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宜居,永无止境的追求

(2008-09-01 09:24:37)
标签:

建筑

宜居

户外广告

市政建设

游憩

美国

杂谈

分类: 采访与报道

宜居,永无止境的追求

  宜居,是一个很复杂概念,它涵盖了从自然环境到交通状况、社区文明、医疗保健、市政建设等太多方面的内容。但它也可以很简单,我给“宜居城市”下的定义:“‘宜居城市’(livable city)就是适于居住的城市,它能让人健康、快乐地生活,使‘衣食住行’能够和谐地得到满足。”因此,判断是否宜居,并不仅在于某项量化的指标,也不在于某个人说了算,而在于你我他,在于这个城市中大多数人居住的感受。

宜居,不能脱离本质

  70年前即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希腊雅典召开第四次会议时提出了关于城市规划的全球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该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所以“住宅区应该占用最好的地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的邻里单位”。关于工作,大纲认为工业应按其性质分类,布置在不同的地带里,“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工业区与居住区应以绿色地带或缓冲地带隔离”;在游憩方面,应在新建区预留空地、在旧区清除毁坏建筑以腾出空地来作为绿化与活动场地,并保留市郊的风景带;关于交通,“需要一个新的街道系统以适应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各种街道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分成交通要道、住宅区街道、商业区街道、工业区街道等”。

  谈“宜居”,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这四项基本城市功能是基础,更是城市的本质。“‘宜居’是我们所应当追求的,但绝不能脱离本质。”我认为,“更短的往返时间、一个有效率的交通系统、有吸引力的公众场所、更多的有趣味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些都是创建一个宜居城市所必需的。”

宜居,以人为本

  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开幕首日发布的国内第一份《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首次用“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替代GDP指标。该指数包含12个方面,正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最熟悉的词: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这在《雅典宪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宜居”的内涵。新指标的出台,表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宜居应该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物质层次上的生活质量仅是“宜居”的一个方面,而政策、医疗、养老、保险、人文关怀等软环境的建设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在我的眼中,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堪称“宜居城市”典范。这里的城市设计皆是以人为本,一切建筑以人为参照系,尽可能设计得贴近生活、贴近自然。马路不太宽,楼宇不太高,当你走累了的时候,随处便可找到松软的草坪和木制长椅,绝不用担心周围的建筑会遮蔽灿烂的阳光。“在这个城市里,空气清新,水质没有污染,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市政建设完善,医疗保险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大家都非常文明诚实,没有欺诈,没有假货,相处友善热情,生活非常愉悦,”我常常说:“生活品质胜于一切……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纽约的城市规划中,“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是贯穿始终的。任何市政建设都要广泛地征求居民的意见,要先说服公众,再去说服政府,一切都是自下而上的,这是和中国情况很大的一个不同。例如北京的马路都非常宽阔,但不方便行人穿越,尤其是对老年人,这样的设计怎么能称为“宜居”呢?“在规划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居民的需求与感受,这才是宜居。”

宜居,因文化而异

  无论中西方,人们对于舒适生活的需要基本一致,如空气、水质、绿化、交通、公共设施等。但是由于发展阶段与程度的不同,特别是历史文化的不同,对宜居的标准也会产生一些差异。

  传统的中国人习惯群居,一个大家族尽量要住在一起,对私人空间不太敢要求,例如四合院,它的院落是内院,强调的是“围合”,对公共空间没有大概念,同时因为中国文化讲究中庸,凡事不过分,不爱对外张扬,所以不注重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维护。而西方人喜欢开阔的花园,他们寻求的是“外居”,看重的是私人空间,“所谓的‘美国梦’,就是拥有自己的房子、车子、花园。”同时也认为“公共空间是属于大家使用的,爱惜公物等于自己也可以长期使用……为了留多点空间享受自然,从私家花园、社区公园、市公园、州立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应有尽有。及时享受,及时行乐,同时又留给下一位使用者享用,成为大家的信念。如此,自然不随手破坏,公德心也强,”

宜居城市与户外广告

  大型商贸城市都应该有户外广告。户外广告的形式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我们商铺外面的招牌,霓虹灯,或者是贴在建筑物墙面上的广告,还有就是包括我们的一些电话亭,巴士站广告,沿着高速路旁边的大牌等等。我认为这些广告业务都必须纳入到城市的管理范围之内,而且要有特别的人去管理。否则就会发生像香港前一个月发生的一个广告砸下来砸死一个人的事情。对于宜居城市来说,户外广告关乎一个城市的形象,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格式,绝不能太乱,太乱了以后会给人以违章建筑的感觉,反而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当然也有特例的,比如在香港有些街道户外广告非常地多,乱了以后反而变成一个特色,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特例,必须要在街道不是很宽的情况之下才能达到这种非常聚集商业感的效果,一般的城市里面都应该要有比较好的一个规划。

  比如高速公路旁边的一些广告招牌,一方面要吸引人们的视线,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弄得太张扬,从而影响驾驶员的注意力。户外广告它主要是吸引人们几秒钟的一个注意力,而不是让人们的眼睛盯在广告牌上超过10秒钟,那就很容易发生车祸。另外广告设备里面是不是有夜间照明,还是有荧光的反射,每个城市都有规划,应该按照城市的性质不一样进行不同的规划,有的城市要求亮起来,有的城市却不允许灯箱照明。比如有的老街,有古老韵味的街道它特别不喜欢灯箱照明,但有的闹的地方又希望霓虹灯多一点,包括我们现在有很多大型液晶屏幕广告,目前也是一种趋势了。

  从城市形象来讲的话,我就一直在提倡中国必须进行分区。必须把住宅区跟商业区划分开来,不能像现在一样商住混合。因为商住混合首先会造成广告的效果减弱,其次会使整个城市的管理部门很难执法。另外对于一个宜居城市而言,给人的感觉不是美,而是乱。

宜居城市—户外广告应重视规划管理

    谈一谈我眼中美国的户外广告管理。第一个美国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关于户外广告的立法,美国的城市一般都是大城市的广告立法比较完善,有很多中小城市对于户外广告要不然就是禁止,要不然就是规定几条街允许有广告,其他的街都不许有广告。这是和中国最大的差别。因为在美国他们认为这个广告太多了是侵犯他们住宅的安静性。很多人认为住宅区就不应该有任何的广告出现,包括巴士站的广告他们也是希望比较含蓄为好,而不能过于张扬。因为美国的城市度比较成熟,所以在这个上面的取舍点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户外广告我建议也可以借鉴美国的方法,进行一些分区规划。

  但是中国面临一个执法和管理问题,到底是谁来负责管理这些广告。是规划部门,是城管部门还是城建部门?这也是中国户外广告现在面临的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建议有关执法,立法跟设计还是应该由规划部门来规定,由建委来执行跟管理,而不应该由城管部门来介入。因为建委系统它是按照一个安全性来执行,而规划部门是按照整个城市的分区,城市街道的功能以及我们的户外广告对整个城市形象的影响来做设计,户外广告不属于建筑法管理的范畴,它应该包括在城市规划法里面。但在美国纽约把户外广告划入了建筑安全法管理的一个范畴,所以这个里面就有更大的一个细分了,他们认为户外广告应该包括建筑安全这个类别。户外广告必须被当作一个建筑结构来处理,所以安全性很重要。所以纽约市要求户外广告的结构,包括它的灯箱,音箱,以及它的大小,都要符合规划法,至于安装的话必须由建委批准以后取得开工许可。他们每年要求有注册的建筑师,或注册的工程人员进行安检。如果发现任何安全上的问题,就吊销当初提出安全报告的建筑师或者是工程师的资格。所以这些措施就防范了户外广告有的时候受到来自于强风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避免有些零件、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的变化发生绣坏,防范了一些电线接头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由此可见,在纽约往往会把户外广告的安全性置于商贸行为之上。但是香港却是另外一个极端,完全没有人管这些东西。在香港户外广告想挂多大就挂多大,只要业主不讲话你就可以挂。但最近发生问题之后香港立委已开始考虑对于户外广告的管理。所以我觉得中国大陆现在应该未雨绸缪吧,应该考虑对于户外广告进行一些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但往往政府部门并没有把户外广告的管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可能因为户外广告一般对于城市税收没有很大的一个帮助,而且对于领导的政绩,升迁也没有非常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政府部门在这个上面往往都是很放任的一个态度。但我觉得一些比较重要的城市,也就是所谓的一线城市,像上海、北京、深圳都应该重视这方面的事情。而二、三线城市应该是随着我们自己的城市里面的一些需要来进行规划,我建议应该是在几个主要的大街上面应该有立法,住宅区里面户外广告应该是以低调、安全系数高为基础。因为一个城市里面如果全部都是户外广告其实也并非一件好事,从广告本身来讲也会失去它作为广告的目的跟效果。

结语

  “宜居永远是一个乌托邦。”我也常常如此感慨。人对于完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于“宜居”的探讨也将是无止境的,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借鉴外国城市规划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在不伤害自己城市个性的基础上,理性地运用于我们的城市规划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饶及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