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梨花满地不开门(2)
(2009-04-22 09:50:20)
标签:
杂谈 |
梨花一枝春带雨
梨花落时正是暮春时分,所谓“雨横风狂三月暮”,温庭筠有诗:“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来鹄也道:“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三春过后诸芳尽”,春尽花残的时节到了,梨花也难逃过。
在不少的古诗词中,梨花,尤其是雨中的梨花,像是充满了凄凄惨惨的“泪水”,这“一朵梨花,院落阑干雨”,让多少人都为人垂泪兴叹!
雨中的梨花看起来极似佳人的悲泣,正如才女朱淑真所道:“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所以就连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人物,入眼后心中也平添几分怜惜、几分惆怅:“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形容杨贵妃的魂魄来和唐玄宗相见,他们已是阴阳相隔,杨贵妃的模样就是:“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所以,后来“梨花带雨”一词,就专门用来形容美女哭泣的样子。
苏东坡曾有词曰:“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怪不得世人相传苏大胡子以春娘换马,以致春娘一头撞死。这苏大胡子也挺损的,这两句诗就暴露了他不尊重疼爱美眉们的本性,他故意惹人家哭,为的是看看人家“梨花带雨”的样子。
周邦彦有一首《水龙吟》,专咏梨花,其中的“一枝在手,偏勾引、黄昏泪”之句最为点晴:
素肌应怯余寒,艳阳占立青芜地。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残红敛避。传火楼台,妒花风雨,长门深闭。亚帘栊半湿,一枝在手,偏勾引、黄昏泪。别有风前月底,布繁英,满园歌吹。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雪浪翻空,粉裳缟夜,不成春意。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
周邦彦喜欢作长调,他的词往好处说是“浑厚、典雅、缜密”,有“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但我觉得也有白居易那种太过啰嗦细致的毛病。比如这首词,我觉得如果少点什么“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潘妃却酒,昭君乍起”之类的典故,只保留“一枝在手,偏勾引、黄昏泪”这样的传神之句,会更让人读后难忘(当然了,那就不是长调了,也许是个人偏好,在词中本来就对长调不是太喜欢)。
说起梨花,总让人有些感伤。因为梨花的一身白色,白居易竟把它比喻成守寡的孀妇:“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通俗小说中常说:“要想俏,一身孝”,梨花有种伤感的美丽。
唐刘方平有一首著名的《春怨》诗说:“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和其同时代的唐人戴叔伦也有《春怨》一诗:“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欲知别后相思意,回看罗衣积泪痕”。这两首诗不知谁借鉴谁的。后来秦观化用他们的句子,填入词中,就成为:“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这一传世佳句。
后来又有南宋词人史达祖写了一首《玉楼春·赋梨花》,未句又化用了秦观这一句,不过也可以算是好词,其中透出无尽的缱绻愁绪:
玉容寂寞谁为主,寒食心情愁几许。前身清澹似梅妆,遥夜依微留月佳。
香迷蝴蝶飞时路,雪在秋千来往处。黄昏着了素衣裳,深闭重门听夜雨。
到了清代,纳兰性德的《清平乐》中同样出现了黄昏中无限哀惋的梨花: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元好问有《江城子》一词,其下阙道:“夕阳人影小楼间,曲阑干。晚风寒。料得而今,前后望归鞍。寂寞梨花枝上雨,人不见,与谁弹”。离别在即,想此后这位女子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独立夕阳下,一直望到夜阑风寒,她脸上如梨花带雨一般的珠泪,无人看见,又向谁弹?
说来说去,梨花诗(不是 赵丽华老师的梨花体诗)中写得好的,总是伤感类的,直到现代的流行歌曲中,梨花的意象还是那样哀怨,比如李宇春唱的《梨花香》这首歌:
梨花香,却让人心感伤。愁断肠,千杯酒解思量。
莫相望,旧时人新模样,思望乡。
时过境迁,故人难见。旧日黄昏,映照新颜。
相思之苦谁又敢直言。
为情伤,世间事皆无常。笑沧桑,万行泪化寒窗。
勿彷徨,脱素裹着春装,忆流芳。
笑我太过痴狂,相思夜未央。 独我孤芳自赏,残香……
这首歌应该说带了十足的中国古典意味,我们不妨将唐代韦庄的这首《清平乐》找出来一起参照来看:
琐窗春暮,满地梨花香。君不归来晴又去,红泪散沾金缕。
梦魂飞断烟波,伤心不奈春何!空把金针独坐,鸳鸯愁绣双窠。
记得有一年,曾路过一个地方,一路上梨花盛开,那片片瓣瓣,随风洒落在水中。如今思之,宛若前尘。
正是:“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