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捶碎红楼 |
5、原稿中的“情榜”内容:
红学家们根据脂批等线索,说是在曹雪芹的原稿最后,有一张“情榜”,做为全书的结束,正如《封神演义》有封神榜,《水浒传》有忠义榜,《儒林外史》有幽榜,《镜花缘》有女科金榜一样。
在这个“情榜”中,列出了《红楼梦》中所有女子的名单,据说对应梁山一百零八将,是专门和《水浒传》唱对台戏的——《水浒》写一百零八条绿林好汉,《红楼梦》就写一百零八位脂粉英雄。
说“情榜”中,每个人名下有一个“考语”(相当于现在的“总结鉴定”),上字一律是“情”,下字配以各人的“特征”:
黛玉是“情情”,金钏是“情烈”,晴雯是“情屈”……极少几个略可推知,大部分已无从臆拟。最奇者,宝玉非“钗”,却为群钗之“贯”(或作“冠”),所以倒能高居榜首。其他“浊物”,另有“男榜”,不相混杂。此外还有“外榜”,大约是张金哥、周瑞女儿、刘姥姥之外孙女青儿、卜世仁女儿银姐儿、倪二之女儿、农女二丫头、袭人之姨姊妹等等与贾府并无直接往来、居住关系的女儿们。
( 周汝昌先生之《红楼梦十二层》中所论)
说起考证,江湖夜雨当然不及各位红学大师,但就小说论小说,就算“情榜”这个情节是曹雪芹的本意,这段文字是不是就非要不可?我觉得,“情榜”这段文字,非但不会给小说增色,反而陷入旧小说中庸俗不堪的窠臼。像《封神演义》最后的大封群神,《水浒传》中的石碣排位,虽然也有俚俗之嫌,倒还罢了,《水浒传》等书本来就是带着浓郁民间气味的市井小说嘛。而且大伙儿分个大小位次,对于经常打打杀杀的江湖汉子们也是很正常的,有道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但给大观园中的众女儿们也搞个“情榜”来考评一个,量化一下,谁情更深,谁情更贞,谁情更多,未免有“果园种菜,花架下养鸡鸭”之嫌,可谓大煞风景。武功可以分冠亚军,文章也可以评个甲乙,但把感情的事也分个档次,梁祝的爱情打98分,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打92分,这样的搞法有什么意义?我觉得纯粹是焚琴煮鹤的行径。这个“情榜”有不如无。真要写出来,将是书中一大败笔。
6、续书中的精彩文字:
总体说来,续书的文字确实不如前八十回精彩,水准要下降很多。但是续书在语言上的功力也是其他续作望尘莫及的。所以有不少人怀疑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所作,或至少有曹雪芹的残稿,不然的话,高鹗的本领也实在太大了。《红楼梦》问世以来,有多少续书问世?红学家们也只是吵吵嚷嚷,为什么不自己写本续作出来让大家自觉地抛弃高续本,而奉他写的为正统(当然也有某红学家在写,但是目前还绝没有能动摇程高本地位的作品)?
江湖夜雨觉得续书中,精彩的文字也不少,试举两处如下:
一是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对于黛玉之死的章节,很多人说续书中写的不好,尤其是黛玉最后说:“宝玉,宝玉,你好……”之类的话,更让很多人不满。然而不满归不满,不排除这段文字中还有很多精妙的语句,我们再来细细品味一下:
那黛玉听着傻大姐说宝玉娶宝钗的话,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自己转身要回潇湘馆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踏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下来。走了半天,还没到沁芳桥畔,脚下愈加软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着脚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路。
这时刚到沁芳桥畔,却又不知不觉的顺着堤往回里走起来。紫鹃取了绢子来,却不见黛玉,正在那里看时,只见黛玉颜色雪白,身子恍恍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在那里东转西转……只得赶过来轻轻的问道:“姑娘怎么又回去?是要往那里去?”黛玉也只模糊听见,随口答道:“我问问宝玉去。”……紫鹃只得搀他进去。那黛玉却又奇怪了,这时不似先前那样软了,也不用紫鹃打帘子,自己掀起帘子进来。……见宝玉在那里坐着,也不起来让坐,只瞧着嘻嘻的呆笑,黛玉自己坐下,却也瞧着宝玉笑。两个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管对着脸呆笑起来。忽然听着黛王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袭人、紫鹃两个吓得面目改色,连忙用言语来岔,两个却又不答言,仍旧呆笑起来。……紫鹃搀起黛玉,那黛玉也就站起来,瞧着宝玉只管笑,只管点头儿。紫鹃又催道:“姑娘回家去歇歇罢。”黛玉道:“可不是,我这就是 回去的时候儿了。”说着便回身笑着出来了,仍旧不用丫头们搀扶,自己却走得比往常飞快。(第九十六回)
这一段故事情节的安排可能有很多人不满意,但是平心而论,这段文字描写的功力也称得上绝佳,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一书中引用这一段时也称其是“兹举其最壮美者之一例”。可见这段文字确实写得好,王国维先生是饱学大儒,执文学、美学、史学之牛耳,他的眼光我们大可相信。
二是宝玉赴考前的文字:
只见宝玉一声不哼,待王夫人说完了,走过来给王夫人跪下,满眼流泪,磕了三个头,说道:“母亲生我一世,我也无可答报,只有这一入场用心作了文章,好好的中个举人出来。那时太太喜欢喜欢,便是儿子一辈的事也完了,一辈子的不好也都遮过去了。”
王夫人听了,更觉伤心起来,便道:“你有这个心自然是好的,可惜你老太太不能见你的面了!”一面说,一面拉他起来。那宝玉只管跪着不肯起来,便说道:“老太太见与不见,总是知道的,喜欢的,既能知道了,喜欢了,便不见也和见了的一样。只不过隔了形质,并非隔了神气啊。”李纨见王夫人和他如此,一则怕勾起宝玉的病来,二则也觉得光景不大吉祥,连忙过来说道:“太太,这是大喜的事,为什么这样伤心?况且宝兄弟近来很知好歹,很孝顺,又肯用功,只要带了侄儿进去好好的作文章,早早的回来,写出来请咱们的世交老先生们看了,等着爷儿两个都报了喜就完了。”一面叫人搀起宝玉来。宝玉却转过身来给李纨作了个揖,说:“嫂子放心。我们爷儿两个都是必中的。日后兰哥还有大出息,大嫂子还要带凤冠穿霞帔呢。”李纨笑道:“但愿应了叔叔的话,也不枉──”说到这里,恐怕又惹起王夫人的伤心来,连忙咽住了。宝玉笑道:“只要有了个好儿子能够接续祖基,就是大哥哥不能见,也算他的后事完了。”
李纨见天气不早了,也不肯尽着和他说话,只好点点头儿。此时宝钗听得早已呆了,这些话不但宝玉,便是王夫人李纨所说,句句都是不祥之兆,却又不敢认真,只得忍泪无言。宝玉走到跟前,深深的作了一个揖。众人见他行事古怪,也摸不着是怎么样,又不敢笑他。只见宝钗的眼泪直流下来。众人更是纳罕。又听宝玉说道:“姐姐,我要走了,你好生跟着太太听我的喜信儿罢。”宝钗道:“是时候了,你不必说这些唠叨话了。”宝玉道:“你倒催的我紧,我自己也知道该走了。”回头见众人都在这里,只没惜春紫鹃,便说道:“四妹妹和紫鹃姐姐跟前替我说一句罢,横竖是再见就完了。”众人见他的话又像有理,又像疯话。大家只说他从没出过门,都是太太的一套话招出来的,不如早早催他去了就完了事了,便说道:“外面有人等你呢,你再闹就误了时辰了。”宝玉仰面大笑道:“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完了事了!”众人也都笑道:“快走罢。”独有王夫人和宝钗娘儿两个倒像生离死别的一般,那眼泪也不知从那里来的,直流下来,几乎失声哭出。但见宝玉嘻天哈地,大有疯傻之状,遂从此出门走了。
这段文字,依江湖夜雨看,也写得精彩极了,看样子是平平淡淡的一场告别,其中却早已填满永诀的凄凉寒意,正如秋夜的霜天冷月,虽然不像狂风暴雪时那样凛冽,但却透骨生寒,让整个人从头凉到脚。能在平凡的话语中,写出这等境界,写出这平淡中的苍凉,就是上上文字,绝非平庸之辈的文笔可以企及。所以,我再次强调,不要太看不起续书,续书中的文字也不是一般作者能比得了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