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作家江湖夜雨
作家江湖夜雨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589
  • 关注人气:1,9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安月下红袖香(47)李季兰(下)

(2007-07-25 11:00:03)
分类: 长安月下红袖香
 

 

当李季兰生病时,她更加感到寂寞苦闷。然而,好多的男人们都是有酒场饭局,寻欢作乐时才来,真正需要帮助和关怀时却一个个都踪影全无。好在“茶圣”陆羽还不错,在阴冷的大雾天中,前去探望李季兰,于是李季兰写下了这首诗:

 

805_1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李冶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病中憔悴不堪的李季兰看到身上粘满清霜的陆羽,不免打心底感到一丝温暖。“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想来此时李季兰正处在感情受伤的时刻,恐怕是心病更多于身病。不过在陆羽的劝慰下,两人饮酒赋诗(“陶家酒”指陶渊明的酒,“谢客诗”指谢灵运,都是借指),心情也渐渐开朗了起来,说来也是,人家陆羽原来当过优伶,专演逗人乐的角色,想来哄李季兰一笑也不难。但是从诗中看,李季兰把陆羽只是当作朋友,并没有什么特别亲昵的语言。钟惺《名媛诗归》卷十一说:“微情细语,渐有飞鸟依人之意矣”,这句江湖夜雨倒并不是很赞同,我觉得此诗潇洒磊落,纯为抒发友情而写,就算放入孟浩然和李太白集中也不见逊色,并无一般女子那种“小鸟依人”的媚态。

李季兰可能一开始也是满怀真情,但是带给她的却是屡屡受伤,像她的《春闺怨》又说:“百尺井栏上,数株桃已红。念君辽海北,抛妾宋家东”。这个“抛”字,很能表现出李季兰的愁怨。在心中刻满伤痕后,李季兰可能真的想通了,她写下这样一首至情至理之诗:

 

805_10 【八至】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四句平白如话,但却意味深长。可谓精警千古。前三句其实全部是衬托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妻”,此六字写世事人情,堪称入木三分。即使现代社会21世纪中,依然是这样。夫妻间亲密起来可以无话不说,让对方从身上咬口肉也心甘,但如果恨起来,却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倒似有不共戴天之仇一样。钟惺《名媛诗归》评此诗说:“字字至理,第四句尤是至情”。我觉得此诗“字字至理,第四句尤是至理”。清黄周星《唐诗快》中说:“大抵从老成历练中来,可为惕然戒惧”,这句话意思倒还对付,但“老成历练”恐怕用词不当,应该说是李季兰从无数次伤心之泪中领悟出来的吧。由于有关李季兰的资料太少,不知道她是否正式结过婚,但从这句“至亲至疏夫妻”一句话来看,想必也是“翻过筋斗来的”。

 

 

 

无才多病分龙钟--晚景凄凉的李季兰

 

据《唐才子传》上说,天宝末年,唐玄宗也得知了李季兰的诗名,特意宣她入宫面见皇帝。然而,此时李季兰已经不再年轻了,张爱玲常说“出名要趁早”,确实,对于自负美貌的才女来说,老来方才出名,不能在世人面前一展自己的绝代风姿,那是何等的遗憾!于是李季兰写了这样一首诗:

 

805_9 【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李冶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据 闻一多先生考证说,李季兰可能生于景龙三年(709年),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李季兰到了天宝末年,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怪不得她叹着气望着镜中仿佛繁霜染过的白发,无奈地叹息。据说李季兰面见了皇帝后,“评者谓上比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媪”,虽然将她的才华夸奖了一番,认为她仅次于班昭,比韩英(也是古代才女)还要强,但却称其为“俊媪”(俏老太婆),对于一向以美貌自负的李季兰恐怕也是心有余恨,怅然不快吧。对于女子来说,美貌似乎最为重要,脸上多一道皱纹,皮肤略微粗糙了一些,就耿耿于怀,日夜不安。但时光却怎么也不会停下来,岁月毫不留情地在那些绝色美人们的脸上刻下一道道皱纹,使人不免感叹,又仿佛在提醒人们,什么也挡不住岁月的沧桑。

“自古美人如名将,人间不许见白头”。可想而知,晚年的李季兰,日子过得也非常的艰难。年轻的时候,男人们倾慕她的芳名,为之趋之若骛,李季兰又是广于应酬的人,因此度日不难。而一旦人老珠黄,顿时门庭冷落,无人理睬。

李季兰最后也死得非常凄惨,关于她的死,见于唐人赵元一所写的《奉天录》卷一中:

时有风情女子李季兰,上诗,言多悖逆,故阙而不录。皇帝再克京师,召季兰而责之曰;‘汝何不学严巨川有诗曰: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遂令扑杀之。

是说唐德宗年间,叛臣朱泚篡位,立国号大秦。而李季兰却给伪帝朱沘献诗称贺,这种行为在当时,就像抗日战争中当汪伪汉奸差不多的性质。李季兰为什么要趟这个浑水呢?如果不是受胁迫的话,就是李季兰当时穷困已极,十分落魄。这也很有可能,因为像李季兰这样的女人晚景一般比较凄凉。像一代名妓赛金花,晚年也十分落魄,据说接受过韩复榘的资助,还写了首诗给老韩:“含情不忍诉琵琶,几度低头掠鬓鸦;多谢山东韩主席,肯持重币赏残花。”然而,不管怎么说,李季兰的“附逆”行为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大罪。从德宗责斥她一点思念故君的感情也没有看,很有可能李季兰是主动献诗给逆贼朱沘的。于是德宗盛怒之下,命人将李季兰乱棍打死。算来李季兰当时已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了,临老却惨死在棍棒之下,也很是可怜。下手行刑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个枯瘦的小老太太当年在江南是那样的光彩照人,倾倒众生。

 

 

 

形气既雄,诗意亦荡--李季兰的精妙诗篇

 

李季兰在后世恪守礼教的人看来行止甚是不端,临老还“附逆”于贼,“人品”很是糟糕,所以后世人们夸女子有才时,很少用“李季兰”作比喻。然而,李季兰的文采却是他们不得不服气的,确实,李季兰留下来的诗虽然不多,只有十六首,但篇篇精采,没有一篇平庸乏味之作。不少人都觉得这一首诗最好,《唐诗鉴赏词典》中也选了这首:

 

805_2 【寄校书七兄(一作送韩校书)】李冶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馀。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莫忘八行书。

 

对于这首诗,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中就没命地夸:“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明胡应麟《诗薮·杂编·闰余上》中也夸:“李季兰‘远水浮仙棹’二语,幽闲和适,孟浩然莫能过。”其实,依我来看,这首诗比较平平,比李季兰的其他诗篇并不强,古人称道她这首好,主要是觉得此诗中不露痕迹地化用诸般典故,比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不了解典故,从字面上也能想像出一个水陆兼程的行旅图景,但其中却暗含了下面的典故:“远水浮仙棹”,是指汉代博望侯张骞奉使乘槎探索河源的故事。“寒星伴使车”则是《后汉书·李郃传》中的故事――汉和帝派使者到各州县去微服察访,汉中小吏李郃会看天象,他见二座星向他这里移动,因而就知道有使者前来。“星使”一词也是出于此处。“大雷岸”云云,是指鲍昭写给其妹鲍令晕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这些在古时都是学子们必读的文章,因此在当时来看,他们会觉得李季兰熟用诸般典故,巧妙妥帖,甚是高妙。但我们今天来看,不免觉得生疏隔膜。所以我并不最喜欢李季兰这一首诗。

李季兰的才情是非常高的,我觉得她的诗在唐代女诗人中当属第一。薛涛虽然写得也不错,但是她因身为官妓,有好多诗不免有刻意迎合官长之嫌,阿谀拍马的违心之作也不少。而李季兰的诗却清气满怀,萧然有林下之风。李季兰的诗带有浓郁的盛唐气息,严羽《沧浪诗话》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李季兰的诗确实有这样的意味,我尤其喜欢李季兰这首诗:

 

805_7 【相思怨】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有人常称叹孟浩然的诗是“语淡而味终不薄”,依我看,李季兰的这首诗也当之无愧。这首诗中,没有生涩难解的典故,字句虽然平易,但却诗味醇永,韵致天然。读来如行云流水,风神疏朗,悠然有林下风致。有道是“诗必盛唐”,所以,有着盛唐之音的李季兰,她的诗才在唐代女诗人中堪称艳绝群芳,高居魁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