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我捡到的宝贝


标签:
半夏随笔曲靖捡拾腕足类化石科考自然朗目山寺曲靖一中地理杂谈 |
这个春节我捡到的宝贝
这个春节,去曲靖妹妹家过的年初一初二。时间短却收获大。年初一早开车从昆明出发,走昆曲高速路,一个半小时便抵达。中午吃了饭,我内心三十一年前埋下的一颗种子长成的那株大树,枝桠巴杈地要拱出来了,按抑不下去。跟所有的欲望一样既萌生,便很难掐灭。我说服了妹妹一家三口和我们一家三口开车前往一个我已经记忆模糊的地方寻找宝贝,一种古生物化石——腕足类化石。
饭桌上我激动地对着尼克晗晗说,三十一年前我在曲靖一中读书,地理科在班上考了个第一名,有幸被选为地理科考小组成员,在某个星期日便跟着学校的地理科老师们坐在一辆拖斗卡车的车顶上,顶着烈日去科考,目的是寻找古生物化石。我现在只记得去的地方是曲靖东边一个叫东山寺的破庙山脚,那山上有个山涧河流的冲刷地,我们在那河滩上捡了好些腕足类化石、珊瑚化石。那些化石完整逼真,令我对亿万年前古生物的繁衍之谜兴趣盎然。因为那次捡化石班上只有我一个人去了。同班对自然科学之谜兴趣浓厚的李四同学后来听我讲述过多次,三十一年过去,现如今的她依然有浓厚兴趣,不时怂恿我一起去科考。这次我就算先去打个前站,去探探路。
临去前网上搜曲靖东山寺,竟然没有任何条目,高一年级学地理课,那时是十五六岁年纪,记忆力应该是很好的呀。在坐个个说我办事就是没谱气,我说,我相信把车往那东边的山脚开,只要找到一座古寺我就能确定在哪捡化石。那可是兴于明代的一个古刹,虽然颓败,但当年徐霞客也是光顾过的。我猜,三十一年过去,那样的古寺现如今香火绝对又旺起来了,找到那寺我就能寻访到那山涧的冲刷地,就一定能再寻找到那些因地壳运动被掩埋了亿万年的石头宝贝儿。
我还真是极具煽动性,过年闲着也是闲着,另三个中年人,两个娃后来也没说什么了,跟着我这个迷糊虫便往曲靖坝子的东边走。曲靖坝子可不小,东边的山脉绵延不断。
茫茫然,具体位置在哪?我略一思忖,记起靠近山脚时有条大河的。妹夫说,那不就是南盘江,南盘江就是发源于曲靖沾益境内的珠江,珠江的上游在云南叫南盘江。车很快便开到了南盘江边,往哪走?
我下车极目远眺东边的山脉,手一指——往那林深处走,深山一准藏古寺。
果然,有条道往半山腰林密处去,车开到底果然见一寺庙。年初一,一路上有开车上山烧高香的人,心狂跳,我想,是找到了。
急忙间往寺里一探,我的天,一点从前的印象都没有,不像是从前那古寺啊。找到该寺的住持打听,人家说我找的寺庙可能是数公里外的朗目山寺。
兴冲冲退回来,再沿南盘江边一毛路走,找N多当地人打听来打听去,终于找到那寺。进去一看,寺庙是重新翻修的,一点也不高古,不像明代留下的寺庙,可周边一逡巡,那植被那林子确实就是我三十一年前到过的,那林子里有很多栎树科的橡子树。是了,就是这里了,心又狂跳。
时间不允许,我在继续考证时,被我忽悠来科考的家人没耐心了,开车一径往山顶上去。山顶上有很多大风车。曲靖风大,先前远远看见无数大风车在山顶上呼呼地旋转着利用风力发电呢。
待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了再开车下来,时间耽误了好多,我决定,放其他人先回城,请求娃他爹Z老师陪我再继续找化石。确定了是三十一年前到过的那寺庙,我便晓得那藏着化石的山沟坡地在哪了。
车贴着山脚走,路边盖起了好多房子。依稀记忆里来到一山涧处,眼往上看辨出一点当年的样子,而当年裸露着的冲刷开阔地上早已拦腰筑坝填埋,仔细看那样做是为了修筑了一条上山的公路,地点我是确定无疑的了。我让车开到半山腰处停下,跳下路基便往那山沟里去。
山沟两边现在被人垦出了小块小块的坡面耕地,种着冬小麦,小麦已抽穗,那些坡地的坎台用些石头垒着。
我的天,西斜的日光像舞台的追光灯暖暖地照射在这东边的山坡上,我凭直觉那些坡地的垒坎石全都是当年的化石!化石!!!
果然,几秒钟后我就先发现了一块珊瑚化石。立马指点给Z老师看,Z老师是我各种乱七八糟想法兼行动的最有力支持者,但还不太具备找寻化石的相关常识。我一指点,人家悟性很高,很快发现一块完整的大珊瑚化石丛,我接过一看,很激动,侧面上下一看正是特征明显的珊瑚化石,一目了然,虽然泥巴还敷着。紧接着我一再惊叫着捡到了不同种类的腕足类贝壳化石。后又在那些坡地的岩层断面上惊奇地发现一块外观形状完全跟台湾宝岛轮廓酷似的奇石,而且这石头的石面上,一鼓包一鼓包地藏着好几个腕足类贝壳化石。
老天厚我这执着的非找到化石不可的精神,赏我三十一年后重拾少年时光。当年全体地理小组成员捡到的化石全部上交给地理科老师了,老师说要把那些化石陈列展览,当宝藏珍藏,给那些没机会来的同学们观赏。当然,当年捡到的化石我印象中比我这次匆忙间捡到的化石更大更完整更栩栩如生。
坡坎断面上有明显的化石痕迹
这是我找到的第一块珊瑚化石,再一次确定这里是三十一年前我来过的地方
Z老师得了启发,很快找到这块特征明显的珊瑚化石丛
我发现的第一个嵌在风化严重的泥石层的腕足类贝壳化石,似还看得出贝壳质的闪光,我真是尖声惊叫了
又找到一块有众多腕足类古生物化石的石头
宝贝啊真的宝贝
这些明显有过水冲刷迹象的垒坎石里就有宝贝啊,眼睛可得尖点
很多化石风化严重,当年捡的化石品相比这好得多,很铁扎老硬,现在捡到的好些轻轻一碰就碎化为泥粉
从半山腰往山上看,还可看出这是当年山涧水流下的地方
西斜的阳光暖暖地照射着这东山坡,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的是昔日重来又做梦了
在山涧高处往下看,原来的化石产地被后来修筑的这条山路掩埋
原来这些地方就是我们捡化石的地方,现在为别处挖出的土石彻底掩埋
在这样的路上开车回城,我的心暖洋洋的
回昆明后洗净陈列的宝贝们
珊瑚丛上面的“蜂窝”,右边有一小珊瑚枝
这就是台湾宝岛,表面镶嵌有很多腕足类贝壳化石的“奇石”
宝贝在我手心里
这次捡拾的宝各个宝贝
曲靖市又叫麒麟城,其沿江乡的朗目山,又名青龙山,黄榜山。因地处曲靖城东,俗称东山,离城 12 公里。山上森林茂盛,绿树成荫,山间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佛教寺院——朗目山寺,就座落在这宜人的山坳之中。朗目山寺,又叫东山大寺,因山下村名石喇,故而又称石喇大寺。朗目山寺有史可查的最早记录为明朝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重建,距今有 608 年历史。寺院经明、清重建修葺,规模宏大,气势巍峨,特别是明未清初,该寺香火旺盛,释子如云,依山势自下而上,建有一寺五庵,低层左为华严庵、右为弥勒庵,中间是普照寺,中层有云崖庵和白龙庵,最高层是祖师殿,总称朗目山寺。
朗目朗目,在这冬春季节游很是恰好,登高远望,曲靖坝子秀丽的田园风光历历在目,万顷田野阡陌纵横,远山青黛,村舍秀美。流到南海去的珠江源头南盘江水犹如一根系在绿衣少女身上的白色衣带飘逸洒脱,星罗棋布的湖塘则是镶嵌在她身上的一块块明镜,光彩夺目。
捡得一手宝贝,兴高采烈地开车回城,正是夕阳西下时分,落日融金,曲靖坝子的晚照甚是朗目。迫不及待地发了彩信打了电话给远在深圳的李四同学,她激动地回:如我们这样不掺杂任何物质欲望又彼此能走进对方精神世界的朋友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深以为然。我和李四在2009年11月曾上澄江帽天山考察过地球生命大爆炸的地质构造现场,也捡拾了一些五六亿年前的生命虫化石。我和李四虽然都学的是自然科学,李四同学还读了武汉大学植物遗传学硕士,但遗憾的是各自现在都不做相关工作。为何我们会不时地聊发少年狂,沉浸在一些小科考探秘项目里,快乐无边呢?
这次捡到的化石被我带回昆明被我仔细耐心地洗净,它们将被我陈列在书架上,充其量成为一种生命活动的记忆旁证,其它还有什么用呢?科学家已把它们研究得很清楚,而我仅只是执着地重温了一个年少时的梦,将来有机会我可能还再陪李四同学去一次朗目山捡宝贝。为何我们会乐此不疲?我们那么激动那么开心那么快乐?
谁说的?——小时候快乐来得很简单,成人后快乐不好找。
又谁说的?——成年人想快乐的话,也挺容易,只要你变得足够简单。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全是腕足类化石,三十一年前我就捡拾过这类品质的化石,如今它们多数又被掩埋在地下了:
以下链接腕足类化石的相关知识:
奇特的腕足类
2007-04-21 15:20:11 作者:许汉奎来源:化石网浏览次数:1121 文字大小【大】【中】【小】
腕足类是古生代海洋中分布最广、最常见数量也是最多的一种底栖动物。在我国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志留纪、泥盆纪泥灰岩中的腕足类经风化后常一个个散落在地表,几乎遍地皆是,因许多化石其外形像一个个落地的石燕,所以老乡常称该处为石燕坡、石燕沟。但由于现生的腕足类数量极少、且罕见,所以1806年法国人杜美露称这类化石为腕足类,即希腊文的brachi(腕)加pod(足),即Brachiopod也就不足为奇了。因它确与双壳类(蚌壳)一样具有二个壳瓣.以保护其身体的软体部分。现生的双壳类很多,它们体内均有一大的斧形肉足,井靠其行走、摄食,故也曾称其为斧足类。腕足类化石中,其内部的一大半只保存有腕螺和纤毛环构造,所以被认为这类生物可能也是靠腕来移动身体和摄食、故称其为腕足类,其实这是一大误会,腕足类是固着为生的。
一、奇特的身体和习性
绝大多数腕足类是靠腹壳喙部伸出一长而坚的肉茎把壳体牢牢地拴在海底,故腹壳瓣较大,背壳瓣较小,当它要摄食海水中的细小浮游生物和有机质时,它利用固着在腹壳后部和背壳喙部的开肌痕,一拉紧背喙,就把背壳拉开,然后靠腕环或腕螺上的纤毛不停地摇动,使海水流过体内,故口一开就可把食物吞下。而当遇到危险,固着在腹壳和背壳后部的闭肌一收缩,就把背壳迅速闭合。所以腕足类虽然也是两个壳,但两壳大小不一,而同一壳左右却是对称的,否则不平衡,活动就困难了。壳面的装饰也是以喙部为中心,呈放射状为主,如壳褶、壳线、壳纹等辅以同心状壳饰,如同心纹、同心线、同心皱。壳刺壳瘤等有放射状,也有同心状。双壳类也是两壳瓣,但由于它是行走、摄食、故两壳大小是一样的,若大小不一就难以行走了;而同一壳左右多不对称,而其壳饰虽多为同心线、同心皱等为主,但中心点偏向一侧,而且体内只有一前一后两大闭肌,当闭肌松弛时壳张开,遇险时,闭肌迅速把双壳闭合。人们吃双壳类主要是食它的足和闭肌等,如餐桌上的美昧佳肴——乾贝,就是双壳类的闭肌。腕足类和双壳类在内脏方面也有很多区别。正由于腕足类的确很特别,所以它单独成为腕足动物门,而双壳类却属于软体动物门中的双壳纲。
由于自然界是很复杂的,故生物也变得多姿多彩,奥秘无穷。
二、腕足类如何占据古生代底栖动物世界
腕足类从寒武纪早期生物大爆发时就出现了,但当时它只有较原始的无铰纲腕足类,而且它们个体很小,数量极少、也不易于和软舌螺等区分。随着时代推进,它们逐渐多起来,样子也易于认别了。到了中寒武世有铰纲(双壳靠铰窝、铰齿等相连)较原始的正形贝类(两壳较平)和共凸贝类(两壳均凸,壳前有中隆中槽)出现了,但整个寒武纪仍以原始的无铰纲为主。尽管当时底栖动物以三叶虫占统治地位,但中、晚寒武世有些富有机质、缺氧的深灰色钙质泥岩中,几丁质的无饺纲腕足类常密密麻麻地保存在层面上,它们闪闪发亮,惹人喜爱。奥陶纪是腕足类首次繁盛期,据统计共有393个属,现已远不止这些了。在化石数量上超过了三叶虫,成为底栖动物的第一“大户”。在奥陶纪末全球发生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腕足类也难逃厄运,盛极一时的正形贝类,共凸贝类和扭月贝类绝大部分灭绝了,并分别被更能适应环境的德姆贝类(正形贝类具壳疹头壳更坚)、五房贝类(共凸贝类齿板联合成匙形台、腕板更发育)和齿扭月贝类(扭月贝类的铰合线也具小齿和齿窝)所代替;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和石燕贝类由于具有进化上的优势,因此在大灭绝中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在数量上有增加。但就志留纪而言腕足类无论在属种和化石数量均处于低潮期,但比起其它底栖动物如珊瑚、三叶虫、层孔虫、苔藓虫、棘皮动物、双壳类,腹足类(螺蛳)它还是占据优势。
到了泥盆纪,腕足类达到了顶峰,据过去统计它的属高达480个,现已远不止这些,这时的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和石燕贝类得到空前的大发展。而且从中泥盆世间始穿孔贝类(始于晚志留世,具发育的腕环)迅速崛起,发展特快,尤其是鹗头贝类。在我国广西近年来发现了成片的巨大鹗头贝埋藏地,堪称世界腕足类的一大奇观,那成千上万个体长宽约15和12厘米的大鹗头贝一个紧挨一个原地埋藏在一起,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泥盆纪也是其它底栖动物大发展的时期,如珊瑚、层孔中、苔藓等不仅属种繁多,而且发展成大片的礁,这是地球上首次出现大范围的珊瑚礁(虽早出现在晚奥陶、但规模小)和层孔虫礁。但由于这类动物生态环境要求较严,所以分布范围受到限制,相比之下腕足类就具有很大优势,它几乎在各种环境都能生长和繁衍,这是它迅速占据古生代底栖动物世界的原因。
到了晚泥盆世地球上发生了第二次生物大灭绝,腕足类也遭到重创,其中全部的无洞贝类.绝大多数的穿孔贝类、齿扭月贝类等从地球上消失了,灭绝的占了总数的约50-60%。石燕贝类虽不少灭绝了,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属种;更令人惊讶的是长身贝类在泥盆纪数量不多,但到石炭—二叠纪却得天独厚的得到大发展。少数大的长身贝类长、宽竟达30多厘米,比最小的腕足类l-2毫米要大l百多倍。所以石炭二叠纪是石燕贝类和长身贝类的天下。由于其它腕足类大多消失了,故二叠纪世也是腕足类属种的低潮期,大约只有3百多个属。但它在底栖动物世界中还勉强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宝座。
原载:《化石》2002-4
作者:许汉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昔日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