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长安月下红袖香 |
三、裴淑
既然上面说到了元稹的事情,那么就再来看一下《全唐诗》中的这一首诗吧:
卷799_18 【答微之】裴淑
侯门初拥节,御苑柳丝新。不是悲殊命,唯愁别近亲。
黄莺迁古木,朱履从清尘。想到千山外,沧江正暮春。
这个叫裴淑的女人,是元稹的继室。注意,她并非是莺莺诗中所写的那个“眼前人”,当时元稹的新婚妻子是韦丛,前面说过,是京兆尹韦夏卿最小的女儿。韦丛和元稹生活了七年后,于元和四年(809年)七月去世。元稹悼念亡妻,写了许多年来骗了不少人眼泪的三首诗:
遣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拨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宅。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这三首诗,相当有名,就诗论诗,也真是“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唐诗三百首》编者蘅塘退土语),然而,充分了解到元稹的真实情况,却不免流罢感动的热泪后,突然感到那三九寒风一般的凉意。元稹诗中所谓的“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大有夸大矫情之意,前面说过韦丛也是贵族小姐,元稹虽官职卑微,也并非穷书生一个,好歹是朝廷命官,哪里会艰苦到这等地步?这个就当做“艺术加工”需要,不必细究,且看元稹是怎么“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吧:两年后,他就先纳妾安仙嫔,元和十年他又正式娶了名门裴氏女为妻,就是这篇诗的作者裴淑。
对于此诗,《全唐诗》集中有一小注:“稹自会稽到京,未逾月,出镇武昌,裴难之,稹赋诗相慰,裴亦以诗答”。意思是说,元稹从江南的会稽到京城,没有过一个月,就要远走出镇武昌,裴淑当然不愿意远走,于是元稹就写诗安慰她,原诗如下:
赠柔之(裴淑字柔之)
穷冬到乡国,正岁别京华。自恨风尘眼,常看远地花。
碧幢还照曜,红粉莫咨嗟。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
元稹当年曾写诗骗了人家莺莺,现在写点诗安慰一下老婆,也是轻车熟路,牛刀小试。元稹出行会稽前也写过一首诗糊弄他老婆裴淑,是这样写的:
卷417_24 【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元稹
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上越州。兴庆首行千命妇,会稽旁带六诸侯。
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
元稹的意思无非就是说男儿丈夫应以国事为重,报君主之恩为已任,而且提及这样一件旧事――在兴庆宫命妇朝拜太后时,裴淑曾非常“光荣”地排在最前面。正所谓夫荣妻贵,“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这番为国为家的大道理讲出来,倒是让裴淑难以辩驳。然而元稹也并非是一心为“工作”的人,在浙东就泡上了风骚多情的船上歌妓刘采春。此次元稹刚刚回来,就又要远走,裴淑当然有些不情愿,但她的诗是阻不住元稹的,明钟惺《名媛诗归》卷十二说:“两句(裴淑诗中的三,四句)写来,真觉难别亲故满前,不知伤心如何生出,此是久别中情事,乍别时未必知也”。意思说,只有久别之人才有这样的感悟,元稹仕途坎坷,升降沉浮不定,经常要远走他乡,故而有此说。但说实话,裴淑这首诗,也就这两句写得多少还有点诗意,其他的句子都平淡无奇,味同嚼蜡。以诗才论,比崔莺莺差远了。
然而,元稹出镇武昌这一次,却是一条不归路。到任后只一年,他就突发疾病,死在了武昌。元稹一生招惹的红颜才女多多,除莺莺、韦丛、裴淑外,还有薛涛、刘采春等人,元稹这个人,说他有情吧,他却到处沾花惹草,始乱终弃,说他无情吧,他那一首首情诗还好生动人,也不似有意作伪。我觉得元稹大概是像《天龙八部》里所描写的段正淳那样的人,虽然到处留情,但对每个女人却都有些真情。所谓“生怕情多累美人”,元稹大概正是“情多累美人”的例子。后人有一句话称“元轻白俗”,这个“轻”恐怕不仅是指诗风,也是说元稹的为人轻佻无行吧。
不过,似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元稹的负心薄倖似有报应。他先后曾有八个子女,但是其中七个却一一夭折,元稹的诗集中也屡屡出现《哭子十首》、《哭女樊》等诗篇。这些元稹心爱的孩儿,有的都长到了十岁或者八岁多,正是活泼可爱的年纪,却眼睁睁地一个个离去,让元稹痛断肝肠。最后,元稹只剩下一个女儿,倒是长大成人,嫁给了一个叫韦绚的人。然而,在旧时的观念中,元稹依然算是绝后了,这恐怕也是对他滥情的报应吧。不过裴淑和安仙嫔应该是没有什么过错的,却同样承受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