277.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这意味着每5个北京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北京市老龄办有关研究也显示,2020年,预计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约占总人口的20%。2030年,预计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500万,约占总人口的30%。
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老龄化正在加速。随着国家的富裕、人民收入的提高、对饮食及养生的注重,人的寿命日益延长。2011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5岁,保养得当,八九十岁也没问题。如此,一般人在60岁退休后,就有20年左右的时间,需要打发。农业社会时,中国人靠养儿防老。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了两个年轻人奉养四位老人的情况,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夫妻来说,经济和精力都有负担,包括过年过节去婆家还是娘家,也需要协调。此外,有如360百科所言:“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养老问题是事关公平与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不立即着手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无法集中高效使用有限的社会优质劳动力资源,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就职记者会上提到“行大道”是未来的执政方向,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非常重要的内涵。因此,如何让老百姓,包括目前执政的官员,在退休后过得幸福快乐,是这一届政府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我认为在中国,养老基本分为三个类别:1)社会养老,2)居家养老,3)独立养老。社会养老主要靠社会、政府出钱;用纳税人的钱,国家养老福利金,把养老的问题解决;居家养老靠子女,靠老人的退休金,靠子女的薪酬,将老人奉养在身边,照顾老人直到终点;独立养老,是指一些自己有房有钱,不希望靠比较低端的社会福利养老,又不愿影响子女生活,这部分人需要的是一个完善的“商业养老产业”。
养老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产业,是随着财富阶层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为满足这样一些人群的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产业;是指为有养生需求人群和老年人提供特殊商品、设施以及服务,满足有养生需求人群和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经济活动的产业集合;是依托第一、第二和传统的第三产业派生出来的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福利性和高赢利性[1]”。
养老地产不是一个普通的住宅,它集住宅、医院、酒店三位于一体。与普通住宅相比有三个大的区别:一个是里面使用的东西不一样,设计必须无障碍,以适应轮椅进出,电梯必须够病床进出,而且墙壁上必须附有把手,同时洗浴室也必须有轮椅进出的设置,考虑防滑无菌材料,与把手的位置,避免老人摔倒、无助。另外,老人或者伴侣,有可能随时离去,而中国人比较忌讳有人离去的房子,因此在房子设计的灵活性,同时要顾及救护车,灵车的进出;第二个,老人发生意外突然犯病,得不到及时的照顾也不行;第三人走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接下来的身后事的处理,在普通住宅里不是特别方便,一般的居民也是忌讳白事的出现。
老人又分为三种类别:1)自动,2)半动,3)动不了。自动是自己可以走,身体还行;半动需要依靠轮椅,其他人可以推着我出去,或者拄着拐杖;动不了,基本丧失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状况在恶化,心理也需要辅导。建筑类型必须跟住宅不一样,如果建筑让老人感到压抑,他们会要求子女退房,子女本来希望老人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颐享天年,最怕的是老人说不愿继续在这里居住。
所以养老地产的建筑形式与管理模式,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在建筑类型上不能采用太传统的建筑,老人会认为跟坟墓差不多,需要色彩鲜艳温暖。选址及相关配套也很重要,因为现在的夫妻工作忙,时间有限,既照顾老人又要抚育孩子。如果孩子不愿意去,基本上在周末去看老人的时间就很有限,所以不能在太偏僻的地方,一般在近郊结合带,与儿童相关的配套也要完善。与医院的距离要适中,太近会认为不吉利,马上要进医院去了;太远出了事又不太方便。
养老产业跟一般的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不一样,住宅地产,只要盖了就有人买,而且供不应求。商业地产就不是筑巢引凤,必须先衡量好哪些人会来使用再去设计。我认为,养老地产介于房地产与商业地产两者之间,市场上有强烈的需求,但是产品又需要量身定做。同时中国地域文化广,风俗不一样,饮食习惯不一样,不能用一种模式,满足所有的老人群体。
独立养老的商业模式,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候鸟养老在理论上听起来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很难。越老的人越不想动,动起来容易出意外,很多老人连院子都不愿出去,朋友也是越交越少,老人的心理变化比生理变化更要值得注意。我们现在做的养老产业,集规划、建筑、经营、管理四位一体,避免在最初定位的时候,就走进误区,否则做好后就变成空楼。
我们引进养老产业的时候要考虑很清楚,养老产业在业界听起来很好,但是中国人喜欢追风,其实目前中国有一些失败的养老产业的例子,生硬的移植普通住宅的开发和经营模式,对建成后的管理运营不善,都会导致投资者陷入财务困境。日本的养老非常精致,西方的养老非常有体制,台湾养老基本以居家养老为主,台湾没有独生政策,又有很多外佣,在成本核算及伦理道德方面,居家养老最适宜。从国际经验来说,养老地产是一整套养老配套设施建设的服务体系,这其中包括大量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配套。我们必须有很强烈的责任心去做这项事业,但又不能赔钱。要了解中国的体制,在体制里做最好的发挥最大的作为。
我认为独立养老必须做成快乐养老的事业才会成功。英文中,幸福的单词是“happiness”,happy后加名词,有很多的快乐就幸福,不快乐,哪有幸福。希望中国的养老地产,能让老人们拥有一个
“happiness”的晚年。
饶及人
2013年8月23日于北京
[1]参考360百科对养老产业的定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