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最早形成的华裔居住区,包含着身不由己和心甘情愿的过程。——1996.6 美国旧金山唐人街
唐人街的英文名称是China
Town,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叫“中国城”。这种以民族聚居的社区,如同韩国城、日本城、墨西哥城一样,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外国人在美国建立的国中之国。其实,它是由美国社会残酷的现实引起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我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日子里,多次在几个城市唐人街的中餐馆就餐,闲暇时常常和老板、店员聊天。他们中间一些来自大陆的人,文化水平并不高,当初来这里愿望,只是挣点钱早日衣锦还乡。由于语言障碍,加上异国陌生的环境,因此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唐人街做为落脚点。
早在19世纪中期,就有中国人移居美国西海岸,和许多欧洲人一样,是为了在这块“新大陆”上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中间除了象早期欧洲移民为了经济独立、自由的“美国梦”外,更多的是为了在旧金山的金矿上实现家庭发财致富、光宗耀祖的“黄金梦”。由于中国劳工大都是临时侨居者,他们坚持不融入美国社会,急于挣钱回家,所以接受了一些惨无人道的工作条件和远远低于法定标准的低微工资,并直接顶替了白种工人的工作。这些引发了白种工人激烈的反华情绪,以至于美国实行了一系列排华法案,使许多中国劳工被迫回国,剩下一些没钱回国的,大部分迁往东海岸。为了自己支持自己,自己保护自己,与大社会相隔绝,逐渐在旧金山等地形成了唐人街。
唐人街是法律上的排斥华人、制度上的种族主义和习惯上的社会偏见三者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包含着身不由己和心甘情愿的过程。早期的唐人街,是作为居民避难的场所。
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取消了因原居国而异的偏袒欧洲移民的名额分配制度,此后,中国人大量涌入,使唐人街得到了扩充和增加。
一次,我问一个在餐馆里打工的福建籍小伙子,什么时候回家看看,他面露窘色说,出来时花了不少钱,费了不少周折,如果不多挣些钱回家,让乡里乡亲笑话。
有时我总在琢磨,到美国“淘金”的想法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很多人,如果单纯是为了挣钱,有时花费同样的精力,在国内也许能过得更好一些。
不管怎样,唐人街毕竟为华裔移民提供了主流社会无法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在这个特殊的社区中,华裔移民得以在完全陌生的国度里,找到所熟悉文化环境。
近些年的中国移民,大部分是家庭移民,他们带着才干学识和终生积蓄,向美国社会注入了人才资本和金融资本。因此,他们当中许多人把唐人街作为临时落脚点或永久居留地。
1996年,我在纽约翻看了一本1988年版的《纽约和波士顿大都市地区华人企业指南》,其中这个地区有餐馆
781家、制衣业 437家,而这两项员工最多的行业,大都集中在纽约的几个唐人街。
我在美国和加拿大期间,接触最多的华人企业,就是中餐馆。有一家台湾人开的中餐馆,我多次光顾。老板在20年前移民到这里,现在除去太太和侄子外,还雇用了一名厨子、两名侍者。每星期大约要工作50个小时,厨子每月2200美元,侍者每月1600至1800美元,但也有些餐馆只给侍者
400至 500美元,其他由小费添补。跑堂和洗碗工临时雇用,每小时6至8美元。在海外的中国的文化习俗中,华人最重视保持其民族的饮食习惯。这些年我跑了欧美等许多国家,所到之处,首选中餐,同行的人也概莫能外。中国餐馆一般都比较适合美国人的口味和习惯:菜中总爱放些糖,其中甜酸鸡是最受欢迎的一道菜;就餐时菜总是和炒饭一道上,餐后大多要上些甜橙和瓜等。而且多年来,中国风味的饮食已被美国公众认为是最好的民族饮食之一。因此,唐人街涌现出众多的中餐馆,是和拥有一批顾客密不可分。1996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中午,我和同行的人准备在加拿大多伦多唐人街的一家酒楼用餐,进去后发现,顾客盈门,而且是一家一家围坐,其乐融融。仔细一打听,原来是过“父亲节”。酒席间也有不少的“金发碧眼”家族,因为这是美国的节日。后来我们又走了几家,家家如此。
近些年,中国大陆到美国的游客越来越多,刺激了华人旅游业的发展,一大批旅行社和旅游用品商店应运而生。这中间,有颇具规模的大旅行社,也有一两个人的小“旅行社”,接待质量自不必说,忙不过来就“卖团”。大陆旅行社卖给香港旅行社,香港旅行社卖给美国旅行社;西海岸旅行社卖给东海岸旅行社。导游紧张时,就雇留学生;留学生缺乏时,就由司机兼职。卖来卖去,利润越来越薄,换来换去,素质越来越差,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了。
应该看到,唐人街对身处异乡的华人起着经济基地的作用,而且架起了沟通中国大陆的桥梁。但是也应该看到,华人在这里经营所得利润,相当部分取自华人。

许多华人已经改变传统观念,融入主流社会。——1996.6 美国纽约唐人街
在美国,唐人街是唯一可以将商品摆摊出售的地方。据说旧金山的卫生检查部门曾认为在街上将新鲜的鸡鸭鱼肉等食物摆摊出售,违反了《食品卫生法》,但华人社团因此对簿公堂,坚持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祖祖辈辈卖了几千年。最后法庭做出了“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只许在唐人街采取这种出售办法的裁决。
唐人街到处都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店铺招牌、华人服饰、生活方式,一直到日常会话、播放音乐,都散发着浓郁的中华民族风情。在国内商店、餐馆,越来越追求西式现代设计时,这里却保持着古朴的风格。许多老板认为,只有地道的“中国味”,才能吸引华人和其它民族的游客。
中国人具有强烈的传统观念和民族自豪感,为什么许多人迫不及待地离开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呢?
一般的理论认为,移民的主要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的沮丧,一方面是政治的失意。但我发现,一些本来在中国发展得不错,经济比较富裕的“人才精英”也去了美国。究其原因,是人们发现自己没有充分得到赏识,没有充分发挥潜力。虽然他们不大知道将来在异国生活会怎样,但可以自由选择生活之路,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1996年在旧金山时,我遇到了一位阔别多年的老同学,他到美国已经整整8年。在这8年间,他吃了不少苦,渐渐地适应了周围的一切,并买了房子,生了一儿一女。他生活的轨迹就是上班,回家,然后坐在山边、草丛去画画,节假日带着全家去郊游。1995年夏,他第一次回国,在北京呆了4天,其间只带儿子去了一趟动物园。他向我谈了此行的感受:动物园没有多少动物,满大街人山人海,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就是和多年未见的战友聚在一起,也缺少了共同的语言。他忽然觉得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他甚至后悔回国,因为这一趟的费用足够一家四口到夏威夷玩上一周。最后,他郑重地向我发誓说,再也不回国了!
此刻,我突然明白,除了经济和政治的因素外,还有深层的文化心理因素,在同化的作用下,一些华人渐渐地融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
与十多年前不同的是,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落叶不归根”。

选自《琐见琐文——李小宁域外摄影散文集(亚洲、北美洲卷)》(200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66幅摄影,20万字散文,涉及20个国家,定价72元/两卷。现有部分余书销售。联系:北京豪尔斯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电话:88400554/88400664/88400884/13693324141,黎先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