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蛋”效应:合资自主能救日系车?
(2012-10-26 10:11:27)
标签:
汽车中国日系车再生蛋丹东晓程 |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
扩大合资自主能救日系车吗?
文/丹东晓程
挽救在中国的日系车,必须打造“再生蛋”。
合资企业日系车在中国遭遇50%销量下滑的窘境,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败局已定,且将维持一个时期,未来前程未卜。
但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还将给你打开一扇窗。
目前,中日合资企业与其它中外合资企业一样,中方的自主意识在觉醒,以往的合资产品规模几乎达到极限,已很少再有扩大空间,凭借合资自主,扩大产品规模几乎成为合资的中外双方的共识,合资企业研发自主新车型的动力在提升。而目前日系车大幅下滑的现实,也让中日合资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并重视合资自主,使其成为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另一条路。如果合资企业能够顺势而为,合资自主加快推出新车型并扩大规模,日系车可以间接保持中国市场占有率,同时保持理想收益。
大部分中日合资企业目前产能无法开足,各营销网络处于半闲置状态。日系产品营销几乎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个局面只能靠扩大合资自主规模来改变。当前日系车应采取的策略应该是——
一、避虚就实、避重就轻。
利用合资企业资源,加速生产已有的合资自主车型,千方百计扩大产量,利用合资自主品牌,抢先填充日系车萎缩留下的市场空白,为日系车恢复销量赢得时间。避虚就实,注重实际效益,放弃品牌标签,以全新合资自主的中国品牌产品为主打,与下滑的市场相衔接,扩大合资自主车型销量;避重就轻,放弃短期内恢复日系车销量、完成年初预定计划的不现实想法和慎重负担,将研发重心调整到全力研发合资自主车型方面来,将生产重心调整到合资自主车型方面来。而一旦日系品牌市场有复苏的迹象,便可即刻调头转向,全力生产合资车型。此为顺势而为,韬光养晦。
二、变市场扩张为技术融合,以技术换市场
中日合资走过了30年。三十年来,日方严控日系车生产技术,对中方的技术屏蔽始终没有放松。在这方面,相比于德系、法系,日系有过之而无不及。日系企业与中国汽车集团合资过程中,将整个零部件配套体系都悉数照搬照用,核心零部件更是紧紧抓住,丝毫不放。中方想学技术,不要说整车,连关键零部件技术都学不到。中方没有技术基础,外方技术体系成为主导,合资过程中中方始终跟随日方节拍行进。而在日系品牌大规模进入中国时期,汽车产销量以年均百万级数量增长,造车利润非常丰厚。合资企业忙着赚取利润,以市场换技术的初衷更被遗忘在角落里。被日方视作“命根子”的核心技术,中方已没有能力计较。合资公司日方最高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就是在推动合资企业发展的同时,全力进行技术封锁。国内主流中日合资企业高管分工是,日方管生产,中方主攻市场销售,这更有利于日方屏蔽核心技术。
由于外方对开发技术进行严格封锁,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才提出轿车零部件40%国产化率的要求。但核心技术的封锁依然难以打破。
尽管中日合资合作日益密切,但没有哪一家企业愿意在得到市场之后,主动把核心技术奉献给尽管非常忠诚的合资中方。
如今,因为日本挑起的钓鱼岛事件,日系车中国市场大幅萎缩。重新夺回失去的市场谈何容易。
现今局势下,日系车只有一个机会,就是用技术换市场。
在合资产品中加速技术融合,更大程度地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将有助于日系车掌握占领市场的主动权。同时在打造合资自主品牌过程中,有节奏、分步骤向合资自主车型投入核心技术,淡化日系品牌符号,强化合资自主意识,全力打造日本技术中国品牌车型,保证利益不减,市场不丢。
一旦市场出现转机,日系车完全可以恢复日系品牌的主打作用,以最新技术推出最新车型,重新占领已经失去、尚被中日合资自主车型掌控着的市场。
这就象鸡生蛋,蛋生鸡,鸡再生蛋。
中日合资车,是中日合资生出的蛋。创建中日合资企业中的合资自主研发队伍和技术体系,就是凭借这颗蛋孵出的鸡,鸡再生蛋,这颗蛋就是合资自主车。
这颗蛋是中日合资后深度合作的结晶,也是以技术换市场的开始。这颗蛋可以派生出紧凑型、中级、中高级车型,也可以派生出城市SUV、小型城市SUV等最适合中国市场的车型,总之是以全新技术、立足科技前沿、对应中国市场推出的在稳定的质量技术体系支撑下的合资自主车型,同时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并保证这样的车型物美价廉,品质完全等同于合资日系车,可以暂时顶替或补充在中国市场上萎靡不振的合资日系车型,既即使填充市场,又满足消费者需求。
用日本技术打造中国车,占领中国市场,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没有了日系车品牌符号,中日技术紧密交融,合为一体,可以光明正大畅销市场,不再有遭抵制之虞,岂不两全其美?
中国付出了市场,本就应该得到一定的技术。如今日系车遭冷遇,只是偶然成就了一个加快以市场换技术的契机。只是市场骤冷骤热,对日系车打击太大,为免受更大损失,日系合资车企以技术换市场,才是主动出击。
这只是日系车先走一步而已,市场遇冷让日系车走在前头,也是日系车的机遇。德系、法系、韩系的合资汽车企业中方,自主意识早已觉醒。更强更快地推出合资自主车型,让这些合资自主车随后就到,和中日合资自主车型拼杀。日系车的技术并非中方唯一依赖。所以日系合资企业也不要锱铢必较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了,尽快行动抓住机遇胜过观望等待。否则,等其它合资自主车型杀到,连这个以技术换市场的机会也没了。
(新浪汽车独家专稿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