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 合资应谨防过度借坡下驴
(2013-07-17 14:56:43)
标签:
既生瑜何生亮中国汽车合资谨防过度借坡下驴 |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
既生瑜何生亮 合资应谨防过度借坡下驴
文/晓程
中国汽车企业与外国车企合资,对刺激国内汽车业发展,对提升国内汽车消费层次和品质,对国内汽车企业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合资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技术,培养锻炼了国内的相关技术人才,同时带来了丰富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应该说,合资之后,中国企业获益匪浅。就连没有合资的自主品牌企业也借此拥有了很好的学习借鉴国外品牌的机会,直接或间接受益。
问题是,目前的中外汽车合资还要不要继续下去。
从目前的态势看,合资势头迅猛,方兴未艾,过多之后,还在膨胀,日系、法系、德系、美系,世界汽车列强的主要品牌,除了几个品牌之外,大多数都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合资公司。一家外企,中国大陆南北两头合资、多地合资,合资之后规模任意扩大,建了一厂二厂,还要建三厂四厂,大有过滥之嫌。如此下去,对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弊大利小。
试想,中国加入WTO之后,兑现承诺逐步降低进口车关税,并从2006年开始将汽车关税下调至25%。保留目前的关税水平,是WTO规则允许的对国内汽车企业的保护性措施。
然而合资产品与进口车往往品牌相同品质相近但价格迥异。通过多家合资企业将这些产品大量销往中国,这等于是零关税进口车的变相低价倾销。这些产品进入国内,躲过了关税保护壁垒,对WTO的规则也是一种不利于中国的突破。
而中国汽车企业和国外企业合资,除了能够分得一少部分利润、解决一定数量的工人就业、便于中国汽车企业学习交流技术和管理经验之外,对发展本国汽车企业再无更多积极意义。相反,由于合资产品大量持续不间断地扩大产能,长驱直入无遮无拦畅销国内,进口车达不到的作用,合资车达到了,关税壁垒被突破,国外品牌挤占了中国高端豪华车、中高级车、中级车、越野车等大量主流市场,将自主品牌产品的行销空间挤压到市场夹缝之中。随着多地限购,需求日益高端化,使自主品牌被挤压后的长期低利润拼杀、低品质运行、低形象表现更加窘迫,缺少利润支持的研发创新捉襟见肘,市场竞争力江河日下。如果持续超过30年的大面积大规模长期合资继续进行,自主品牌的境遇将更加恶化。
的确,自主品牌需要时间。只要有二十年的奋斗学习追赶时间,自主品牌将释放积淀的潜能,出现跳跃性发展。但随着时间流逝,时间越长,市场空间越发狭小。未及等到自主品牌成熟强大,市场已经没有了它们的立足之地,反而空留冗余的产能,造成产能过剩,让原本就不合理的汽车产业结构更加恶性拼杀,乱象丛生,斗不过合资就窝里斗,相互排挤压价、相互蚕食,而合资则继续吞食自主品牌已经占有的市场空间。即使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或者强迫机关公务用车选择自主品牌,推行起来也阻力重重,没见雷厉风行。这是公车采购对自主品牌的伤害,也说明自主品牌行销多艰。在相互内斗中,自主品牌只能在合资品牌产品、技术、金融、营销的全面强势进攻之下,将手中所剩无几的市场份额无奈地拱手相让,宣告败北。在兼并重组困难重重、效率低下、兼并重组的滞后效应制约下积极效应难以发挥的同时,未来,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狭小,终将面临生存危机。
而合资企业的外方,一方面坐看自主内斗,一方面坐享产品利润,凭借品牌优势和产品资源,肆无忌惮地蚕食世界规模最大的汽车产品市场,随意称王称霸,笑傲中国汽车江湖。更多产品得以顺利倾销而借助中国境内生产的独特方式,不必担心反倾销调查。
空间越来越小,即使有了时间,也是徒劳无益。合资品牌只要以逸待劳,坐享其成,做做样子搞搞社会公益就行了,利润源源不断,长期轻松获得。这是中国汽车合资政策对国外品牌、国外企业的无条件赏赐造成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什么合资产品进入中国之后,进口汽车销量远远不及合资车的销量呢?原因不言而喻。这正说明国外品牌已经绕过了汽车贸易壁垒,轻松进入中国。
这些欧美国家和亚洲汽车巨头,通过合资的方式,侵占了中国的汽车市场,连续数十年向中国境内倾销合资产品,中国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多向合资国家出口产品的相关机会,对中国而言,对中国其它急需出口的行业和产品而言,贸易不对等,明显不公平。
过多的合资造成过多的合资产品的大量涌入,实际上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国外品牌在中国自由出口了。这还真的不如跟欧美建立自由贸易区,你进口,我出口,相互对等,贸易平衡,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比如中国与瑞士建立自由贸易区,两国经济优势互补,各自发展潜力较大,两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互补性,是一种广泛的互惠互利的经济合作。未来中韩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也将不仅仅在汽车方面零关税,在各行各业都将全面开展双向互补性自由贸易。
目前的合资和未来续签合同后单就汽车方面进行大规模全面长期合资,让国外汽车品牌全面进入国内大部分市场,这等于是汽车产品的单向贸易。即使有25%的汽车进口零关税,对中国汽车行业的保护,也是形同虚设。
即使汽车合资对中国汽车企业有资金利润技术经验方面的积极作用,那对中国自主汽车行业来说,从国家汽车工业大局考虑,也只是眼前的蝇头小利,不值得艳羡。何况经过30多年的合资,中国汽车对国外品牌单纯的依赖已被化约。即使合资,国外品牌对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依然固若金汤,有点儿借鉴,就被投诉为窃取商业机密,怒目相向,大动干戈。只有在签署合资合同的时候,才声称技术交流、优势互补。而这些,是不被写进续签合同的。
与其扩大汽车合资规模、延续合资期限,不如致力于互惠互补式的自由贸易区的拓展。
韩国为了保护自己的汽车工业,宁肯让履行中的合资合约半途而废,结果是自己自主汽车工业的繁荣。如今在欧美市场,韩国汽车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销量年年攀升。在爱护自主汽车工业政策的引导下,整个韩国,购买名牌汽车奔驰的,竟只有一位数的极少的辆。如果韩国象中国这样合资,会有目前的景象么?
怎样在后合资时代真正做到互惠互利,让双方利益对等,尤其是让行业利益、国家利益得到体现,怎样在合资中体现对自主汽车企业的扶持和保护作用,怎样保持合资汽车企业规模的合理化、科学化,防止过度合资,见好就收,借坡下驴。这是在续签汽车合资合同之前,必须解决、至少部分解决的问题。
(新浪汽车独家专稿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