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误自主前程 汽车强国真是一场梦?
(2013-12-17 10:29:51)
标签:
限购延误自主前程汽车强国真是一场梦吉利集团 |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
限购误自主前程 汽车强国真是一场梦?
文/晓程
北上广限购之后,天津也开始限购了。
这意味着,限购已呈不可逆转的燎原之势。
北京广州限购之后,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明显萎缩。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实施限购政策的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在10%左右,远低于全国市场32%的水平。限购之后,北京地区销售的车辆的平均单价提高88%,而且1.6L及以下排量的轿车占有率下降17%。未来各大城市逐步效仿全面推开的限购,将更进一步压缩自主品牌在城市的市场空间。
高端B级车未被认可,豪华车推出有心无力,已经推出的红旗豪华车有车有价无市场;城市SUV刚刚起步,只有几个车型有点儿市场热度;中小车型,在大城市,已经无地自容。
未来,限购理直气壮,政策抱团取暖,中等城市限购只是时间问题。到那时,自主品牌的阵地将被进一步压缩,只能步步退却到县级城市以下。
自主品牌前景如此黯淡,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汽车强国的梦想,难道只能成为一场空梦不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限购,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的一时之渴,却延宕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步伐。别说汽车强国,自主品牌能否苟活,都很难说。
为什么出现限购?因为中国个地方政府没有能力开掘城市汽车容量空间,让城市汽车社会未老先衰,不能承受汽车拥堵之重。
如果地方政府通过增加公交和道路设施,严管交通秩序,管好大货和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积极开掘城市汽车容量空间,让想购车的消费者自由享受购车用车乐趣,放开购买,控制使用,中国这个最大的汽车市场,还能维持几年繁荣。至于雾霾增加了限购政策出台的正义性,也是伪命题:有专家做了结论,在PM2.5的分担率中,私家车大约只占1%。
政府的限购,让遭遇合资品牌围追堵截的自主品牌雪上加霜。
合资品牌以成百年数十年的历史积淀和创新科技,推出各种款式各种高中低端汽车品牌,如水银泻地,侵占了大部分汽车市场,让自主品牌备受挤压。
如此,国家发展战略的汽车强国梦,真的好梦难成,将成为巨大遗憾。中国汽车行业落后于国外,还要把中国这个世界头号汽车消费大市场拱手让给国际列强,实在有辱国格,有损于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
作为国家战略,必须长远规划,狠抓落实。
怎样让汽车强国梦想早日实现呢?
第一、谨慎推出限购政策
要从国家层面,对城市限购做整体上的顶层设计。对公交设施不完善,城区道路规划不合理、交通管理不规范、秩序混乱、因乱而堵的城市,需要完成公交设施、道路设施国家规划和相关标准之后,依然拥堵的,由国家评定、召开听证会之后,方可出台限购政策。否则,必须先行治理交通,根除拥堵之源,提升城市汽车容量。
对却因城市车辆增加迅速,交通拥堵的城市,可以暂行限行规定,或收取少量拥堵费、提高停车费,缓解拥堵。
第二、谨慎延续合资协议 体制审批合资企业扩产申请 抑制扩大产能冲动
目前,一家外企多家合资、一家合资企业多地建厂,已成普遍现象。国家对首轮合资协议到期的汽车企业,应有选择的延续协议,精减合资企业数量,选择品牌信誉度好、产品品质优异的企业合资合作,其它企业,可以不再延续协议。同时保持现有合资企业生产规模,不得任意扩产、多地建厂。
对合资的是与非,可以参考韩国的经验。为了扶持自主品牌,韩国不惜中止合资协议,为自主企业开辟生存空间,使本国企业快速成长,竞争能力迅速增强。中国如果泛泛合资,总是受制于人,很难摆脱技术依赖,连赶超韩国都很难,更遑论建设汽车强国了。
第三、制定政策,扶持国有和民营性质的自主品牌企业
1、建立汽车发展项目,狠抓科技立项,重点攻关
制定汽车振兴计划,制定自主品牌企业汽车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建立科技攻关项目、汽车人才项目,国家进行重点经济扶持和科技支持。制定人才政策,国家工信部和科技部、国资委和中汽联等机构,应联合组建汽车科技攻关部门,集中高校、科研、企业之间的人才、技术、设备资源,建立新能源、电动车、混合动力车、超级电容、发动机、变速箱、涡轮增压器、底盘悬挂等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划拨资金扶持。
2、组建汽车产业联盟,构建汽车零部件兼容通用体系
对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有突出长项的,国家予以税收减免的扶持和科技基金奖励,同时规定该项技术,国内自主品牌企业有偿共享。比如,重点扶持吉利集团的变速箱项目,其它自主品牌企业共享;扶持上汽荣威的汽车底盘技术,其它企业共享;扶持比亚迪的纯电动车电池电机技术,其它企业共享;扶持奇瑞汽车的发动机技术,其它企业共享。集中资金,奖励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为国内汽车企业共享,建立柔性联盟,避免重复浪费。
3、严格执行汽车企业退出制度,加速淘汰停产企业,倒逼企业自发重组
优化产业结构, 强化产业集中度,加快结构重组,是建设跨国集团的上策。必须加大执行力度。汽车企业警示名单,应该再严格,加大力度压缩不良资产规模,优化汽车产业结构,增加企业兼并重组的压力和动力,加快企业自发重组步伐。
第四、自主品牌需要强化品牌、优化品质、精益化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1、自主品牌必须强化品牌意识。
品牌是自主品牌的短板,品牌决定着影响力,决定着产品魅力,决定着市场忠诚度。品牌建设,应该成为自主品牌企业的头等大事,必须注重从长远出发,弘扬品牌精髓,增强文化内涵,树立品牌形象,强化品牌宣传方面的创意。把品牌定位、品牌形象设计、品牌形象整合传播、品牌形象建设及维护放到突出的位置重点抓好。
自主品牌的品牌包装需要高屋建瓴的传播创意来提升品位和品牌形象。但成功的品牌深度传播创意如凤毛麟角,少得可怜。
去年以来有“自主品牌横跨欧洲”、“丈量边关”、“丈量极地”、“吉利全球鹰海岸之旅”等方面的创意,对品牌形象的提升有一定意义。但近年的品牌深度传播创意,成功的范例乏善可陈。吉利集团“吉利GX7飞机争霸赛” 倒是有些新意。通过现代科技通信手段, 通过微信和网络游戏,动员成千上万人参加线上线下互动,游戏汽车互联,平板电脑伺候,时尚韵味浓郁,网友有收获,参与有情趣,于娱乐中收获新奇,自然引发全国年轻网友的高度关注和热情参与。吉利集团斥资54万元分设一二三等奖,奖金作为创业基金颁发给获奖者,最终二十六人获得大奖,更多网友获得参与奖。
综合运用互联网和手机微信这一时尚科技优势,创意汽车品牌传播,汽车涉足网络科技和手机微信,微信游戏、网络活动、时尚奖品,与GX7的科技结晶交互映衬,共同激发了网友的兴奋点,触发了汽车市场的敏感点,也发掘了汽车产品的运动舒适经济靓丽的闪光点。奖金分量重,活动影响大,网友印象深,人们了解了吉利,认识了吉利汽车,是一次成功的品牌传播。
但总体上说,自主品牌的品牌传播深度营销,还处于弱势,提升空间依然很大。
2、必须强化品质,全力打造精致成熟产品
近年来,奇瑞、吉利等汽车企业已经开始正向研发。这是企业获得成熟技能和创新能力、自主成长、摆脱技术依赖的开始。但如上文建议的国家相关机构应主导研发精品汽车,建立精品B级车项目,重点研发攻克16万元上下的B级高端车、23万元上下的B级豪华车的科技难关。只需要两款产品,就可以树立标杆,带动自主品牌产品的魅力提升,树立自主品牌新形象。
观致陡然上市,让消费者不摸头脑,品牌传播不尽人意;帝豪哈弗还不算高端;红旗是高端,也豪华,但其品牌传播不到位,品质如何不摸底,最终还是难以得到普遍认可,尤其是车型排量偏大,价格奇高,一味迁就官车市场,脱离基本需求,也注定了孤掌难鸣的命运。
让我们拿一汽大众和奇瑞做个对比,奇瑞前些年不停地出新车,一年好几款,车名各个不同,都很好听,但很难让人记住,也很难让人愿意买。最后卖得好的只有一两款。
而一汽大众,只有捷达宝来高尔夫,后来又出了速腾迈腾。开始只有捷达卖得好。宝来一再失败,开迪彻底失败终至停产;高尔夫4最后也以失败收场。但失败了,重头再来。宝来一再改款,后来竟出了个宝来两厢,没有人买,就停产再来。目前的这款新宝来,已经是改头换面达7次之多了,与原来的“全尺寸之车”已经大相径庭,面目全非了。但最后,走向了成功。高尔夫4失败了,高尔夫6重头再来,结果大获成功。速腾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但一直坚持不降价,反复进行品牌和产品的深度传播,最终销量快速上升。宝来是改出来的成功车型,高尔夫、速腾,莫不如此。
改进、革新,就是创新,就是贴近市场, 适应市场,探求市场脉动。如果奇瑞不是四面开花,重点打造东方之子,销量不行就推倒改款重来,或许早已走出B级车的新路了。可惜四面出击,力量分散,产品多,精品少,至今被市场认可的车型少得可怜。2013年鼎立推出的艾瑞泽7,也有个品牌传播的问题。传播力度不够,市场反应明显不够积极。
3、强化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是质量管理、技术创新的前提。
国家从战略高度重构汽车产业格局,发挥政策效能,激发创新活力,构建超大汽车集团,企业从技术人才层面提升创新能力,塑造品牌,提升产品品质,强化质量管理,宏观规模恢宏浩大,微观技术精致独到,则汽车强国,指日可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