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大计策能否帮日系车东山再起?

(2012-11-16 00:12:53)
标签:

六大计策

能否帮助

日系车

东山再起

晓程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六大计策能否帮日系车东山再起?

/丹东晓程

钓鱼岛事件使日系车销量出现了出人意料的下滑幅度。

10月,三大日系车品牌同比跌幅均高于40%,销量前十车企中没有一个日系品牌。与去年同期在中国销量相比,10月份,丰田品牌旗下产品销量下降44%,本田品牌下降54%,尼桑下降41%。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0月日系车共销售9.89万辆,环比下降38.22%,同比下降59.41%,日系车2009年以来月度销量首次低于10万辆;市场占有率从2010年的22.8%下跌到今年9月的12.2%10月更下跌到7.6%,首次跌破10%

也许是近水楼台。深谙中华传统文化的日系车,陷入谷底之时,为了东山再起,很可能动用各种计策。重新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短期之内已不可能,但它们不甘心同时处心积虑的最后努力,似乎难以阻挡。

日系车目前已经开始动用和将要动用的计策,都不外乎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

一、苦肉计

本月15日,有报道说,日本野田内阁展示了一份回应在野党议员的答辩书,要求中国政府赔偿中国反日活动中日本企业的损失,并表示对日本企业的损失赔偿应根据中国国内法进行。

据报道,日本要求我国赔偿日企,将索价7.8亿人民币。对此,野田表示,在华日企因遭反日游行的100亿日元,中国政府应承担责任。虽有专家表示日企在华损失约7.8亿人民币的数据并不太客观,但此番日本叫苦,显然是在华日企不堪突如其来的挫折向日本国内施压,是日系品牌企业的苦肉计而已。

虽然此计无助于销量回升,但至少可以表达一种喊冤叫屈的意愿,即使不能博得同情,至少可以给中国施压,企图让日系品牌企业凄惨境遇有所缓解。日系车喊疼了,而且疼得不轻。哼唧两声,避免继续遭罪。

不管怎么说,这都不是办法。只有日本政府放弃对钓鱼岛的非分之想,日系车才有可能苟延残喘。

二、声东击西

日本相关企业虽然不愿意承认市场转移动作,但日本企业的动向值得关注。中国销量已经下滑到谷底,他们不会坐而待毙,随时转移投资的意图未尝没有,中国合资方应有所防备。如果突然玩一个“釜底抽薪”之计,中国合资方将防不胜防。

更多日系车异动不同寻常。

丰田未来5年内在印尼投资13亿美元扩产,招募9千新员工,并拟将泰国工厂年产能提高至100万辆,拟斥资5亿美元扩建泰国柴油发动机生产厂;预计2012年在泰国市场销量增长65.5%;大发在马来西亚设立合资公司,共投资约26亿日元(3,241万美元)生产自动变速箱;丰田汽车考虑在马来西亚制造混合动力车;日产将斥资3.76亿美元在泰国建厂,2014年投产并拟提升印尼产能,扩大销售网络,同时拟斥资4亿美元提升其印尼工厂产能;本田投资1.1亿美元在马来西亚新建生产线,将在泰国建立新工厂,2015年投产,并在泰国投产Jazz混动车,出口到澳洲,还宣布斥资3.37亿美元在印尼建立新厂;铃木拟在缅甸投建工厂,重返缅甸市场,拟投资近8亿美元在印尼建新厂生产发动机;马自达与福特联合投资提升泰国合资工厂皮卡产能,并拟在马来西亚组建合资公司、在印尼扩充经销网络实现销量翻番。

尽管对中国市场恋恋不舍,尽管丰田宣称中国依然是其最重要的市场,“泰国扩产与产能转移没有关系”,日本电装也声称“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战略,电装从未改变”,但日系零部件企业有所异动,日系整车企业也心灰意冷萌生退意。如此声东击西,既企图增加日系车在中国引起重视的砝码、敲山震虎,又想开辟中国以外的市场弥补中国陷落。日系车意欲何为,需要认真应对。

以上两计为权宜之计。以下四计方为长久之计。

三、借尸还魂

日系车将通过“合资自主”,实现借尸还魂计策。

合资自主真是强效救心丸,关键时刻真管用。用纯日本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将中日合资企业的共同产品套牢,借合资自主的中国外壳,输出日本技术和零部件。卖技术,买零件,日系品牌同样可以坐收渔利。虽然产品没有长驱直入,但可以借尸还魂,兜售自己的旧货。中国制造,中国商标,但骨子里还是日系车,可以躲过抵制日货的遭遇,又可以开辟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另一途径。

日系车很可能加快中日合资企业合资自主车型的研发制造,企图以全新合资自主的中国品牌产品为主打,与下滑的市场相衔接,扩大合资自主车型销量,将研发重心调整到全力研发合资自主车型方面来,将生产重心调整到合资自主车型方面来。而一旦日系品牌市场有复苏的迹象,便可即刻调头转向,全力生产合资车型。如此,日系车命不济,魂魄全,韬光养晦之后,完全有可能恢复生机,为东山再起奠定根基。

其实,这只是日系车先走一步而已。走在前头,也是日系车的机遇。德系、法系、韩系的合资汽车企业中方,自主意识早已觉醒,更强更快地推出合资自主车型,让这些合资自主车随后就到,和中日合资自主车型拼杀。日系车的技术并非中方唯一依赖。相信日系车企深知这一点,必会抓紧机会,借尸还魂。

四、反客为主

如果日系车厚道一点,可以适当放松对中日合资企业中方的技术封锁和信息屏蔽,甚至很可能欲擒故纵,为中方输送一些先进技术和个别核心技术,同时将瓶颈技术掌握在手中。犹如送给中国一把锁,而密钥还在自己手中,这样可以牵制中方,使其不得不紧紧抓住合作伙伴,巩固技术联盟。中方表面上获得了更多的技术,拥有了一定的主动权,但一两个核心技术拿不到,整个一把锁就打不开,其实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人。日系车企凭借中方对日方难以摆脱的依赖,就可以反客为主,主导研发和市场,获得技术主动权和更多市场话语权,一旦僵化的市场缓解,就可让日系车型大举进入中国,让日系的根子牢牢地盘踞在中国的市场,获得更多利益空间。放长线钓大鱼,众长计议,委屈一时,最终反客为主。

对此计,中方可将计就计。紧紧抓住日系技术,同时抓紧消化吸收,壮大自己的技术队伍,遏制对方的伸展空间。即使对方在技术上如鱼得水,也是中国的底盘,等于对方在你的笼子里。即使对方挤占了中方的市场空间,毕竟有些信技术在手,少量市场换回更多技术,乃以往所愿。夙愿以偿,并不吃亏。

五、暗渡陈仓

传统动力车型几乎全军覆灭,惨遭打击,日系车必不甘心。于是可能又生一计:明着力图挽回营销颓势,继续推出传统动力新车,支撑网络运营,暗地里借助混合动力车型,静悄悄发力,加紧混合动力车型进军步伐,企图从混合动力车型方面打开缺口。

日系车的混合动力技术在世界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混合动力技术是世界独有技术,优势突出。迄今,丰田已销售混合动力车型400万辆以上。本田全球累计也在100万辆以上。这个规模,在全世界绝无仅有。由于起步早,发展快,日系混合动力技术趋于成熟,成本控制已经到位,价格诱人。在纯电动车遭遇的蓄电池容量、寿命和续航里程短、成本价格高等研发瓶颈无法突破、市场难以拓展之时,日系车的混合动力车型独具魅力,中国难以摆脱对混合动力技术极其产品的依赖。

日系车借助其混合动力优势,暗度陈仓,在混合动力需求升温之时,将混合动力技术输出中国,将其产品引入中国,也会一定程度占领新兴市场。

此计实施,中国不必惊慌。可借此引君入瓮,与其进行技术合作,通过合资公司,共同研发制造新产品,从而提升自己,助力纯电动车研发,逐渐摆脱技术依赖。

六、树上开花

日本电子配件和汽车电器零部件,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以至于日本大地震之后,影响到全球汽车产量减少30%。如果日系汽车零部件企业向中国以外的市场转移,并扩大世界各地的零部件企业规模,降低成本和价格加紧零部件渗透,可以达到“树上开花”的效果,壮大自己的声势。中国包括自主品牌在内很多车型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对日系企业零部件已经产生依赖。日系企业借助美国、法国、韩国、德国等其它品牌发挥自己的零部件垄断优势,很可能对中国形成牵制性影响。但日系车企终究在中国有合资工厂,其零配件企业毕竟难以脱离日系车企单独存在,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牵一发动全身,有中国市场最大利益在,日系零部件企业也不舍得大规模撤离。所谓“树上开花”,只是虚张声势,壮自己声威,给自己吃宽心丸而已。

纵有千条妙计,日系车复苏也难。除非通过日系车实力向日本国内施以影响,让日本政界改弦更张。合资合作,双方利益所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终归日系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胜过中国对日系技术的依赖。只有障碍清除,僵局得以缓解,日系车在中国市场方能东山再起。

(新浪汽车独家专稿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