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挥霍 地球上最后一滴油将是什么?
地球上的石油,究竟能开采多少年?
法国专家贾内西尼认为,“就目前已知的石油储量,这个数字约为1万亿桶,够人类消费36—40年(按目前的石油消费速度计算)”。除了这1万亿桶以外,有待发现的石油大约也有1万亿桶。这就是说,地下总共还有2万亿桶石油可供开采利用,可供人类消费近80年。
就算能开采100年,百年之后怎么办?
不节约就是挥霍。
何况悲观的估计,石油短缺的悲剧性后果很快就将来到。
过度的无节制的开采使用能源,被认为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残酷的掠夺式挥霍。
现代文明还不足以让现代人具备“我来徒步,省下油来别人乘车”的境界。竭泽而渔的功力心态造成不计后果的消费惯性,即使后人中也有他们的子孙(女)。后果是大家的,天塌下来高个子顶着。越是公共利益,就越离自己越远;大家的事,遥远的事,就没有紧迫感。
很欣赏日本的警示教育灾难片《日本沉没》的清醒和理智。但理智的日本人也只是更多的关心自己是否沉没。目前还没有拍出石油枯竭后人类最后那滴油究竟是什么的警世名著来。
没有切肤之痛,就没有紧迫的行动。这就是新能源车的困境产生的根源。
最原始的办法就是让未来悲剧的痛楚早日加以影视化再现,把沉醉于悲剧来临之前的享受中的人们唤醒,启迪人们珍惜和节约能源,推广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难,还因为它的成本难以缩减,养护事倍功半,费用太高,效率太低;替代石油的新燃料对资源的依赖难以降低到理想状态;新能源建设的前期大规模投入、辅助设施和基础工程的设计施工难以在短期内完成。
对此,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的科学家们研究创新的态度是积极的,尽管速度缓慢,但是成效初显。
问题是,等到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达到了目前汽油车技术的水平时再来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那时的石油资源也许已经告罄。
开发研制新能源交通工具,只是从客观上改变资源拮据的现状。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主观性方面,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
推广新能源汽车,应该尽快在主观意识上寻求突破,以配合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前进行消费铺垫,营造一个对新能源汽车如饥似渴的需求氛围,为这类环保车、人文车、良心车的尽快下线上市推开使用奠定基础。
为此建议:
一、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宣传和普及推广工作。
目前,石油价格上涨已经触及了人们习惯性消费的痛感。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对国民进行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警醒式宣传,使新观念入脑入心。
新能源汽车对使用者的贡献相当可观。即使购车成本比较高,按目前的燃油价格,一辆新能源汽车行驶一年按2万公里计算,它节省的燃油消耗费用就可以达到1万元。10年就是10万元。而且石油价格越高,这种优势就越明显。购买价格超出汽油车50%的新能源车,比汽油车要经济实惠。
随着石油危机的迫近,这种警醒式宣传将更紧迫、更具实效。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必然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应该用新能源车经济性、时尚性优势对人们的吸引力,来抵消人们对汽油车动力的依赖。
二、加大对高性能低成本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投入。
征收一定费用并将排放费用用于替代燃料的研发;设立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研发奖励基金,对有贡献的研发企业、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三、政府应运用宏观调控机制,为充电设施的规模化、系统化建设做准备。
联合国国际能源局指出,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开采到2020年不会有任何问题。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认为,就目前探明的储量来看,即使再开采70年也不会到达底线。随着新油田的发现和勘探及开采技术的提高,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但是,对我国来说,汽车在飞速增长,仅2007年的前十个月,我国汽车的产销总量就已经接近700万辆。不排除汽车产能再增加带来的新的生产需求和销售压力。如果不抓紧采取措施进行能源转换的基础工作,不仅将造成汽车生产上的浪费,还将造成能源环保的双重重压。
从经济上说,中国是个汽车生产消费大国,也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最大消费国。这是个庞大的市场,如果我们不率先占领,别人就会长驱直入。在这方面,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跑得更远,取决于起跑前的准备和起跑后的精神状态。
中国应负起大国的责任,中国人应负起对子孙后代的责任,给世界做个榜样。否则,世界上最后一滴石油,也许是泪,甚至是血。
(本文晓程原创独家供稿新浪版权所有转载请署名并和作者联系)
请继续阅读以下博文,相信会给您带来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