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汶川大地震PK唐山大地震(7) 李小宁(长篇连载) 6、地震预防(下) 真正辉煌的地震预防应该是唐山大地震前一年的辽宁海城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上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向全省,特别是鞍山、营口两市发出做好防震工作的电话通报。下午,海城、营口两市召开研究对策的防震会议。于是,广场上停满了装着药品和食物的救援车辆,医疗队整装待发,成千上万的人裹着大衣在寒冷的室外。17点钟,地震工作者发布临震预报,辽宁省南部100多万人撤到院子里、马路旁、山坡上。19点36分,突然一道蓝光闪电划破天际,紧接着闷雷般的响声从天而降,地光在空中闪过,红色火球从地面升起,房屋随之倒塌,7.3级的海城大地震随之爆发。由于采取的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海城大地震全区人员死亡1085人,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挽救了10万人的生命和40亿元经济损失。 地震预报者之一的海城地震观测站于1973年1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当时,地震观测站在海城县东部郊区的玉皇山脚下,4间瓦房,全站6人,其中包括5个临时工,最大的25岁,最小的才16岁。据说,测量海城大地震的仪器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一台六四型烟熏式地震仪,一台水氡分析仪,还有4种自己安装的测震设备。 当时的观测员姜成田记载了震前的异常情况:1975年1月15日,海城首次出现小震活动。2月1日至2月4日,先后发生20余次小震,地震观测站的土地电(用来观测岩石电阻率变化的仪器)可记录实跳信号,经观测,2月3日晚和2月4日一早分别发生4.3级和4.7级的有感地震。人们从梦中惊醒,个别百姓家倒了烟囱,房掉瓦。县地震办也在当天接到群众反映,有黄鼠狼搬家、大牲畜跳圈逃跑、老鼠发呆不怕人及井水上涨、变味、有响声等现象。这期间,辽宁省、鞍山地震办的领导电话不断。5个观测员一眼不眨地守着土仪器。2月4日下午2时,土地电终于出现6次大幅实跳信号,自制的地倾斜仪向东南方向报警,经大家共同研究“大地震在海城东南”,并以书面形式向县里报告:在海城东部今晚6时后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7.3级大地震可以说是一次灭顶之灾,但因为预测准确,把更多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据如今已搬迁到王石镇的海城地震观测站的负责人介绍,当时极震区的海城牌楼镇丁家沟生产大队,由于震前发动群众住进了防震棚,在全队700多间民房倒塌了550间的情况下,878人无一伤亡。位于极震区的英落公社,也因为震前及时疏散了群众,全社35786人,只有44人遇难。 海城地震作为“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报的强烈地震” 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并载入史册,成为世界重大科技成就。 当然,并不是所有地震都会出现这类“小震闹,大震到“的活动规律,此后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和如今的汶川大地震就有所不同。 汶川大地震中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这所挨着北川的中学,地震时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但学校的2300名师生却毫发未损,而这些都得益于校长叶志平的两项举措: 一个是从1997年起,叶校长首先加固了80年代建造的一栋实验教学楼,从拆除质量不高的相邻厕所楼,到加粗22根承重柱,先后改造了三、四次,使这栋建筑时花了17万元的实验教学楼,改造费就花了40多万元; 另一个是从2005年起,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严格按照预案进行,操场上的位置也是相对固定。虽然有些人认为多此一举,但在叶校长坚持下慢慢习惯成自然。 汶川大地震时,学校用了1分36秒将2200多名师生疏散到了操场,另外700多名在加固了的实验教学楼里安然无恙。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伤亡,无数的房屋损毁,但叶志平校长的防患意识,挽救了众多的生命,也创造了这次大地震中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