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
文/丹东晓程
目前,消费大军压境,但消费日益清醒。供需矛盾、持币待购、新车上市、产能过剩、商家竞争等多重挤压态势逐渐增强,这意味着中国车价有望在一两年内一泻而下持续走低直至见底,价格水分将被榨干,车价真正与国际接轨。
车价见底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种种因素对车价的强势挤压,会使这一天更快到来。
目前汽车市场抵御这种重重积压的法宝只有两个:降价和推新车。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销量。于是中国汽车市场形成了两种依赖症候:降价依赖和改款推新依赖。
降价的负面效应是新的价格期待,引发持币待购;而推新车的负面效应则是新车型挤压了老车型的市场,车型寿命缩短,最终代价大,收效少。
这样看,两种依赖都不值得依赖,那种策略都不能救市,靠不住。汽车销售似乎山重水复、江郎才尽了。
不信,就请看看目前车市面临的趋于强势的重重挤压。
一、市场挤压。
汽车消费高潮已过。汽车消费需求增长已经开始步入稳定期。消费者以企事业单位中下层为主,一掷千金的购车方式已成为过去的风景。这些人群购车时,车辆的性能价格并重。换车消费只是少数。市场购买力在开始低走。
二、产能挤压。
目前的涨价车型和加价订车现象只是个例,不足以掩盖供应将超过需求的矛盾。随着消费者等待的耐心消磨殆尽、加价车型产量增加和其它新车型的推出选择增多,加价现象自然消失。
汽车企业产能过剩已露端倪。据国家发改委分析,2010年规划产能将大大超过预期的市场需求。我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数量超过100家,按企业集团统计约80家。从2003年到2005年,前三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由49.3%下降为46.1%,跨地区、跨部门兼并重组的阻力依然很大。已无力有效组织生产的企业未能退出市场。
三、价格挤压。
降价已成势不可挡之势。进入2月份以来仅一周时间,多款车型降价以万元计,其中新宝来降价13000元,307舒适版降价18000元,思迪降价20000元,凯越旅行车降价26000元,顶配蒙迪欧降价31000元,天籁全系降价10000元,福克斯最高降万元,本田CR-V降价26000元,派朗降价10700元。连价格一直坚挺的新宝来也开始屈尊降价了。
降价周期短、时间长、覆盖节假日、黄金周,已成新的降价定势,而且节日降价有向全年平时蔓延的趋势。
据分析,中级车价格水分比较大,肯定还有降价空间。中级车降价将贯穿全年,特点是幅度大、频率快。预计全年降价达10%——12%。如此降下去,不过两年,中级车价格就可以见底。
经济型轿车的价格比较实,但也不是没有降价空间。中级车的降价对它是个有力挤压。价格降到底线为时不远。
四、新车挤压。
既然让它出生,就得给它生存空间。靠新车增销量赢得市场,新车的价格本身被压得很低,老车型就进一步受到挤压。新车大战和价格大战此起彼伏,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汽车价格难抵颓势,汽车企业节节退让,价格水分还能“光鲜”几时?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如果推出新车型是企业应对市场营销压力的主动策略,那么降价促销则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策略。尽管是饮鸩止渴,却一发而不可收,狂泻不休的结果只能是触底而止。在此种大势面前,企业只能顺水推舟顺势而下,将车价一直降下去并直指底线。这样顺其自然比泛泛推新车进行“自残式”销售要明智的多。
企业如果不肯把汽车价格一降到底,那就让新车大战和价格大战的枪炮声发言吧。
(此文为晓程原创。转载请署名丹东晓程。侵权必究,曝光不悦。)
汽车价格难抵颓势,汽车企业节节退让,价格水分还能“光鲜”几时?
(此文为晓程原创。转载请署名丹东晓程。侵权必究,曝光不悦。)
前一篇:我给新车算个命:07新车长寿榜
后一篇:二十年后即可投产的特异功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