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子要上大学了

(2008-07-16 00:31:36)
标签:

情感

分类: 随笔

 儿子要上大学了

 

  也许是在两栖文化背景下生活,造成我对一些事务的看法与一般人不太相同。加上我虽然出生微薄,但是好在也没有大家族的限制与牵挂,同时我也非常地幸运,我的成长没有受到动乱年代的影响,自己的前途可以靠自己双手的努力去创造,加上我的父母对我的选择也很尊重,我自己的身份与行动也自由,随时可以买了机票,全世界到处跑。因此,我的看法与做法会与许多人不同。

  我很喜欢中国的一句古语:“行上谓之道,行下谓之术”。这也是我一直信奉的求学准则。我喜欢探讨事情背后的意义,喜欢尝试新的事务,而且越来越喜欢与出家人谈禅,“悟道”。 

  我觉得男人在30岁前,有几件大事,一是离家上大学,开始独立生活;二是开创事业;三是结婚生子。而到50岁以后的大事,则是孩子进入大学,迈出家门,开始独立生活,因为,从这个时候起,孩子开始掌握自己的前途与命运,是他自己的大事起点,也是一个家庭的延续。自此后,50多岁的男人也逐渐开始考虑60岁后的退休日子了。

  也许因为自己是天枰座,同时是个建筑师,也是个规划师的关系,受到西方理性的教育训练,造成我一直在平衡做好生活浪漫的艺术创造者--建筑师,与务实的理性哲学家--规划师的双重角色。

  我常常告诉我的下属,我的学生,一个合格的规划师除了懂得规划城市空间外,他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一个合格的建筑师除了懂得设计建筑物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设计自己。

  我认为,人的一生有如自然界的一年,有着春夏秋冬的四个阶段。我们的年纪与大自然一样,春天必须播种,夏天必须施肥,秋天必须收割,冬天必须收藏……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有着每一个阶段的目标与生活。我们一定要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规划自己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我们必须知道任何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包括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而且也只有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时间与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才会懂得享受生活,珍惜生活,如此才会活得充实与快乐。

  我父亲是老一辈华人,他的生活和那个时代大多数华人一样,命很苦,从小就因内战而离乡背井,居所是经常地换,从青田到上海,从上海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一辈子漂泊。而我母亲和那时候许多华人家庭一样,是一个专职家庭妇女,在家里照顾孩子是她唯一也是最重要的职务,家里生活的担子都压在我父亲的身上。

  我父亲是道地的温州青田人,讲普通话都带有很强的浙江口音,不过,他身上可是流着“瓯江人的血”,有着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敢为人先的吃苦精神。从我开始记事起,总是看到父亲为了张罗我们一家6口的生活,从早到晚在外面忙活,白天教书,晚上与周末做家教,贴补家用。往往,只有到非常晚的时候,他回到家,洗完澡,才有时间陪我们,给孩子们讲讲睡前的故事,从故事中,让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故事中,他教给了我们待人接物,做人做事的道理。

  1968年,我父亲去美国时,我才11岁,因此我与他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直到他将我们一家人移民到美国后,他才有一些时间在家陪陪他的孩子们,只是那时我已经15岁了,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我必须学会独立外出打工,贴补家用了,所以与他单独相处的时间,还是少得可怜。1982年,我毕业后用自己积蓄的薪水,买了自己第一栋公寓搬出去住后,也很少回家,所以我这辈子的一个遗憾,也就是没有与我父亲多交流。1994年末,他因为心脏不好过世,在过世前,他握着我的手告诉我,他这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多一点机会陪孩子们在一起,因此他很希望我不要重复他的遗憾。

  我年轻的时候虽然风流倜傥,但是我非常喜欢小孩子,很喜欢陪小孩玩,老实说,我当时真是为了要有孩子而结婚的。记得当时我向我太太求婚的时候,很诚恳地说,一旦有孩子,我一定要设法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陪同他们一起成长,陪他们一起玩耍,给他们一个最快乐的童年。(不过我也可能是这点做过了头,使得我太太常常给她的朋友抱怨我是好爸爸,但不是好老公。)

  儿子快生的一个月前,按照美国传统,我们在公寓里的一个角落,布置了一个很温馨的婴儿区,有着婴儿床,尿布台,和所有需要的家具。

  我记得我的挚友,Kevin Kelly曾告诉我说,男人在有了孩子后,生活重心与目标就不一样了,一定要以家庭为中心。他说,有了孩子,百分之九十是工作,换尿布,晚上被吵着睡不好,只有百分之十是看着婴儿纯洁的脸蛋,逗婴儿笑的乐趣……不过他强调,这百分之十的乐趣会让你觉得百分之九十的苦都是值得的。他说,最好的带孩子方式是把他们看作自己孙子,不要给他们太多的要求,太多的压力,对他们也不要苛求,要好好地同他们聊天……。现在回头看看,他所说的真是如此。我与太太就是将儿子与女儿像带孙辈一样带,有空就陪同他们出去玩,对他们不是很严厉地要求甚至动手处罚,而是像与孙子一样说道理,不打他们,真是非常有意思。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赞成中国政府所提倡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原因。

  由于我从小在犹太人的圈子里混,与犹太人非常熟,因此儿子是在长岛一家高级犹太地区的North Shore Hospital出生的。那时候,我老婆肚子很大,胖了40磅,而生他的时候,我们没有经验,只要她一喊疼我就开车送急诊,结果大夫说羊水还没有破,要我们回去等。接着她又疼,我又送去,又被医生叫回去,如此在她经过22个小时阵痛间,我们两个一来一回达七次之多,我最后都累得趴在床上就睡了。而我老婆后来也不敢乱说要生了,她尽量忍着,结果一次我起来上厕所的时候,看到她疼得在地上打滚,实在没有办法,就给医生打电话,坚持送她去医院待产。到了医院,立即推入产房,开始做呼吸运动,但是还是无法自然分娩,医生认为胎儿的头比较大,无法顺利生产,医生问我是要用剖腹产还是用产钳助生?我记得那时候我跟医生说,你真幽默,我们一点经验都没有,你怎么说就怎么办吧,不过,我只是知道如果没有必要,尽量不要开刀。经过医生们的紧急会诊,最后决定用产钳助生,帮忙胎儿从产道出来。我儿子就是这样被钳子夹着头出世的,他后来头上的夹痕出生后一个多月才消失。在产房,我从旁协助医生,抱着刚出世的儿子,听着他哇哇的哭声,真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刻。(后来,我女儿也是我亲自进产房协助出生的,那时候去医院多了,许多医院的职工以为我也是一个医生,拿药都给我内部价格。)

  儿子出世后不久,我们就搬到我自己设计与开发的一栋公寓中,儿子虽然有保姆,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自己带。我那时候很喜欢下班就尽快回到家,而我老婆一看我进门,也立即将儿子交班给我,她说她整了一天,快累死了。其实,我倒是很喜欢逗孩子玩,帮忙喂奶,洗澡,换尿布。后来我换尿布的速度特别快,还得了社区换尿布爸爸冠军。

  儿子没有满岁的时候,每天晚上他要3点起来喝奶,为了方便照顾他,我就在床边的地板上,放置一个床垫,晚上我和老婆轮流陪着他睡。我记得他第一次从婴儿床上自己站起来的时候,我正好在旁边睡醒,看着他自己站在床边对着我笑,我有说不出来的骄傲。后来我和老婆商量,希望儿子成长有一个伴侣,因此她很快又怀了我女儿,那时候忙得不行了,才请了一个全职的南美小保姆照顾他。所以我儿子从小也是接受西班牙语长大的。

  儿子继承了我和他妈妈的优点,小时候光头大耳,眼睛很大,一副Pin-up Baby(海报婴儿)的样子,而且不哭闹,很爱笑,非常讨人喜欢,每次我们抱出去,都有不少路人过来逗他玩,而他也非常露脸,有大将之风,从不怯场,往往我和老婆约会吃饭的时候,旁边吃饭的客人都爱借我儿子抱过去玩玩,让我们专心吃饭。我们带着他出差坐飞机的时候,空中小姐们也是争着轮流抱他玩,等快到点的时候,才还给我们。而我那时候,虽然自己开业,生意很忙,但是,我希望能够给自己的孩子们一个最快乐的童年,好在美国,大家很尊重个人的家居私生活,没有人在周末或是放假的时候打扰你,要求你去开会,讨论事情,另外我也尽量婉拒周末开会的要求,女儿出生后,我就买了一部大的Recreational / Leisure Vehicle (休闲用大山羊车),一到周末或是放假,我便带着家人和岳父母,一家三代,到纽约市附近的景点与郊区逛逛,烤肉,一方面接近大自然,让自己放松,更重要的是一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在那个时候,我还是华人社区的名人,应酬活动非常多。为了陪儿子,对一些社区中的应酬,我也尽量找个借口不参加。对一些不理解我的人,我也懒得解释或是与他们来往,因为我认为人的生活质量最重要。(事实也证明,朋友是一时的,家人才是一世的。)

  1990年后,我看了不少育婴书,书中都建议如果要两个孩子的话,最好年龄接近一点,一起养,一起喂奶,孩子有伴,父母不累。于是儿子一岁多后,女儿接着出世,家里更热闹了,作为建筑师,我周一到周五开业忙,但是我经常周末一手抱着一个孩子,到法拉盛买菜,或是到Douglaston购物中心的Toy R Us,总是一推车、一推车地买婴儿奶粉、尿布,收银员看我常推着这么多的婴儿用品,开玩笑地问我是否开幼儿园的。儿子和女儿一起长大,两个人的感情的确都非常的好,由于两人的兴趣也差不多,因此成长有伴,一点也不寂寞。

  其实家里有两个年龄相近的孩子玩耍有伴,我家附近只有一个小孩的邻居们,看我家两个孩子热闹,经常问我们是否能将他们的孩子放在我家玩耍。因此我们家里的玩具也特别地多。

  在那时,我的生活基本是:我每天下班回家后,就急忙换上家居衣服,陪孩子们玩会儿,接着帮他们洗澡,念故事书给他们听,直到他们入睡了,我才下楼到书房看文件,处理自己带回家的公事,经常到凌晨才入睡。我记得那时候,有朋友问我,休闲的时候都爱干什么,我的回答是我的孩子们喜欢玩什么,我就玩什么,孩子们喜欢聊什么,我就陪他们聊什么……。因此在家里躲猫猫,玩玩具火车,捉迷藏,堆积木,玩洋娃娃,蜡笔画,让他们坐在我身上当马骑,玩过家家,一起玩卡片,看卡通片……有空,我们一起骑自行车,也经常带着他们到购物中心的Playrobic玩充气玩具,到长岛Montauk Point, 到Lake George 开船,抓蚌壳,野餐……等等,都是我爱玩的。我常跟我的朋友们说,我虽然爱打高尔夫球,但是将来孩子长大了,我会有的是时间打,但是我知道我只能够陪同我的孩子玩到他们成年,因此时间有限,非常宝贵。许多朋友也很羡慕我儿子对我就像他的好朋友一样,喜欢告诉我他的秘密,希望与我聊天。

  1995底,我因为业务经常要到香港出差,那年的冬天也特别奇怪,连续六个周末,每一个周末都下雪,还经常下冰雹,我每次出差回到纽约,不是休息,而是铲雪,除冰,让我特别累。于是我的合伙人就积极游说我干脆将家搬到远东。1996年春天,我们下定决心,从纽约移民到香港。

  我记得在香港的最大好处,就是我不用再像在纽约一样,为着让“非华人的主流社会认同你的成就而必须拼命”,周末的时间不用参加社团里的许多筹款餐会、应酬,有许多时间可以陪孩子。为此,我特别找了一个不能有私家车,有80%老外住的愉景湾社区住。在愉景湾(Discovery Bay),一到周末我们一家,拉着孩子坐滑板车,骑自行车,到广场的商店租部电影,回家听听音乐,看家庭影院是最好的家庭活动,(直到现在,我们每一个住所里,最重要的是有一间好的影视厅。)

  在愉景湾的住家后面就是小山,因此到后山爬山,或是步行从愉景湾爬山到梅窝,吃点点心,然后坐船回家,结合运动与休闲是我们周末的活动。我们也会经常坐着摆渡船,去坪洲买菜,逛逛传统市场。1997年,我利用替新机场做规划修改的工作,香港政府支付给我的一笔很高的顾问费,与几个老外朋友,合伙买了一艘16米长的中式游艇(Junk),从此,几乎每逢周末就尽量乘船出海,让我们的活动更多彩多姿了。

  我经常让我们香港的船老大根叔,将船从香港南端的香港仔(Aberdeen)游艇俱乐部开到愉景湾的游艇俱乐部的码头,接我们和三五好友家庭,乘船一起去长洲骑自行车,吃刚刚捕捞上来,送到餐厅的海鲜,或是去南丫岛踏青(Hiking),或是找一个好的沙滩,大家游泳、玩水、野餐。而我那时候的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在内地出差,周五乘坐最后一班飞机回去,或是周六第一班飞机回去,然后就乘船出去。1999年后,我们从愉景湾搬家到了香港岛的东半山,周末有时候不想坐船,我就带着儿子和女儿从家门口半山的黄泥涌步道走到湾仔,或是到黄泥涌水库去划船、喂鸭子。陪着孩子们一起玩,看他们无邪的笑容,听他们灿烂的笑声,是我的享受,也让我们一家在香港的家居生活非常愉快。

  在香港的时候,儿子的基本教育功课也由会广东话的老婆用日本的“公文数学”辅导,而他们上英基小学(English School Foundation)也很顺利,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无论再忙,都会赶到,而儿子与女儿的成绩单,从小到大,直到现在,无论是好成绩单,还是不好的成绩单,他们都会一如既往主动地拿给我签字,他们很有安全感。

  2001年,我们住到北京后,为了让他们有机会学习中文,为了避免他们像其他一些在外国长大的华人小孩,日后排斥学习中文,我们开了家庭会议,让他们两个进入北京专门为外国人设立的芳草地小学。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担心他们跟不上学业,非常紧张,每天放学都设法去学校看看。芳草地的教务主任马老师后来告诉我,一般都是父母紧张,小孩倒是一下子就适应得很好。2002年,儿子和女儿从芳草地毕业后,继续进入55中读书,为了让他们能赶上同学的中文,我们特别在温榆河的家附近找了一个辅导老师,阎老师每天下课都来家里辅导功课三个小时。儿子与女儿也很乖,非常听话,功课逐渐赶上,最后,儿子的中文也从认识几个大字到全校重点班的前十名。好在他的个性很开朗,而且经常可以跟我就学校和他朋友的事情聊个没完。有时候,他埋怨我说得太多了,我就会抓紧机会回答,如果你觉得我会给你不好的意见,那就不用告诉我,如果你觉得我的意见有参考价值,那就继续说,作为你的父亲,我只会保护你,而不会伤害你。所以,我儿子到现在,基本与我是无话不说的朋友。经常通电话都可以聊半个多小时。

  在2006年,儿子高二的时候,面临了中国学子的高考压力,我知道,凭着他外籍学生的身份,他的成绩应该可以让他上很好的中国大学。但是,我仔细评估了中国死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及中国大学难进易出的教育体系,同时考虑到儿子的背景,他的个性,以及日后发展的前途,在认真比较了中国与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后,我觉得还是让他们回到美国读大学,用美式的启发教育,会对他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决心一下,就再次召开家庭会议,与儿子女儿商量,我说,如果你回美国读大学,并且将中文保持住,那么将来你们可以融入美国与中国的就业市场。而如果在中国上大学,将来的就业市场与社会干系在中国会做的很好,但是在美国就不一定。而我认为我做父亲的任务,是给子女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而已。当然,我也警告他们,从中国的学校再转回美国学校是需要做出许多牺牲与努力的,而且也不能保证你们日后会成功。

  儿子与女儿想了几天后,双双决定愿意试。我就动用我的资源,将他们申请进入了北京最好的美国学校,顺义国际学校(International School of Beijing)。为了感谢学校的帮忙,我也参加了校董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让学校能够在北京发展得更好。

  从中文教学转回英文教学,的确是有许多不能适应的地方,例如儿子说,以前老师的重点都会写在黑板上,只要抄袭下来,死背就可以考试了,但是美国学校的老师不将重点写在黑板上,一直在说,而且经常问学生问题,因此特别困难,他担心赶不上功课,有几次,都痛苦地哭。为了此事,我经常与他的辅导老师们保持热线联系,他其它科目的老师,我也是经常邮件联系。儿子的辅导老师,Strachen女士非常专业,她告诉儿子,不要老是抬出自己在中国学校只会背书的背景出来搪塞学习赶不上的理由,她告诉儿子,学校里有许多韩国人学生的父母都不会英文,但是他们的功课都很好,因此,你只有拿出你自己的能力赶上,Complaining won’t get you anywhere. (抱怨不会帮你取得成就)。这个方式,我想只有美国的老师才会用。好在女儿功课一直很好,没有这方面的烦恼。

  儿子还是很争气的,他听了我的建议,经常主动找老师复习功课,功课也就直直而上。美国学校讲究的是GPA(总平均分),他也就从刚进去的2.8到上毕业时候的3.83,成绩从C+,成为了A-。而他的中文也不错,美国大学鉴定考试的SAT II,中文考试拿到800分,也就是满分。我恭喜他的时候,他说,没有什么,他们学校许多同学都是这个成绩。他还说,他接受的正规教育有香港的英国小学,有北京的中国初中,也有后来的美国系统的高中,所以他是真正的ABC 系统(American British Chinese System。美国-英国-中国系统。一般称呼在美国出生的华人是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我一直鼓励他做一个能说中文最好的ABC,而他也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去年夏天我带他去加拿大温哥华度假的时候,当他看到同龄的华人青年,不懂中文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很感激有机会住在中国,能有第一手参与中国文化的经验,他说,这些经验将帮助他日后能回到中国发展。

  儿子的高中毕业典礼已经在今年的6月14日举行过了,八月中旬,他就要去美国的大学报到学习金融与商业管理(没有鼓励让他学建筑,因为做建筑师太苦了),他将开始他另一个人生阶段的生活。儿子的学校要求每一个高中毕业生,在毕业纪念册上的留下一句最影响他们的言论,他在仔细思考后,写上:Behind a great man, there is a great woman.  But more importantly, behind a great man, there is a great family. (一个成功男人后面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其实一个成功男人的后面,有一个伟大的家庭。)他说,将来他一定要把好家庭的传统延续下去。我听了,非常感动与欣慰。

  身高已经是182公分瘦高型的儿子,经常被人形容成非常帅,虽然脸上还是留着稚气,但是他有如一个羽翼已经长好的雏鹰,准备要离开巢单飞到大学报到,开始他自己的独立生活。我常告诫他:在家是孩子,在外就是大人了。

  宁波的老朋友许忠勇先生对我说,当时他送他儿子上飞机去英国读书的时候,眼泪还是忍不住的落下来,我想,当我送儿子去学校的时候,我眼睛也会湿润的。

  对儿子的期许是什么呢?我期许他在大学中,要好好学习,在课余多参加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同时无畏挫折,努力向上,有着一个非常丰富与快乐的大学生活。而我这个做父亲的,永远是他一个最靠得住的朋友!

  我在此将他的过去写下,一方面是记录他的成长,留下一个回忆,另一方面也是交棒了。希望他Always Be Honest, Be Independent,, and Be Ready. (注:这也是奥巴马的母亲在他小的时候,对他的教诲,意思是:永远对自己要诚实,永远不用靠别人,能够自立,永远可以迎接挑战。) 从18岁起,他的前途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天地之大,任他翱翔。(The sky is the limit.)

 

饶及人

初稿2008年4月10日星期四写于北京往雅典的飞机上。2008年7月15日完稿

 

注:1990年的4月10日,我曾经在纽约法拉盛的华园餐厅替儿子办了一个满月酒宴。当天办了20桌宴席,侨界来了200多人。一转眼,已经是18年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