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捶碎红楼 |
二、人物设置的混乱:
原来我以为只有《封神演义》这种传说中一夜写成的书才有人物错乱现象,没想到《红楼梦》这部“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书也是丢三拉四,前面有的人莫名其妙地就找不着了。很多人都注意到,书中第五回写宝玉在秦氏卧室神游太虚幻境时,留下了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大丫环为伴;但第四十六回,鸳鸯说起当时一起长大的十来个大丫环时,却不提媚人,又冒出来个“死了的可人”,无论是“媚人”还是“可人”,其实书中都没有写过。另外还有像绮霰、檀云、紫绡等这些丫头,也是虽然前面提过,但后来莫名其妙地就不见了,一点交代的话也没有。
对于茜雪这个人物,书中也交代的不清楚,而且情节也颇多不合卯之处。第八回写:
“宝玉从梨香院吃酒回到绛芸轩,半醉中接过茜雪捧上的茶,吃了半碗,忽又想起早起的茶来,因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来?”茜雪道:“我原是留着的,那会子李奶奶来了,他要尝尝,就给他吃了。”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豁啷一声,打了个粉碎,泼了茜雪一裙子的茶,又跳起来问着茜雪:“他是你哪一门子的奶奶,你们这么孝敬他?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候吃过他几日奶罢了,如今逞的他比祖宗还大了,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撵了出去,大家干净!”
结果李奶奶没有被撵走,后来还是大摇大摆地出来唠叼(当然过了二十六回后也突然消失),而茜雪却被撵走了,书中也没有明写,只是从后来的文字中提示了一下。有的学者自然百般辩解,曹雪芹自有深意,说是后半部佚稿中有茜雪在贾府败落后,在“嶽神庙”探慰宝玉的文字,前后文字联系起来,才是全貌。但我总觉得,即使后面还有茜雪的故事,她被赶出去的这一段也没有必要留在后面倒叙吧?当然也有人辩解说是书稿的缺失所致。依我看,也未必全是此因。因为书中这样的情况,也不只是一处。
以上的人物错乱,要说也无伤大雅,或归之于笔误抄误,或者顺手更正,也是举手之劳。但《红楼梦》一书,如果细读,也有一些似乎多余的人物,塑造不丰满的人物。这就不是改几字能弥补过去的了。比如秦钟这个人物,江湖夜雨一直觉得他多余。秦钟出现后,着墨并不多,没有多少戏份就死掉了。除了和宝玉勾搭搞同性恋,在馒头庵偷小尼姑智能儿,再也没有多少故事,和书中的主脉关系不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贾宝玉的形象遭成很大的损害,可以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假设江湖夜雨也可以做一回“脂砚斋”的话,肯定强烈要求曹公将此人删去。我们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上就去掉了秦钟这个人物和相关情节,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当之处。
另外一个比较多余的人物,就是薛宝琴。书中似乎本来没有她的什么事儿,岂料到了四十九回,“从天而降”此人。大抢钗黛的镜头。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薛宝琴一出场就压倒群芳,贾母也是喜欢得不得了,便向薛姨妈细问她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欲与宝玉求配,因其早已许配给梅翰林之子而作罢。虽如此,贾母还是对她分外喜欢,将“凫靥裘”这样心爱的宝贝衣服送给她,似乎她是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然而,虽然曹雪芹对她十分钟爱,但“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居然没有她的位子,这是为何?我觉得,薛宝琴这个人物,想来恐怕是作者一时兴起加进去的人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薛宝琴的“资历”怎么说也够条件列入册子的。有的“红学家”信誓旦旦地说,薛宝琴不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一定有其“深意”,我觉得,这还是对曹公太过迷信所致。而且就薛宝琴这个艺术形象来说,我觉得塑造得也很不成功。看完了《红楼梦》,我们对黛玉、宝钗、湘云、探春、迎春等性格各异的女儿情态印象极为深刻,仿佛她们就活在我们身边似的。而薛宝琴的影子却十分模糊,没血没肉,苍白单薄,立体不起来。所以如果把薛宝琴去掉的话,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不好。有她在,反而起到冲淡宝钗、黛玉等形象的作用。同理,像李纹、李绮等也是有了不多,没有不少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