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饶及人
饶及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252
  • 关注人气:4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北京,一个真正的国际生活区

(2009-09-14 09:27:55)
标签:

居所

内庭院

邻里

习性

特聘专家

北京

国际化

社区

房产

分类: 采访与报道

上周《楼市》杂志特刊《给北京,一个真正的国际生活区》对我进行了采访。说到国际化社区,虽然我未必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但至少这么多年海外生活的经历及专业的建筑规划设计经验让我对国际化社区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在此也发给大家,给大家一些思路和参考。

 

 

    “住区”与“社区”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住区只提供回家睡觉之地,却不必在乎与邻里的交往;而社区除了让人回家睡觉之外,它更多鼓励邻里交往,它是“走动”的,给居民“生活”使用的。

    经历了过去十年,加上2008年奥运会的洗练,北京已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典范,成为越来越多国际人群的聚集地。由于这类人群在中国工作生活的时间相对短暂,大多数都是特聘专家或是短期来华工作人员,尤其假日时更是会回国而使其居住社区成为“空城”,这正是这种“候鸟”族群的习性,到了寒暑两假便会飞走,回到原来的国家生活,加上本身中西方文化与习俗的差异,决定了国际化社区与国外一些中国城是不同的——中国人是离开本国到国外打工、入籍以至长期定居,同时,也与中国人传统的住区不同。

    在中国本土,住区是围合的概念,人们生活于被院子围着的住宅中,甚少与隔壁邻舍间的交往,在居所布置上也布帘重重,阻隔外界视线。而国外的住区则更多呈现社区的形式,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所有居民都主动地在社区里自由交游,在生活习性上和个人居所布置上也更倾向于外露,喜欢热闹欢迎新邻居,喜欢露天烤肉、喝咖啡、吃饭,喜欢夜晚灯火通明,甚至可以让路人从屋外看到室内的摆设。这就是中国人住区的内庭院和西方人社区的外庭院的差异。此外,国际化社区也应避免陷入与豪宅混淆的误区,与传统豪宅有独特性、排他性、显露奢华不同,国际社区中的居所更应是精神内涵高端化;提供其他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安排,让居住环境温馨而生活化,简单地说,当先生上班,孩子上学后,太太们也可以有生活的安排,而不是锁在家里,深居简出;同时,也要让他们在中国驻扎期间,能够感受到中国的文化。

    国际化的社区最关键的要素在于让居住在这里的外国人感受到生活的便利,营造国际化氛围,这包括从衣食住行、孩子教育、购物、娱乐、甚至宠物饲养等方面。事实上目前国内很多“国际社区”并不国际,里面究竟有多少外国人居住还有待商榷,更重要的是它们往往只是形似,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却缺少国际化社区应有的氛围,内涵不足。

    以上是开发建设国际化社区所应掌握的最基础的脉络与常识,随着北京日益向国际化大都市演变,未来会有更多国际化的社区涌现,从特定人群需求来看,使馆区周边及机场附近仍然会是国际社区的热门版块,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四不像的住区,而是真正具备国际化氛围的、内涵深厚的国际社区。

    最后要注意,给欧美白种人的国际社区与给日韩或非洲裔、拉美裔的社区截然不同,以上建议是针对以西欧与美加为主的国际社区。

 

 

饶及人

9月14日写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