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标签:
半夏读书笔记陶渊明四言诗停云时运荣木人生若寄憔悴有时杂谈 |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近读陶渊明四十岁那年(公元404年)分别于早春暮春九夏时节写下的《停云》《时运》《荣木》三首四言诗。这一年,陶渊明似乎已离开宦海生涯,但往何处去于他仍是个问题,所谓的正处在人生的拐点上。
惑?不惑?
这惑与不惑之间,要看人说话的,看人的心境背景,也许有人自觉年轻时懵懂无知,恰在四十岁这般年纪觉察要混出点人样来,这人生是积极的,无可厚非。但陶渊明在四十岁这年的悟正相反。这一年,他一直在苦思冥想,这是他人生最难将息的时候,是继续走仕途博功名还是归隐乡野?他要决定他今后的人生方向了。
《停云》《时运》《荣木》这三首四言诗读来高古清朗,朴素明了,把个陶渊明的心境表露无疑。
早春写就的《停云》里他还有些踌躇,也还可见他有些留恋门前车马喧的好日子,还挂寄着远方的友人来不来,遗憾没人与他东屋小轩里痛快共饮新酒,那“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伫立窗前远眺的孤寂还在。到暮春写的《时运》,陶渊明似乎已然一身轻,着了薄的春装,独自儿郊游,眼前一派春光,快活无边的样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轻盈以及“挥兹一觞,陶然自乐”的那种畅快昭昭然,可到了这年夏天写的《荣木》里,陶渊明又在叹“人生若寄,憔悴有时……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陶渊明还是惦着功名事。人生跌宕,得失皆有,陶渊明的决心并不好下。
前日在昆明的秋阴里反复读这三首诗,忽然间就理解了这个古代的大男人,他辗转反侧,一再掂量人生到底孰轻孰重时的真性情在这三首诗里自然而真实地呈现,他陶潜要潜要隐时也相当纠结,他得想明白喽。何去何从是选择人生大方向的问题,真那么容易得出结论吗?
陶渊明正是有这样的人生犹豫,或许更能帮助我们最终理解他的《饮酒》诗之意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再读《饮酒》,终于看见,此番,陶渊明是真从容,真淡定,真释然,真坦荡了。
现在轮到我叹一声:世间何物不是暂寄?
陶渊明,高人呐!一千六百零七年前你就感叹“人生若寄,憔悴有时”“繁华朝起,慨暮不存”了。
昆明今天的气象预报很是不准,说是要降温,老天偏不,一扫累日不爽的秋阴。这会儿,望窗外,阳光照,白云飘。
心情晴开一角,便敢问这人生:
你要什么?我要什么?他要什么?
我们要什么?
我们到底要什么?
链接:
《停云》
霭霭停云,蒙蒙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蒙蒙。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再荣。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时运》
《荣木》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匪道曷依,匪善奚敦!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