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策抱团人为挤压 中国车市将演“变形记”

(2013-12-16 08:24:53)
标签:

政策抱团

人为挤压

中国车市

上演变形记

晓程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政策抱团人为挤压 中国车市将演“变形记”

/晓程

天津,今日凌晨开始全城限购。不知昨夜,该城又是怎样的一番抢购。

北上广天,从北到南,从沿海到内陆,限购政策不约而同彼此呼应,大有抱团取暖之意,限购之势,已经开始燎原。

尽管有舆论不是声讨,限购还是形成了强势不可逆倾向。且潜在的后续限购能力还在蓄积、增长,而雾霾,则让限购火上浇油,让强势政策一时拥有了正义性借口和出台时机,让不得人心的限购政策得以喘息之后,纷纷出笼。

滚滚而来的限购,其实是车市滚滚洪流中的一股逆流。逆流冲击下,洪流滚滚之际,强大能量只能变道倾泻而下,于是,中国自然发展的车市不可避免地将形成人为挤压,形态变异,必将上演一场“变形记”。

车市变形,有以下几种倾向。

一、限购变抢购,购车恐慌成爆发性透支消费动因,引发市场混乱

为抢得购车资格,家家户户购车,本没有购车计划的家庭也临时动议,参与抢购潮流。限购城市出现直接爆发性急性抢购,处于舆论试探中的城市便出现缓发性慢性抢购,消费者注意核心发生转向,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消费倾向被引导到了汽车消费领域,加大了提前透支消费预期,不管有没有计划,不管有没有能力,全力以赴购车,导致汽车消费畸形。同时也导致了从汽车消费到汽车销售、直到汽车使用停放管护乃至汽车消费理念的混乱,加剧了汽车社会的一系列难题。

硬性限购不如柔性引导。硬性限购的治堵效果是直接、看得见的,由此引发的看不见的汽车消费形态变异,因滞后效应,逐渐显现,但其变异的直接性,依然显而易见。

限购触发了消费能量的集中爆发,爆发的能量又形成拥堵的前提,拥堵之后再严格限购、提高拍牌价格,城市管理者从此陷入怪圈,难以自拔。限购前途,让人望而生畏。

没有限购,就没有爆发性透支消费的隐忧,政府可以从容疏导汽车拥堵,采取改善交通环境、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等疏导性措施,至少还有些时间。或许,很多城市的购车需求正在 慢慢饱和,而在消费趋于饱和之时,交通疏导的措施也逐渐到位,一切顺其自然,或许问题消弭于无形。

而限购令一发,购车潮提前集中爆发,限购已不是在原有汽车基数上执行,纵是强势限购,其效果也立马大打折扣。

二、重大轻小 汽车消费理念发生偏移

购车资历的珍惜性决定了汽车消费需求的提升,形成消费高端化倾向。为对得起来之不易的购车资格,只能选择高端车或大车。而自然发展状态下的汽车消费理念是代步即可,够用就行,一般多买1.6L左右排量的车型。

限购政策反复挤压,更多人不再墨守成规,在车型上也超前消费,注重购买大车型,而对以往信守的环保、实用的选择不屑一顾,对1.6L及以下车型由热变冷。据相关机构调查,大城市限购之后,中等排量车型销量占比最大,而1.6L车型占比明显下降。而此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主导车型一直是1.6L车型。车型选择的变异无疑是政策挤压的结果。

排量大,排放多,这无疑使限购减排消除雾霾的初衷南辕北辙。想通过小型车消费、通过实用型消费理念改善环境的门路,不再畅通了。

三、限购潮流在产能扩充潮流中逆流而上,汽车产能过剩风险加大

目前,汽车企业经前几年不断扩充的产能正在释放。到2015年,全国汽车年产能规划为4000万辆,保守估计,可以释放出来的产能总计将达到3000万辆,4000万辆的产能实际上包括了已经上马的扩张计划。这就意味着,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可以消化的产能,每年有2000万辆,两年后将有至少50%的产能无处消化。而三到五年后这部分无处消化的产能将达到2000万辆。限购导致限产,限产遭遇扩产,限购潮流在产能扩充潮流中逆流而上,限产扩产狭路相逢,导致汽车产业变形。由此引发的,将是汽车需求、销售、就业甚至企业生存等各方面汽车生态的变化。恶性竞争,在所难免。

四、自主品牌产品落寞中寻求突破,或许引发车型变异

限购逆流引发重大轻小的消费逆流。这使自主品牌很受伤。自主品牌的低品质小型车将备受冷落,因此受伤。除了渠道下沉、转攻农村市场,自主品牌很可能会加快SUV车型的研发,加大其投入,致使SUV消费浪潮火上浇油。而SUV车型没有2.0L以上排量难以满足普通的动力需求,这不仅与节能减排、清除雾霾的限购初衷南辕北辙,还会将自主品牌引入歧途。需知,城市SUV的兼顾舒适与操控,只是个伪概念,运行于城市毋需越野,真正越野又不能四驱,有四驱了又不能满足低价位意愿,兼顾舒适行就无法越野,兼顾了越野性注定不会舒适,一款十几万元的车就能兼顾舒适与越野,只能是漂亮的肥皂泡。目前市场上销量最大的SUV,就是价位在10-15万元的低价两驱车型。这样的SUV,除了车型大、空间大、视野好之外,与轿车无异,只是油耗大,价格高。同样价位可以购买更精致的轿车。建立在这个虚幻的伪概念上、忽悠了从众心态的城市SUV消费,目前看,只是一时的消费风潮。一旦消费理念成熟,消费者觉醒,风潮将很快退去。风潮过后,热度消退,SUV产能恐将闲置,此时主攻B级车的计划为此延宕,新能源车型也被搁置,高不成低不就,忽左忽右之后一事无成,自主品牌将二次受伤。

五、车牌将比车价贵

未来,在限购城市,车牌价格高于中级车车价,将不是个例。

笔者认为,过于强势的政策的硬性实施难免主观性和权力暴力色彩。凡事需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客观条件的生成来配合。管理和限制至少要同步,硬性措施和柔性措施应该兼容,主观意愿与客观条件应该相符。重限制轻管理、重强势硬性挤压轻柔性缓释疏导,难免与车市消费潮流狭路相逢正面相撞,导致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反而破坏了城市的和谐。

把限购的力量用来全力以赴的交通疏导如何?用来增加公交设施如何?在限购之前,可否将公交数量、公交专用车道、公交站点占地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一部分?公共交通发展到何时还不能解决交通畅通问题时再限购,有没有全国统一标准?限购令发布同时,可否将限购限牌获利的使用投向,向社会公开?限购令解除的条件,即公共交通设施达到何种水平,交通疏导达到何种程度时解除限购,可否预设以供监督?限购时可否对小型车、新能源车网开一面,降低牌照费用、减少限行时间?

管理者津津乐道的国际惯例,可以用来做一下比照。国际上很多城市,每平方公里的车辆平均数远远超过我们的城市,但交通顺畅,效率蛮高。当然是因为国外的城市规划超前,科学合理。可是我们一味地限购, 会不会忽略了城市超前规划的时机、失去改善交通状况的压力和动力?

车辆环保检测,全国有一个共同的弊端,就是给钱就过,不管合格不合格。为此有人进监狱蹲大牢,但为此获罪的极少。否则,难以解释为什么大大小小车辆天天拖着黑烟在跑却没人管。不把这些车辆治住,只是限制环保检测合格的家用小汽车,等于缘木求鱼,雾霾仍然治不住。

小汽车限制住了,限购后不买了,限行后不走了,城市交通管理就真的前程似锦了么?

中国车市正在发生扭曲变形。当然,变形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限购,但限购难辞其咎。如此左变右变,矫枉过正,只怕雾霾不走,环境不变。交通依然拥堵,人们依然抱怨。那时候,该如何是好?

 

(新浪汽车独家专稿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