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半夏心茧
半夏心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784
  • 关注人气:9,2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渔的茶饮快感

(2009-10-30 17:46:31)
标签:

半夏

随笔

李渔

品茶

杂谈

李渔的茶饮快感

茶汤里倒映了别处的玫瑰花,右边的黄龙玉水草花把玩件也倒映了两茎草叶。我的心常如那茶汤满怀爱意,但有时也如那块温润的玉石,里面会长草。

李渔的茶饮快感

半夏/文图

茶,比酒淡,比水浓。因而,茶是中庸的。

李渔曾说,好酒者必恶果。

恣意纵兴酗酒的酒徒一定是讨厌茶的中庸,当然也未必见得。水,茶,酒,不过是人生的几种状态,几种心境。

地球科学家告诉我们水占了地球的约70%,成了大部分,水域比陆地广阔得多,所以诡异的天才张爱玲说过:水用来平衡地球,女人拿来平衡世界。张老才女“女人拿来平衡世界”的说法倒是跟明末清初的大生活家李渔一贯的主张有些气脉相通。新锐杂志《新周刊》曾经做过一个“生活家”的专题,把李渔这个古人忝列中外大生活家其间,主要原由正是李渔这人的生活审美观很是值得今人学习。

李渔乃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和小说作家,但在他的作品中,为现代人更熟悉和推崇的却是他关于世俗生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文字,集成《闲情偶寄》。

李渔既然是一大生活家,是个要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编成剧本故事搬上舞台,他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俗生活的感受体察就应该是鲜活细腻的。果然,出生在鱼米之乡的李渔(其出生地今江苏如皋)在他的作品中,对茶事有多方面的表现。
    《明珠记·煎茶》的剧情中,三十多名宫女去皇陵祭扫,途经长乐驿。这个驿站的驿官叫王仙客,听说他的未婚妻亦在其中,便乔装打扮,化妆成煎茶女子,打探消息。王仙客坐拥茶炉煎茶,待机而行,恰逢其未婚妻要吃茶,他们便趁机会面。在其中,煎茶和吃茶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茶,成了促进王仙客和其未婚妻情感的重要媒介。
     李渔小说《夺锦楼》第一回“生二女连吃四家茶,娶双妻反合孤鸾命。”说的是鱼行老板钱小江与妻子边氏有两个极为标致的女儿,可是夫妻俩却像仇敌一般。钱小江要把女儿许人,专断独行,边氏要招女婿,又不与丈夫通气。两人各自瞒天过海,导致两个女儿吃了四家的“茶”。“吃茶”,就是指女子受了聘礼,这非常类似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婚嫁民俗,媒人去说亲,男方家长拎着鸡去,媒人一说和,倘最终把那鸡杀吃了,就是正式下了聘礼,定婚了。这“杀鸡吃”就是意味着那婚事成了。而从明代开始,古人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吃了“茶”,就算是定了亲。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述了不少品茶经验。其卷四“居室部”中有“茶具”一节,专讲茶具的选择和茶的贮藏。他认为泡茶器具中阳羡砂壶最妙,对当时人们过于宠爱把玩紫砂壶而使之脱离了茶饮,则大不以为然。他认为:“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
    他对茶壶的形制与实用的关系,作过仔细的研究: “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幽便可忧,再幽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即有时闭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

当然喽,如今的品茶人对茶具的改良又有进步,茶汤自壶里倾出后泻于隔了滤网之公倒杯里,茶汤色泽显了,那茶叶末也不会出来,而饮茶的盏、碗、盅、杯因此成为爱茶者玩味的一大器皿系列了,李渔喝茶估计是手把着一茶壶,直用嘴从壶嘴那啜茶汤了,否则不太会有“斟之不出,大觉闷人”之情况发生。
    李渔论饮茶,讲求艺术与实用的统一,他的记载和论述,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我等俗人稍不注意便使偏了,一会醉于茶汤一会迷于茶具一会恃茶宠无恐,一会耍茶刀于江湖上飘飘然,偏偏不把浓于水淡于酒的饮茶生活日常化。

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最是李渔深谙人间世俗生活快乐的高潮体验。

仰慕李渔,就再重读以上李渔论茶的相关文字一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