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网络暴力背后的自我道德标准模糊


标签:
陈凯歌电影搜索尼克影评网络暴力道德评判 |
看这电影画面,看见老戏骨王学圻这架式,我便准备看这电影了,呵呵
按:尼克昨夜叨扰我,说他刚刚从影院出来,赶趟儿看了陈凯歌的现实题材新片《搜索》,尽管有遗憾,但也还值得看。尼克敦请我近期去影院看这电影。今天一早见他博上发这电影的影评,改了他文的错别字后,摘登于此,鼓励一下小子。
《搜索》:网络暴力背后的自我道德标准模糊
我是个影迷,也是个网虫,生活于我就是吃饭睡觉之外上课,看电影、上网、看书,我是个理工生,汽车、军事、前沿科技都很爱,但也对文学、历史、哲学充满深情,这可不是我滥情啊,只是觉得生活总该过得更丰富一些。微博玩了一年,阅了不少人与事,想了很多理与学,览了不少书和片,有事没事不是在那里思考些社会、哲学问题就是在那儿自顾自的评价电影。今天周末放假,赶了个首映日看陈凯歌的新片《搜索》,下面就来说说我的感受吧。
先谈谈制作,制作上《搜索》质量不错,比起那些粗制滥造的烂片算是强了不少,保持了一个一线导演应有的水准,但是整体风格上也有一些不接地气。演员方面,明星也都选得恰到好处,除王学圻保持一贯的高水准,其他演员的表演我都只能打及格分,但也都还是符合电影气质的。
影片从一次网络事件开始,多线叙事,引出了各色人等的各种不同表现,而开始的部分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不同人的表现看似都有合理动机,但又都存在一种道德上的模糊,这恰恰是影片做得最好的一点。因为中国的网络现状或者社会现状实际恰恰就是这样,所有人都认定有一种绝对道德,口头上也都口口声声号称自己道德上是正确的,是站在道义的一方,但我们往往忽视的问题是,我们所认为的绝对道德实际不过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我道德标准的投射,只是我们站在自身利益或者自身价值观所作出的一种判断。而这种看似有客观道德标准实则全是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所谓道德一旦由人的行为而对现实产生影响,其主观的带有自我判断的一面便会被放大以致产生一些超出我们预料的影响。如果电影能一直带着这种思考走下去,一直是一种探讨而非给出定论,那这部电影的档次将再往上提升不少。但电影的结局我认为却给电影整体层次打了个大折扣,剧情看到一半,我就知道这部电影结局会是一部全悲剧,对于每一个涉及的人物必定都是这样,因为从前期的电影叙事方向上来看,没有一个人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但又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犯了大错(这就是我之前讲到的一种道德模糊),而电影想在最后带来真正的冲击力,也就朝这个方向走。导演和编剧也确实是设定了一个全悲剧的结局,本来剧情走到这戛然而止,导演不给出一个明确的道德评判,而让观众自己去做思考的话,电影对现实的批判力度也会大出不少。但导演又非要画蛇添足,让两个貌似“罪魁祸首”的女人(老总的老婆和编辑)受到最多的伤害,把相对处于对面的老总等人的地位又相对抬高(而且老总一角儿明显是有陈凯歌对自己的映射)这在无形之中又把一种道德评判强加给了观众,当然也不排除导演为了适应一般观众善恶对立价值观的渴望而做出了一种妥协的可能,再加上俗得不能再俗的自杀桥段,以致有影评人说这部电影使彻头彻尾的肥皂剧,虽然我不敢苟同这一观点,但无可否认的是,最后的结局让之前对每一个人道德模糊的行为的叙述所铺垫的力量削弱不少,对现实的批判力度明显降低。
网络暴力是什么?我认为是道德定位产生偏移后的一种附带产物。一般来说,网络的参与者(实际也是社会的参与者)总是喜欢首先把自己设定在了一个道德上正确的位置来评价人和事,这样做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大多数人的一生也确实没有为大恶的经历,但实际上每一个人又可能都是不道德的,只是他们自己没有察觉到自己所认为的绝对道德不过是他们站在自身利益和价值观角度所给出的一种主观判断而已。影片的开头对这一现象的反映是真实可信的,老板没有犯错,但他也用了暗中陷害的手段来对付他所认为的恶人;老婆也没有错,但她心胸狭窄,瞎搅和;女记者也没有错,她只不过是做自己分内之事,但却深深伤害了人;秘书也没有错,但她没能抑制住自己的任性和情感的行为有失规范。这恰恰是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就像现在网络上愈演愈烈的左右之争和明朝时期的党争,所有人都把自己置于道德高位而置对方于道德败坏之位,缺乏对事情本身的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而只是留恋与政治目标和道德上的争执,殊不知,争来争去,谁也没站到自己所认为的高地上,无非是在平地上打转,所争执之物也无非是虚无而无实际意义的,对改变现实几乎无能为力。
虽然这部电影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俗套,但我还是推荐大家抱着平常心去电影院看一下,可能电影本身的思考由于结局的不当安排显得有些流于表面,但这部电影给我们开了个头的思考如果能认真走下去,其意义又远超出电影之外。
尼克博址http://blog.sina.com.cn/u/2095206280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