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半夏尼克文字阅读知乎网悲惨世界 |
尼克答知乎网读友问——
按:尼克多次跟我提起过知乎网,说这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社区氛围友好、理性、认真,连接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见解……热爱阅读的尼克喜欢上知乎网学习分享别人的阅读心得,而他也蠢蠢地想就一些问题作出回答,今天看见他的一个回答,录于此:
知乎网上看到“《悲惨世界》里雨果为什么要这么详细地写滑铁卢战役?”的问题,正好一直想写写《悲惨世界》的读后感,就在上面写下了我的答案,全文如下:
本人是在校大学生。最近集中阅读了雨果以及和他同时期法国文豪的几部作品,其中包括《悲惨世界》。当时读完《悲惨世界》,就有颇多感触。看到题主这个问题觉得有很多想法想说出来,就不自量力来回答一下吧。
读《悲惨世界》的想法从初中语文老师提过以后就一直都有,但真正促成我读《悲惨世界》的经历本身很偶然。当时我在学校图书馆复习期末考,复习间隙喜欢在浏览室游荡,路过一个书架,瞟到了一整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我脑中顿时浮现出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在大学期间把19世纪这一批法国文豪的书都读一遍呢?
容我先说点别的,我们学校是三学期制,在秋季学期期末考后还要继续冬季学期的课程,而冬季学期被寒假分割成两段,秋季学期结束以后在放寒假以前没有考试压力,于是在摆脱专业基础课考试的折磨之后我就一头扎进了法国文学的海洋。第一本书我专门挑了可看性比较好而且原来就有所了解的大仲马代表作《基督山伯爵》,由于故事流畅紧凑,没多久我就读到了那句著名的“等待与希望”。在选择第二本书读什么时我曾经犹豫了一下,是先把《三剑客》等大仲马的作品一口气读完呢,还是读从来都是只闻其名,不识其里的《悲惨世界》呢?最后是由于当时传出消息:由改编自小说的百老汇歌舞剧改变而来的电影《悲惨世界》可能要在内地上映。我不想因为看了电影而导致丧失读原著的动力就选择了先看《悲惨世界》。
读《悲惨世界》和读《基督山伯爵》的感觉完全不同。
《基督山伯爵》总体上来说是通俗小说,剧情是整本书的关键。而《悲惨世界》则相反,不但故事不像《基督山伯爵》那样曲折,雨果还特别喜欢加上大段的和剧情毫无关系的分支故事和细节描写,使得剧情的推进有些缓慢。初读时我不太适应。但大概就是读到写滑铁卢之战那一部分时,我不但适应了《悲惨世界》的叙事风格,还越来越被雨果深邃的思考和洞见所吸引。最终还是坚持仔细地把整本书逐行逐句读完了。
读罢,抚卷一声叹:《悲惨世界》真史诗矣!
要想弄明白为什么雨果要花大篇幅描写滑铁卢战役,必须要弄明白雨果的写作目的。
冉阿让的故事虽然是全书的叙事主线,但是若只盯住这个故事的剧情发展不放,那就是对雨果最大的误读。雨果耗费十余年时间写就这部小说不只是想写一个关于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的故事。他真正想写的是一部反映大革命后那段特殊时期法国世间百态的史诗,一篇诉尽他对法国社会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反思的论文,一篇探究人性多面的不朽乐章!
不知题主有没有想过该书的译名为什么要翻译成《悲惨世界》而不是按其原名Les
在理解雨果写作的目的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雨果要详细描写滑铁卢战役了。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直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这近百年的时间,法国经历数次社会动荡,拿破仑执政时期是这近百年动荡中对法国有着深远影响的时期。首先,拿破仑上台终结了大革命爆发以来持续数年的社会混乱(题主自行去查大革命相关的历史资料吧);其次,拿破仑对欧洲大陆各国的征伐,《拿破仑法典》的推广极大地改变了自中世纪形成以来欧洲的政治、经济格局(通俗点说就是所谓的对外“输出革命”);还有拿破仑本身的争议性(初期的革命派军人出身、政变上台、为法国在欧洲地位提升和社会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个人军事才华、个人展现出的一些浪漫主义特质以及后期的独裁统治......非常多的因素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最后,其倒台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国政权数次易主和社会动荡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法国思想界的反思与前进。所以,想要写好这本反映19世纪初法国社会百态的书,雨果总是要提一提拿破仑的。而提拿破仑又不能多到影响主线剧情发展,同时还要反映拿破仑对法国社会的影响,那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滑铁卢战役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在对滑铁卢战役进行描写时,雨果不只是单纯记叙了战役经过。他在对战役的宏观纪录中穿插了相当多详细的环境描写、深邃的个人思考对战役中个人活动的描写(好像有拿破仑、威灵顿还有法国的一个骑兵长官,细节记得不是很清了)。并且在表达了对拿破仑指挥艺术及其身上所散发出的浪漫主义特质高度赞赏后,雨果也毫不犹疑的指出了拿破仑的统治是有历史局限性且必然失败的。全方面且不分巨细对战役的描写充溢了雨果大量的思辨,早就超出了记叙战役本身的意义。前面对主教和老国会议员那段满溢对社会和人性深刻思考的对话描写以及后面对黑暗深邃的地下巴黎世界描写也都与此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仔细阅读,会发现雨果在小说各个部分中加入的这些大量无关剧情的描写与思考在思想上是可以联系起来。雨果要描绘的是一个“世界”而不只是讲一个故事。既是站在其中向周围看,也是站在高处向下看。雨果一生的思想经历了相当剧烈和深刻的震荡,其思想深沉、客观、辩证、冷静而不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关注。而《悲惨世界》正是一部反映其一生思想财富的著作。如果我们跳脱出故事来看雨果在字里行间的这些思索,甚至有种在看社会学或者哲学著作的感觉。这对了解当时的法国社会、法国历史和当时法国人的思想大有裨益,也很有意思。
雨果的这种通过大量无关剧情的描写反映思想的写作手法在当时的法国文学界并不鲜见,典型之一就是巴尔扎克。即使是以写通俗小说为主的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对罗马狂欢节的描写以及对侠盗路易吉.万帕的刻画等和剧情联系不紧密的部分的描写实际也反映出了大仲马对当时社会万象的思考。
喜欢尼克这张照片,我总想图说:儿子,一个人前行的路上会有鲜花,也有乌云和风风雨雨,妈妈会始终陪伴你目送你……
上一张你和金骞骞的照片,去苏州看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