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3日
(2024-07-23 22:21:57)
标签:
刘尚海时光延安圣地诗歌评论尚飞鹏 |
分类: 诗歌理论 |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读刘尚海组诗《圣地河谷的静空灿烂——寻访圣地延安的七月遐思》
一首诗的诞生,对于一个评说者而言,必须知道这首诗的来源,创作的背景和它的意图。只有在这些文化或者历史背景下,通过引导以及思想和生命的过滤之后,才能来到灵魂深处的神圣之地,作品才能展示出全部的艺术魅力。我可以毫不犹豫的确认,诗人刘尚海的这组诗的产生,必然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够完成,一个具有艺术性和生命力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延安清晨的雾
紫色河里一叶红船熠熠靠岸 岸的船向红船抛了铁锚
红船不曾拿昨日的旧地图去寻找明天的蓝海
朔风中自己航行的风向成了不可复制的一幕风流(节选)
读刘尚海的诗歌作品,我总能从中发现,他的视野很开阔,不限于作品标题设定的范围,比如拿这首组诗为例,他在写延安早晨的雾,并不是以延安为地域界限,而是天马行空,任它调牵的意象在蓝天白云处,在宽广无垠的大地上驰骋与翱翔。第三句突然就出现了红船这个意象,它告诉我们,这是启航的地方,不忘初心的地方,这两行诗寓意非常深刻,第三句写旧地图,找不到明天,第四句写,此时此刻的风向是不可复制的今朝的风流。
刘尚海的诗歌创作,从2018年开始,我一直在关注,阅读了他很多重要作品,重要的作品指的是,他的长诗创作和作品。
诗歌是个性的产物,也是创作者自我发现,自我唤醒的过程,在生活体验和艺术体验无限思维的时空中,有精神宣泄,有自我表达,甚至自我才华充分挥霍的时刻。刘尚海在诗意张扬的状态中,做到了充分展示自我情感的抒发,因为他有精神财富的宝藏,有知识库的存量,为什么不去挥霍呢。有诗句为证:
河的东岸一万年前的狗尾草籽进化成粟米
河的西岸一万年前的丛生圪针演化成磨盘枣
葳蕤着石头城的原著祖先 没有改变向海而生的追寻
藏在河壁岩画的风暴之眼 向朝圣者行着注目礼(节选)
作者将植物的演化和生命的演化镜头,直接推到读者的眼前,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世事的变迁。诗歌说到底,是说也说不清的感官和心灵的图文。诗歌是自由的创造,它永远追寻未曾开创的快感和生命的节奏,刘尚海的诗,始终在这个节奏里,然后变化出更多的节奏型元素,既脱离又万变不离其宗的演进过程,让人一度会怀疑阅读的能力,能否达到作者的预期。
刘尚海的写作是无目的性写作,无目的写作是有风险的写作,是纯粹的个性化写作与表达,他不追求发表、出版、获奖,诗歌创作只是他生命的一种渴望,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或生活方式。如果他的诗歌创作,能够让他的肉体得到休息,生命得到暂时的解脱,他的灵魂就是一次愉快的绝响,他只有在创作的快乐中,才能震憾到自己的心灵,这样就达到目的了。当然,写作一首诗的快感,在生命中留下的不止是一时的震荡。
河谷雪夜漂泊远去的孤岛和人 雪霁后都成了大山的一部分
河谷的风让那双黑眼睛里的黑 自己套上枷锁囚死在黎明前
河谷耸立鲁迅的名字 鼓舞着喋血者用笔墨晕染成红色的河
鲁迅迅风让大河之魂的征服欲望穿越了牢笼
鲁迅呐喊让觉醒者驱散魆影 头脑是真理的跑马场(节选)
我们知道,鲁迅是中国革命的急先锋,在延安时期成立的“鲁迅文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艺术家,鲁迅精神是民族文学的典范,是我们的榜样。
刘尚海的诗歌创作,与当下作者的心态不大相同,看起来他是在一个标题的引导下写作,其实不然,他是在完成一个生命的高度,像鲁迅先生那样,实现一个追求真理的梦想。他在现实中很低调,没有承诺,这不等于他的追求不存在,对诗歌的态度也一样,并不是为了争个高下,这种放松的写作状态,已经使他成为优秀的诗人,他的创作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所有的标题创作也只是文学家或者艺术家的一个创作方向的提示,因此展开的意义并非只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有无限延伸的精神奥秘作支撑。
写延安圣地的诗歌作品很多,一般都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比较具体地描述和追忆,像刘尚海这样写红色题材的并不多见,作品中并不出现具体的事件和情节,而是用写意的手法,用大量的意象群诠释它的精神空间,将一个人们熟知的事件,用细微的网状结构编织成华丽而雄壮的历史再现。他还以象征的手法,把一个现实的存在与理想,用一颗树的形象来演绎永恒的记忆。
我是一棵树悬崖边的一棵树
一棵看见数百年遭西风凌辱 逆风中不倒依然矗立的樟树
一棵曾被强盗掠走躯体却根深深扎在红土排毒的樟树
一棵没有玫瑰之约 不再喟叹生命中每个“荒年”的樟树
一棵站着听雨声观烟波 等待韶光等了五千年的大樟树(节选)
要想破解这首组诗的秘码,必须了解它的文化背景,思想起源,生命根基,在我看来,五千年的大樟树,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那一刻起,就建立了陕甘宁边区的红色政权,这里的区县不断解放成红区,所谓的红区,就是相对于国民党统治的白区而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是一首红歌,就是歌唱红区的歌,四十年代唱遍大江南北,全国解放后,一直在广泛传唱。
陕北地区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延安成了全国具有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先进人才的特区,延安精神散发着光芒,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纷纷拥入这里,这里成为了实现理想和追求梦想的地方。
纷纷来到这里的人,既是救国也是救自己。人们呼吸了这里的空气,仿佛有用不尽的力量,新的思维建立起新的思想,改变世界也在改变自己。很多年青人都在迷途中来到他们想往的圣地。刘尚海的这组诗反映了当时延安的真实情况,保留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政治面貌的再现和复活。
当时的延安,不仅建立了一整套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也创建了文艺理论和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方向。文艺工作者创办的刊物有《草叶》《新诗歌》《中国文艺》,在这些刊物上发表最多作品的代表人物有,何其芳,贺敬之、艾青、严文井、公木、巴金、周杨、荒煤,以及柯仲平、萧三、朱子奇、丁玲等,还有翻译惠特曼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和艺术行为一直影响着这块土地上的艺术家。可以说延安时期的创作是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文学浪潮,开创了书写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并且具有陕北民歌风格的诗歌现象。可以说,刘尚海的这一组诗,具有继承和发展这一新诗传统的特点。
这组诗也是一条梦幻的河流,连续不断想象力的河流,飞溅着浪花和波涛的河流,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这一时期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化生活,在作者的内心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所以他所呈现的文字也如此丰富,需要我们用同样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和阅读他的创造。
刘尚海的诗歌作品和他的思维特点,以他的方式表达出来,使我们只要阅读到他的作品就能一眼认出,这就是他的风格,这样的旋律具有特殊意义,表达出来的效果就是好。所以,由于他的思维方式所决定,他拥有了自己的叙述方式,这种方式,摒弃了大众熟悉的司空见惯的语言,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
泥土的味道回归最原始的寂静 偿还河流
斑驳了泥土味道的主义和真理 川不归海
光影婆娑清澈的阳光和清晰的脚印 相遇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曾是最好的模样 清风般润田野
雨滴轻轻敲窗 窗外都是清秋薄纱透泪
朦胧的眼湿润不怕输的亡魂
有的跌倒了有的爬起了又跌倒了 信仰在岸
他们飞舞的姿态和态度 藏着民族魂的一脉脉未来
他们把悲伤留给忘忧河 把信仰的天空留给更多出发的人(节选)
这些一连串陌生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句子,对阅读者的要求提高了。我们知道,往往好的作品阅读时都有一定的障碍。所以,阅读诗歌作品并非一目了然,如果读者没有相应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诗歌作品的经验和欣赏习惯,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意境。
阅读一首诗,必须找准方向,否则就是一头雾水。一个诗人的作品,有时会写得明快,简洁,读者容易进入,有时会思绪万千,表现的离奇多变,意象纷呈,这时候读者就应该费一点心思,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阅读水平。阅读有障碍是正常的,作者没有错,如果读者找不到这个方向,也不是读者的错,但读者没有必要抱怨作者写得高深。这个阅读的常识,并非不可思议,尤其是诗歌作品,因为诗歌是一种超越其他文学形式的文学样式,阅读诗歌需要更多的智慧攀登精神高度。
诗歌从更高级的意义来要求,诗人有义务写出高质量的作品。
刘尚海的诗歌作品,一次又一次突破了自我,从具象到抽象,从平面到立体,用多种手段描述出事物的真相。在有限的时空里表达难以捉摸的无限时空。这组诗的创作写出了当时延安圣地弥漫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息,以及风和山谷,大树等意象与人的关系。抒情与哲理,传承与开拓,都是对正义的追求,对先烈的缅怀,对英雄的崇拜,对未来的期盼,从中展示出了延安精神的伟大意义。
202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