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南疆拜城,系突厥语“巴依”一词音译而来,意为美丽富庶之地。经近年来的不懈努力,该县经济社会已步入了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轨道,但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脱节的矛盾日益突出,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于是,在拜城县人大、政协两会上,通过了由美国龙安集团重新修编的拜城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系列报道一:
拜城
拜城
近年来,城市建设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如何避免盲目扩张、文化断代、特色遗失?如何不再比高、比大、比洋?西北边陲的新疆拜城,同样处于城市化浪潮的时代背景下,却在探索一种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绿色生态的发展模式。《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走进拜城,试图通过《拜城印象》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这座小城的故事。
你知道拜城吗?
我想知道的人肯定不多;但问起鄂尔多斯,相信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因为那里因“羊煤土气”所带来的富饶,以及富饶后所带来的跨越式开发建设而著称。
也许,拜城就是第二个鄂尔多斯。
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南疆拜城,系突厥语“巴依”一词音译而来,意为美丽富庶之地。拜城县辖区面积1.91万平方公里,资源禀赋优越,是新疆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天山南坡工业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境内石油天然气储量极为丰富,以3847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而成为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地。除作为“南疆煤都”原煤储量55亿吨外,铌、钽、锆稀有金属储量居全国首位,还有岩盐、重晶石、铜、锰等矿产资源可采。
但是,作为西部边陲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县情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虽经近年来的不懈努力,该县经济社会已步入了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轨道,但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脱节的矛盾日益突出,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于是,在拜城县人大、政协两会上,通过了由美国龙安集团重新修编的拜城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一个既传统又现代、产业结构合理、宜居宜业、绿色生态的新拜城蓄势待发。拜城将从此不同。
创新拜城
早晨6时从北京出发前往乌鲁木齐,中转阿克苏,在副县长李庭生的陪同下抵达此行目的地拜城。当我们随同拜城建设局局长蒋加强考察拜城时,已是傍晚七点多了,但天色依然大亮,宛如北京四五点钟的样子。
在蒋加强的指点下,此次规划中确定的“东控、北延、南扩、向西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布局在我们眼前逐一展现;立志打造南疆一流、特色鲜明、魅力彰显、旅游休闲、宜居宜业的小城镇,着力建设“生态拜城、绿色家园、幸福之城”的宏伟蓝图正在实现;规划中的一个企业总部、一个金融服务中心、一个企业生活基地的新城区已具雏形。
拜城县委书记杨发森对本报记者介绍,拜城87版总规已经到期,当前中国发展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发展的模式也有了根本改变,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确定的一揽子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为拜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今年,拜城确定并实施了“民生工程建设年”活动,计划投资16亿元实施26类150项民生工程。特别是在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中,由浙江省温州市对口支援拜城。投资2.2亿元、即将竣工的温州大学拜城实验高中就是一个缩影,学校的重点学科教师也由温州方面选派。在招商引资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城市内部发展机制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激发了这座城市的活力。
“可以说现在的拜城就像一个人口不断扩大、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的家庭,原有的屋子已经放不下这许多人了”。杨发森这样介绍。
对于此次修编,这位年仅39岁的年轻县委书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同样拥有‘羊煤土气’资源的拜城,当然也要在未来的建设中真正扬眉吐气。拜城目前正处于大开放、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处在二产快速发展,带动三产、推动一产的新阶段。我们向工业城市转型,但绝不会走高能耗高污染、混乱规划、高楼广厦的老路,而是要让城市体现人的价值,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
经过认真甄别、反复筛选,最终确定由曾任美国纽约市规划局局长、如今执掌美国龙安集团的饶及人的团队,负责重新修编拜城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饶及人介绍,拜城县委、政府对城市总规修编高度重视,特别是县委书记杨发森很内行,本身就是专家,对工作精益求精,说是苛刻亦不为过。饶的城市规划新思维,与主管城市建设多年的杨发森的观念颇为契合,一个高质量的拜城总规修编依此顺利完成。
魅力拜城
在一处正在施工的场地,记者看到标志牌上写有“龟兹文化带”字样,就随口念了出来。建设局副局长吴旺涛笑着纠正,“龟兹”应该读“qiuzi”。
原来,拜城历史上是龟兹古国属地,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多才多艺的龟兹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龟兹文化,作为古代西域之大国,现今依然保存着包括古代印度犍陀罗、龟兹、吐蕃、中远旱地文明的大量文化遗存。
拜城的建筑也保留了龟兹文化的特性,展现了自然质朴、大方简洁、舒展豪放之气;建筑格局规整、疏密有致;建筑形态古朴、雄浑、庄重,具有中国西部建筑和多民族混居特色特色。
为了充分挖掘拜城特色,展示文化内涵,规划中特别建立了现代城市景观体系、文化建筑体现体系、资源展示体系、博物馆陈列体系、雕塑小品塑造体系、标志物提示体系、民俗风情与名土特产延续体系等,与喀普斯浪河文化生态景观带、台勒维丘克生态景观带以及城市道路景观轴共同形成拜城城市风貌规划框架。
目前拜城城市道路、广场、绿地风貌特色规划均按照城市景观美学的角度设计,棋盘式布局,景观性道路,不管是生活交通主干道、城市出入口道路,还是城市快速路,交通主干道、商业步行街,每一条道路都规划成优美的景观走廊。城市广场是城市的一种标志和象征,喀普斯浪河文化生态景观带、台勒维丘克河生态景观带,将成为未来拜城市民休憩娱乐的城市广场。
未来拜城的美景都将在“视觉走廊和眺望系统”设计中得到展现。在眺望系统设计中,高速观光电梯给旅游者一览全局的意象,眺望点则设在城市中心商务区的高层建筑顶楼,使顶层开放为眺望平台。钟楼眺望则将老街小巷的人文景观尽收眼底。据介绍,高程眺望这一设计的关键在于,除了东南西北四面考虑城市建筑的造型外,还要考虑第五立面——顶层的设计。
宜居拜城
“拜城将是一个慢生活、舒适、宜居的城市”,饶及人介绍,按照县委领导的要求,拜城城市建设目标是,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城市,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特色旅游小城市。
饶及人说,许多城市都要大跨越、大发展,拜城则偏偏要按照小城市的要求打造,这对于龙安集团也不可谓不是一个挑战。但饶及人十分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他认为,宜居体现在城市人群的心理上,有一种安逸舒适的体验,比如在等公交车的时候,是枯燥等待,还是趁车没来,可以踱步到下一个站台,300米的交通流线让乘客顺道欣赏沿途的风景。像这样为宜居而进行的设计在此次规划中还有很多。
仅交通一项,拜城为“悠闲、宜居”这个目标就煞费苦心,为了避免工业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机动车保有量激增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交通出行设计为公交优先方案,体现在财政和土地规划上,银行信贷优先解决公交营运生产所需的定额流动资金,政府免征多种税费,建立亏损补贴制度,土地规划为公共交通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并在征地、拨地方面优先考虑。
值得一提的是,拜城的出租车费2元钱起步,实际上也是全程费,因为县城太小。如乘客同意拼车,那么人均1元钱。当记者对成本提出质疑时,回答说:出租车烧的是天然气,便宜。
更值得一提的是,拜城将自行车这种简易的交通方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自行车不再是作为“机动车的补充”定义,而是作为“解决城市内部交通的主要方式”纳入综合交通体系中,并为此设计了自行车专用道路。
这,已不仅是个交通命题。对于小城市、绿色城市的定位,无疑是明智之举。
系列报道二:
长袖善舞
资源富饶的拜城截至2010年,有4个片区的棚户区尚未改造,虽然近年来拜城县委县政府致力于百姓安居工程,目前已经建成2000多套保障性住房,但全县仍有1600户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亟待改善。拜城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
棚户区变身
黄昏的南疆拜城,因民族风情而充满了神秘的美感。
在一片尚未拆除的棚户区,一位叫买买提的维族老人正推着摩托车回家,并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坐坐。老人的院落整洁而温馨,但房子已很破败,为防止倒塌,院墙甚至用四根粗大的木棍从外面撑住。老人的儿媳正忙着喂羊和侍弄花草,她向记者介绍,目前拜城这样的棚户区都在陆续拆除,很快就轮到这里了。言语间露出向往的神情。
下午,建设局局长蒋加强带我们登上了一座四层小楼的楼顶,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1972套、约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保障性住房将赶在今年10月份竣工,届时回迁居民将用每平方米1000元左右的价格住上新楼。蒋加强告诉我们,这里是热斯坦社区,是拜城最大的维族棚户区,道路泥泞、房屋拥挤,雨水倒灌、污水横流。老舍笔下《龙须沟》的新疆版就在这里。蒋加强介绍,在拜城县政府投资和温州市对口援助下,去年拜城县启动并完成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目前17栋崭新的住宅楼已交付,300多户棚户区居民都已经搬进了水电气齐全、装有地热的新居。
根据拜城县棚户区改造规划,计划在2012年完成棚户区改造,提供1000多套安置房,让棚户区现有居民3年后都能住上新楼房。第一批交付的新楼房都是在原棚户区位置拆除重建,离县城中心并不远,有公交车直达。
宜居宜业
与买买提一家情况类似,拜城的传统维族家庭,习惯于家庭聚居。为了给申请廉租房的维族家庭更多的生活空间,拜城县委决定按照套内使用面积来建设廉租房,即不计公摊面积。一户居民申请到60平方米的廉租房,得到的使用面积就是纯粹的60平方米。新房水电气齐全,有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口,每家都配有地热,并考虑低层住户能否充分享受阳光而对规划新建的楼房间距严格把关,真正把关注民生落到实处。
县委书记杨发森考虑更多的是,这些棚户区低收入居民搬进住宅楼后,如何养活自己的问题。能不能将改善居住条件与改善收入同时进行呢?
为此,县委决定所有棚户改造区新建住宅楼都配建底层商铺,回迁户可以用十分低廉的价格购买底商产权,个别经济条件差的回迁户,也可以用租赁的形式取得底商的使用权。
在拜城奥依巴扎社区,记者了解到,这里居民有1435人,其中619人靠低保来维持生计。现在,社区配建的700多套沿街商铺正在建设中,绝大多数居民都申请了购买或租赁沿街商铺,对于不想做生意的居民,社区专门为他们设立了保洁、保安、民情调查员等岗位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问题。
“这样就把棚户区改造、改善居民收入水平和商业街建设三者系统地联系在一起”,杨发森说。
长袖善舞
从全国来看,目前保障房建设最大的难点在于资金。但拜城自有“妙招”:在全自治区率先成立了保障房建设公司,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强银企对接,完善担保体系,引进商业银行,加强招商引资,采取BT(建设-转让)和BOT(建设-经营-转让)等模式,打造金融生态环境,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破解了金融信贷支持不足的“瓶颈”。
据杨发森介绍,今年拜城县投资5456万元用于433户、建筑面积38970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是以申请中央、自治区补助资金和温州援拜资金为主,其余由房地产开发及县财政配套解决。
杨发森陪同我们参观的温拜同心小区项目就是这种模式的成果,这也是温州对口援疆重点工程之一。项目总投资1.47亿元,中央预算内及自治区地方资金1200万元,浙江援助1000万元,政府配套3800万元。开工建设17栋住宅楼,当年竣工15栋住宅楼,共计504套,同时完成了室外场地平整、供排水、采暖、燃气、电气管网的建设,2010年11月中旬15栋住宅楼陆续交付使用,入住463户。
保障房建设的资金回笼也是令许多地方政府头疼的事。这个问题对于拜城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尤其严重,如果政府只是单纯的投资建设保障房,不可能做到可持续。拜城的做法是,通过置换出城区土地资源投建商品房,回笼资金后再应用到下一个保障房项目。
杨发森告诉记者,随着油气开发的不断扩大,石油天然气已成为拜城县经济的支柱产业。油气资源税改革后,拜城县家底厚了,底气也足了,拜城县政府正积极实施的保障房建设计划,将资源税增收部分重点用于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享受到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带来的实惠。
系列报道三:
浪漫满屋
党的十六大以后,“三农问题”就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也受到相关部委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不仅要让农民住的好,也要让他们越住越富裕”。拜城县委书记杨发森这样告诉记者。为此,拜城县开展了“富民大院”安居工程,在拜城下辖各乡村实行旧屋改造工程中,当地农牧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富民大院
就在不久前,赛里木镇农民木合塔尔·买买提一家还住在土坯房里,现在已经搬进崭新的砖房。院里建好的羊圈里,十几只羊羔“咩咩”叫着,一栋温室大棚正在建设中。买买提笑着说,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该镇镇长向记者介绍,2010年赛里木镇启动了富民安居工程,投资1400万元为340户农民修建新房,目前已有48户入住,木合塔尔·买买提就是其中之一。
在拜城县赛里木镇16村,一片新村落已初具规模,正在施工中的院落整齐划一,高高的围墙里,除了一栋现代化兼具维吾尔族风格的房屋外,还有一大片院落,面积居然有三亩地之大。我们站在一排排的院落中间,听杨书记讲述他的新农村规划,他冲着偌大的空地划了个半圆说,这里还规划有村活动广场,周边是绿化带。记者看到天山雪水融化汇成的一道小河,正通过赛里木镇,河水不仅为新村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沿河造景也将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建好的房屋中,记者看到这是一幢典型的西北民居建筑,砖混结构的一套房屋,建筑面积大概在200平方米左右,尖尖的隆空屋顶可以起到保温防雪的作用,用双玻中空的节能玻璃窗封闭的外廊,体现了维吾尔族民居风格,卫生间和厨房完全按照城市住宅的功能设计,一应俱全,除了起居间和卧室外,房屋还配备了农具间,便于农民各种农业工具收纳。
三亩地的院落,就是农民以后富足的日子的根基。县政府是这样帮农民谋划的:属于戈壁滩盐碱地的院子通过换土后,完全能达到种植果蔬的要求,其中一亩可用于建设温室大棚,种植蔬菜、葡萄等果蔬,即使新疆寒冷的冬季,农民也能收获反季节蔬菜,并收获不菲的利润;另外的两亩地可以养羊。据了解,拜城县是细羊毛业的发展基地,拥有国内外强大的市场需求。新疆畜牧科学院副院长庞海涛教授就曾经说过,“拜城可以、也应该积极推广细羊毛业,迅速提高羊毛质量,大力推行品牌战略,建立羊毛产业化发展机制”。富民大院自然为每户农民发展养殖创造了条件。
据拜城县委书记杨发森介绍,这些富民新村安置点原本都是一片戈壁滩,空旷无人,草木不生。原村落的老旧住宅却占据了大量肥沃的土地。如何既改善农民居住水平,又能扩大宝贵的可耕地资源,就成了拜城县委县政府解决农村问题的头等大事。
为此,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富民大院”工程上马。各乡组织规划,在距老村落不远的大戈壁上,开始建设每户3亩地的富民大院。赛里木镇的富民大院是浙江温州援建工程,该项目总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规划建房100套,项目2011年6月开工,项目资金总投入2000万元,自治区财政补贴40万元,地区财政配套16万元,县财政配套50万元,公共配套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其余部分由村民自筹和村民互帮互助解决。这项工程目前已经接近竣工。
授之以渔
拜城县委书记杨发森认为,“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在修编后的城市规划里,“宜居宜业”是拜城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目标设置,使拜城逐步向城乡一体化的城市迈进,规划中的新城区拥有一个企业总部、一个金融服务中心,新城区向北,则是拜城重化工业园区,八一钢铁厂、宝山钢铁厂、煤炭工业等引进产业在此落户,使得拜城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大幅变化。大开放、大转型、大发展时期的拜城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立足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拜城县委县政府还实施了另一种就业安置措施,即对当地农民实行“先培训、后输出、促增收”的措施,拜城正在着力通过各种岗位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信用”、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产业化农民,逐步健全的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劳务输出网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此举培育出一批适应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产业大军。
对于在家务农的农民,则在拜城县大力推进的“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中获益。“十二五”期间,拜城分别新建安居房5296户,改扩建安居房3.69万户,其中游牧民定居房780户,让广大农牧民过上具有基本现代文明的生活。
当采访车辆路过一片农村的时候,记者偶然发现,每户的房顶上都多出来一个小小的东西,上面有几个小孔,不知何用。杨发森告诉记者,那是用于“收养”麻雀,在建房的时候特意为鸟类们建造的小巢。这些鸟类在农村安家落户,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减少作物病虫害。记者不禁感叹,在拜城县的农村富民安居工程中,不仅人得了实惠,连鸟儿也住上了新房。
本报记者
时国珍
冯文东
拜城报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