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 夏
昨夜拿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情牵叙利亚》来看,这一本书,看名字就不是推理小说,它是一本作者的随笔集。阿加莎在叙利亚的时候是1930年代,当时她已成名,但已与她第一任丈夫克里斯蒂先生离婚。阿加莎到伊拉克旅游,在巴格达遇见了年轻的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温,后来她嫁给了他。夫唱妇随,阿加莎迷恋上了丈夫的工作,她除了写作外常常饶有兴致地在挖掘现场帮丈夫给出土文物做登记贴标签。这一本书写的就是阿加莎在古文明之源美索不达米亚荒凉的大地上欢快地工作生活的情形,她在这里与后来成为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的丈夫琴瑟和谐,在她的文字里她写到有一次与丈夫马克斯坐在一个小火山口的野花丛中野餐的情形,她觉得自己真是幸福得要死。
阿加莎自称这一本书是淡淡的啤酒。我忽然来读这本推理小说女王写日常生活的书,恰逢其时。多年前我花两千多元钱买得八十本整整一大纸箱阿加莎的全集时,我看的第一本书是她的自传。这个智慧的女人,她这一生够幸运,可以说她的两任丈夫成就了她的创作。她第一任丈夫是个高级别的外交官,她在1900那样的年代,也就是一百多年前就有了跟随丈夫游历全世界的机会,那种年代她到过南非,到了东方两河文明的发祥地,她走世界看社会百相结识各种人等,她真正的见多识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参加了临时工作,做的工作是药剂师,熟悉各种药品包括毒药,后来遇上考古学家,她猎奇博学,丰富的考古知识为她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知识支撑,不然很难想象她可以写出那么多故事绝不重复逻辑推理严丝合缝的书来。据说世界上有几个阿加莎的骨灰级粉丝想在她的作品里挑破绽,挑了几十年毛病,绞尽脑汁交出一个报告,勉强存疑仅二十多处。阿加莎的大脑咋没人像对待爱因斯坦大脑一样对待呢?
阿加莎作品的读者早就过亿,作品印刷过亿。《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等名著拍成电影为中国观众熟悉,她一个人便娱乐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读者,历练了人们大脑的聪明度,这样一个女人当然是空前绝后的。我想,要是阿加莎赶上她的同胞JK·罗琳现在身处的这个网络时代,她会比罗琳更红更紫,她的读者她的粉丝还会更多,因为她的读者没有年龄特征。罗琳的魔幻小说在这一点上无法PK她的祖母辈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八十部作品可以喂我一辈子,它们让我在开动脑筋的阅读过程中获得巨大的快感,读它们正像是沉迷于一种游戏,如痴如醉地娱乐到高潮,享受智慧盛宴。阿加莎1976年离世,我那时10岁,大约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我读到了她的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那是一本被传阅得又脏又破的书,那个年代传阅得很破的书有《红岩》、《林海雪原》、《第二次握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