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小宁:外国街头音乐艺人

(2009-10-30 10:41:06)
标签:

豪尔斯地产

房产

李小宁:外国街头音乐艺人

若不是以技艺取胜,再乔妆打扮也难以得到青睐。——1997.9 德国波茨坦无忧宫

 

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城市里,都可以看到街头音乐卖艺人,据了解,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大学生,并且具有相当的演奏水准。通过演奏,既抒发了欢愉和愤懑,又有一笔收入,得以度日。

随着民族习惯、素养的不同,街头音乐艺人的表演各式各样。一般来说,美国以黑人音乐为主,象钢鼓、爵士乐等等;德国以管弦乐居多,如弦乐重奏、木管乐独奏等等;而日本更多的则是外来乐队,尤其是一些电声乐队。

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岛南端的码头上,经常聚集着三五成群的艺人,有舞蟒蛇的,有作哑剧表演的,还有身上缠满报纸、绷带的“行动艺术”。但最使我感兴趣的还是钢鼓演奏,不仅乐音清新,而且手法娴熟。我倾听时注意观察周围听众,个个神情专注,没有丝毫的鄙视。一曲终了,听众报以掌声并纷纷解囊,我也掏出一美元放入地上的钱盒子里。

德国是音乐的故乡,管弦乐的表演似乎也多一些。在慕尼黑市政厅广场旁的一个过道里,一个弦乐五重奏组深深地吸引了我。乐队组合为: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和双簧管,演奏的是我颇为熟悉的莫札特《第40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我曾拉过小提琴和中提琴,因此听起来格外细心。应该说,乐队的演奏还是具有一定水平的,声部的配合丝丝入扣,主题的表现恰如其分,这是我在国外所见过的最好的一支街头乐队。乐队前的地上放这着一只小提琴盒,里面堆着一些录音带和零钱。以推销录音带的方式卖艺是常见的一种形式,这样一方面可以推销录音带,另一方面使音乐这种高雅的艺术区别于街头的杂耍。

在德国波茨坦无忧宫的门口,一个细心打扮成18世纪宫廷乐师的街头艺人吹着长笛,他演奏技巧并不高超,却左顾右盼,吹两声抬头看看周围游人的反映,结果人们大都擦身而过。我想,卖艺人若不是以自己的演奏吸引游人,而是从服装或者其它什么地方搞些投机取巧的话,十有八九要受到冷落。

日本东京的池袋和新宿的街心,每天晚上常常有几支黑人组成的电声乐队演奏。论装备的繁杂,音箱、架子鼓、电吉它、电贝司摊了一大片;论演奏的技巧,不亚于国内一些常在舞台上露面的电声乐队。八九点钟是交通的高峰期,也是乐队最为激动的时刻,人流从旁边滚滚而过,许多人驻足长听,但很少有人解囊,从这一点上看,日本人与欧美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一个民族对待街头艺人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待艺术的态度。一方面是高水平的演奏,一方面是有素养的欣赏,这样才能构成丰厚的街头文化。解放前,我们的街头艺人还是具有相当的水准,观众也对他们也相当的尊重,那时艺人是因为生活所迫,才走上街头。现在的街头也有一些拉着二胡、吹着口琴的卖艺人,但往往是些不入流演奏,游人的施舍并非都出自欣赏。

的确,我们的音乐演奏员们不必象外国人那样为了生计而走上街头,不必承受卖艺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但是我想说的是:同艺术在一起的人,永远不应该自惭形秽。

 

李小宁:外国街头音乐艺人

选自《琐见琐文——李小宁域外摄影散文集(亚洲、北美洲卷)》(200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66幅摄影,20万字散文,涉及20个国家,定价72/两卷。联系:北京豪尔斯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电话:88400554/88400664/88400884/13693324141,黎先生)

李小宁:外国街头音乐艺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