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主品牌合资应避免四种倾向

(2012-03-27 11:44:30)
标签:

自主品牌

合资

应避免

四种倾向

焦点评论

丹东晓程

汽车

晓程

林书豪

内幕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自主品牌合资应避免四种倾向

文/丹东晓程

 

很现实的对比摆在那里:合资企业红红火火风生水起,自主品牌冷冷清清惨惨戚戚;合资企业年底的最好待遇是给普通职工发放27个月工资额度的奖金,而自主品牌的奖励无声无息。

哀兵必胜。但累月经年的对比下去,面对惨淡局面,自主品牌保持淡定,实在太难。尽管自主品牌一直在奋战迎战不断挑战,而且一直在进步,毕竟赶超还需数十年上百年。耐得住寂寞十年八年可以。数十年上百年耐得住寂寞,忍受合资品牌的绞杀截杀,孤军深入,孤掌难鸣,很难支撑。结果很可能是“哀莫大于心死”,失去了追求的动力,放弃了原有的追求。

天天面对现实还要逃离现实,很难。

现实的逼迫和诱惑这两种力量,实在太大了。

现实的榜样摆在那里。

广汽依靠广丰和广本成为“南霸天”,东风依靠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也创业成功了。上汽、一汽、北汽,都因合资命运逆转。这边形成了诱惑兼逼迫的两种力量。人家合资的坐享其成,自主品牌却要自力更生。一面是现得利高歌猛进,另一面是勤勤恳恳做苦行僧。目前还没有哪家车企能够真正依靠自主创新来赢得消费者和市场,转型高端也一度受挫。

不管是不是自主品牌耐不住寂寞,反正,自主品牌也开始搞合资了。奇瑞和路虎正在谈判合资,进展似乎非常顺利;吉利和沃尔沃的合资乃举足可达,已经是自己的企业了,合资只是时间问题,啥时想合资就合资。

这可真是2012的新动向。所有的自主品牌单打独斗的历史即将就此结束?

如此合资,会不会一发不可收?

自主品牌合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合资后可能出现的一些倾向,令人担忧的正是自主品牌能不能把握好合资后的走向,避免让国人不愿意看到的各类倾向出现的可能。现在笔者把自主品牌合资后的四方面担心写出来,以示警醒。

一、数典忘祖 舍本逐末

合资企业多,合资企业旺。合资企业对自主创新没有理想。业绩的取得、市场的占有、车型的推新,轻而易举。自主创新的意念和理想早已淡化了。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搞合资之后,会不会也一样数典忘祖、舍本逐末,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和自主创新的职责了呢?看看合资企业的表现,吃了自主研发出力不讨好的苦头之后,自主品牌企业能否坚守阵地,能否妥协、放弃与合资品牌的抗衡、主动放弃抵抗,缴械投降,让合资的创新取代自主创新?令人担心。

二、厚此薄彼 顾此失彼

合资之后境况的改变,会燃起自主品牌对合资的激情和热望。此时,自主品牌的设备、人力、财力会不会无原则地流向合资产品?醉心于合资的中方会不会将研发的人力用于制造、厚此薄彼、顾此失彼?

有一点是肯定的。资源的集中度下降,自主的力量分散。如果不能集中精力消化吸收合资方的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很可能合资的技术没拿到,自主创新的步子也慢下来了。如何避免这一倾向?需要自主企业有所准备,注意设防,合资之前,应有应对预案,对自主创新的目标和规划应逐项落实,避免此消彼长,因为合资而消弱了自主的力量。这是笔者的第二个担心。

三、急功近利 见利忘义

合资产品推新快、出手快、销量大、利润高。尽管要让别人分一杯羹,但不必研发,不必操心受苦受累,市场铺开相对易于反掌。如果路虎、沃尔沃合资下线,其产品价格比进口产品价格最低可以低出三成。其价格优势非常明显。产品资源丰富,产品链条严谨,很受市场欢迎。这一系列利好,很可能让自主一方迷醉其中,为利益所惑,对自主创新漫不经心,甚至忘了自己振兴汽车大业的责任。这是笔者的第三个担心。

四、避重就轻 坐享其成

在合资的丰厚利润和创业的轻而易举的境遇面前,不想奋斗,斗志消弭,知难而退,避重就轻,不思创新,不思进取,醉心于坐享其成,意志被消磨,自主品牌的空间被蚕食,眼前利益蒙蔽了远见卓识。过上了好日子,尝到了舒服的滋味,在技术、设备、零部件、车型资源唾手可得的情况下,还能象过去一样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走自我研发自主创新的路么?顶多请合资方赏赐一个老旧车型,搞个合资自主遮人耳目而已。还能有大作为么?

意志上对自主品牌的瓦解,是自主品牌合资的心头大患。自主品牌都合资,烧火棍子一头热,真正自主创新的自主品牌很可能名存实亡。

前几日北汽首款自主品牌轿车E系列上市,让北汽终于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广汽也表示上市后,未来将投资70亿元进行研发。虽然在合资品牌的汹涌浪潮中,这只是一股溪流,但也让我们看到了水滴石穿的力量和希望。

哀兵必胜,但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没有自主创新的心,总在艳羡合资方的成就并依恋于坐享其成,自主品牌就很难实现自主。长此以往,岁月匆匆过去,自主品牌依旧一事无成,难以与国际巨头抗衡,那时,自主品牌名存实亡,绝非危言耸听。

(新浪汽车独家专稿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